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行為是指在不滿現狀、內心失衡的情況下,為了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維系心理平衡,而對社會、他人、甚至自身所采取的一種有意識的貶損和傷害行為。近年來,攻擊暴力事件在大學校園時有發生,復旦研究生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學生斗毆致死案、張家港沙洲職業工學院學生持刀傷人等校園傷害事件讓人觸目驚心,這些事件不僅給學生家庭帶來了嚴重的傷害,更是給社會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大學校園本該是文明的殿堂,造就高素質人才的“象牙塔”,而今卻成為攻擊和暴力行為頻發的場所,這不得不引起社會各界對大學生的攻擊暴力事件進行深入探討。因此,本研究通過對某醫學院大學生攻擊行為的現狀調查,分析大學生攻擊行為產生的原因,以期為預防和減少大學生攻擊行為的發生提供依據和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按照分層抽樣的方法 ,在某醫學院大一 、大二 、大三 3 個年級中,分別隨機抽取 13 個班級的 1 105 名學生進行攻擊行為現狀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 1 105 份,回收 1 035 份,回收率為93.67%,剔除無效問卷(主要指題目漏填、規律性做答等情況)52份,共獲得有效問卷 983 份,有效回收率為 88.96%。其中男生 314 人 (31.94%)、 女生 669 人 (68.06%); 大一 404 人(41.10%),大二 304 人(30.93%),大三 275 人(27.98%);醫學專業 868人(88.30%), 非醫學專業 115 人 (11.70%), 被測對象年齡 16~24歲,平均(20.43±1.30)歲。
1.2 研究方法
1.2.1 調 查 工具 采用 Buss 等編制的攻擊行為問卷(BPAQ),該問卷共 29 個題目,為李克特(Likert)5 點計分式量表,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記 1~5 分,平均分越高表示攻擊傾向越強,其中 15、18 兩題反向計分。根據 BPAQ 的五點式計分,將攻擊傾向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極度 5 級,各個因子均分及總均分為1 分為無攻擊傾向,>1~2 分為輕度、>2~3 分為中度、>3~4 分為重度、>4~5 分為極度。本次測驗共分為身體攻擊(PA)、言語攻擊(VA)、憤怒(A)、敵意(H)4 個分量表,其中 PA 9 題(1~9)、VA 5 題(10~14)、 A 7 題(15~21)、H 8 題(22~29)。該問卷信效度良好,本次測試中的內部一致性系數 Cronbach α 為 0.823。
1.2.2 調查方法 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后,在 2 個班級(共 60人)中進行了預調查,在確保問卷的可行性之后進行正式調查。在本研究調查過程中,由調查員采取相同的指導語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調查,現場發放問卷后當場完成,10 min 后收回。為控制應答偏倚,資料收集過程遵循知情同意和匿名無關聯原則,匿名填寫調查問卷。
1.3 統計 學處理 采用 Epidata3.0 軟件錄入數據 ,應用 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 x±s表示,采用 t 檢驗和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大學生攻擊傾向的整體情況 大學生攻擊傾向呈現出中間比例高、兩頭比例低的特點;從攻擊傾向總均分可以看出,本次調查的所有大學生都呈現出一定程度的攻擊傾向,其