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對自主學習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操作主義學派、維果斯基學派、認知建構主義學派等從不同角度對自主學習的定義、結構及訓練進行探討。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在一定程度上從元認知、動機和行為方面積極主動地參與自己學習活動的過程。新課改要求學生必須由傳統的接受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但是,目前國內關于自主學習的研究大多以中學生和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很少將小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而關于小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證研究,尤其是探討自主學習內在影響機制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探索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利于幫助學生從小培養良好的主動學習習慣,為個體的終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和建立保障。研究發現,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的依賴性在減少,獨立性在形成,自控力逐年增強,這些心理發展特點為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
成就目標定向是成就動機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指個體追求某一成就任務的目的或原因,以及個體對完成這一任務的能力或成功達到目標的預期。從這個概念提出以來,很多學者對成就目標定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相繼提出了成就目標定向的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其中,Pint rich提出的成就目標定向四分法認為,成就目標定向包括四種目標,分別是掌握趨近目標、掌握回避目標、成績趨近目標和成績回避目標。在掌握趨近目標的狀態下,個體關注的是任務掌握、學習和理解,根據自己的進步和提高,以及對任務的理解深度來評價自身的表現;在掌握回避目標的狀態下,個體關心的是如何避免不理解,個體判斷成功的標準是在自我比較的基礎上準確無誤地完成任務;在成績趨近目標的狀態下,個體關心的是如何超越他人,以表明自己最聰明、最棒,他們根據常模標準來評價自身,如在班上考得最好;在成績回避目標的狀態下,個體關心的是如何不讓自己顯得低能,顯得比別人笨,他們也根據常模標準來評價自身的表現,如誰不是班里最差的。研究發現,成就目標定向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具有顯著性的影響,是自主學習的重要預測變量。
自主學習其實是個體主動調節和控制自己學習的過程。個體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干擾,這個時候就需要個體通過意志努力進行自我控制,使學習堅持進行。相關實證研究也發現學生的自我控制對其自主學習具有顯著性的影響。既然研究都發現成就目標定向和自我控制是自主學習的重要影響因素,那么成就目標定向和自我控制這兩者能否構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影響機制?由于國內外相關的研究很少,并且研究對象大多集中在中學生。因此,本次研究以小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小學生成就目標定向、自我控制和自主學習之間的關系,為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一些參考。
一、研究方法
\\(一\\)樣本與抽樣方法
本次調查隨機抽取了江蘇省四個城市的小學生共785名發放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后,共獲得有效問卷679份,有效回收率為86.50%。其中,男生335名,女生344名;四年級學生218名,五年級學生225名,六年級學生236名。
\\(二\\)研究工具
1.自主學習量表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賓特里奇編制的《學習動機與策略問卷\\(中文版\\)》\\(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MSLQ\\),為了方便小學生更好地理解問卷項目,本次研究調整了該問卷中個別項目的表述。該問卷共五個分量表,以五點計分。本次研究中,該量表的同質性信度α系數為.91,其中自我效能感、內在價值、考試焦慮、認知策略和自我調節各分量表的同質性信度α系數分別為.86、.81、.79、.82、.76。
2.成就目標定向量表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劉惠軍等編制的《成就目標定向量表》,該量表包括掌握趨近目標、成績趨近目標、掌握回避目標和成績回避目標四個分量表,以五點計分。本次研究中總量表的α系數為.86,四個分量表的同質性信度α系數分別為.83、.78、.81、.77。
3.自我控制量表
本次研究采用劉金花等編制的《兒童自我控制學生自陳量表》,該量表包括自控能力、行為習慣、社會交往和自控品質四個分量表,以五點計分,本次研究中總量表的α系數為.94。
\\(三\\)測試過程
本次調查以班級為單位實施測量,由研究者和熟悉問卷調查的相關專業本科大學生擔當主試。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的錄入和分析工作。
二、結果
\\(一\\)小學生成就目標定向、自我控制與自主學習的相關分析
由表1可以發現,小學生掌握趨近目標與自我控制、自主學習呈顯著性正相關\\(p<.01\\),小學生成績趨近目標與自我控制呈顯著性正相關\\(p<.05\\)、與自主學習呈顯著性正相關\\(p<.01\\),小學生掌握回避目標與自我控制呈顯著性正相關\\(p<.05\\)、與自主學習呈顯著性正相關\\(p<.01\\),小學生成績回避目標與自我控制、自主學習呈顯著性負相關\\(p<.01\\)。
\\(二\\)小學生自我控制在成就目標定向和自主學習之間的中介作用
魏忠麟、張雷、侯杰泰及劉紅云認為,自變量X在影響因變量Y的時候,如果X通過影響變量M來影響Y,那么M稱之為中介變量,并進而提出了中介作用檢驗程序。因此,本研究采用魏忠麟等提出的中介變量及中介作用檢驗程序,對小學生成就目標動機、自我控制和自主學習這三個變量進行三步回歸分析,具體分析如下:
由表2可以發現,小學生掌握趨近目標、成績趨近目標、掌握回避目標、成績回避目標對自主學習均有預測作用\\(β=.73,p<.001;β=.10,p<.01;β=.07,p<.05;β=-.07,p<.05\\),即回歸系數c顯著,小學生掌握趨近目標、成績回避目標對自我控制均具有預測作用\\(β=5.25,p<.001;β=-2.10,p<.05\\),即回歸系數α顯著,在引入自我控制作為預測變量之后,小學生自我控制對自主學習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β=.11,p<.001\\),掌握趨近目標仍然對小學生自主學習具有預測作用\\(β=.70,p<.001\\),這說明小學生自我控制在掌握趨近目標對自主學習的影響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0.26*0.11/0.73=3.92%;但是,成績回避目標對小學生自主學習不具有預測作用,這說明自我控制在小學生成績回避目標和自主學習之間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此外,小學生的成績趨近目標和掌握回避目標對自我控制的影響均不顯著\\(β=.03,p>.05;β=.04,>.05\\),即回歸系數α不顯著,因此,本研究分別對它們進行sobel檢驗。sobel檢驗結果顯示不顯著,說明小學生自我控制在成績趨近目標、掌握回避目標對自主學習的影響中不存在中介作用。
三、討論
\\(一\\)小學生成就目標定向和自主學習的關系
研究結果顯示,小學生成就目標定向與自主學習具有顯著性相關,并且成就目標定向各個維度對自主學習都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這個研究結論與前人的此類研究結論相一致。掌握趨近目標的學生更加關注自身水平的提高,為了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知識,他們會更加愿意付出努力,采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并能夠更好地監控自己的學習。成績趨近目標的學生為了獲取更好的學習成績,并且超越其他同學,他們也能夠維持較高的學習動機,并采用一定的學習策略進行有效的學習。掌握回避目標的學生希望從完成任務中既提高自己同時也避免失敗,為了能夠既提高自己的實力同時又不會犯錯,他們也會提高自身的學習動機,嘗試采取一些特定的學習策略進行有效的學習。成績回避目標的學生為了避免在學習中暴露不足顯得比別人笨,同時為了避免得到否定性的評價,往往學習動機不會太高,也不會主動去學習并采用相應的學習策略,因此,成績回避目標對小學生的自主學習具有負面的影響。
\\(二\\)小學生自我控制在成就目標定向和自主學習之間的中介作用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小學生自我控制在掌握趨近目標和自主學習之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這說明掌握趨近目標一方面會直接影響到自主學習,這一結果與前人的多數研究結論相一致;另一方面掌握趨近目標會通過自我控制對自主學習產生影響。Hofmann等人認為,自我控制包括沖動系統和自我控制系統,其中自我控制系統是面對誘惑時候更高階心理活動產生的原因,它包括深思熟慮的評價和抑制標準,也就是說自我控制是受到個體認知的影響。掌握趨近目標本身就是關于成就動機的一種認知,掌握趨近目標的學生更加關注自身能力的進步和學習的完成,因此,他們有時候能夠具有更好的深思熟慮評價和抑制標準,在學習中更好地進行自我控制,實現自主學習。
研究結果還顯示,小學生自我控制在成績回避目標和自主學習之間具有完全的中介作用,這說明自我控制能夠解釋兩者之間的全部變異;也就是說,小學生成績回避目標定向通過自我控制對自主學習產生作用,自我控制在成績回避目標和自主學習之間起到橋梁的作用。具體而言,成績回避目標的學生關注的是不比別人更差、更低能,由于他們僅僅只是為了避免獲取較差的評價,所以當他們在面對誘惑的時候更加容易激起一個相應的沖動行為,從而對自主學習產生消極負面的影響。
總之,本研究的調查結果表明,第一,小學生成就目標定向各個維度、自我控制對自主學習均具有顯著性的預測作用;第二,小學生自我控制在掌握趨近目標和自主學習之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成績回避目標和自主學習之間具有完全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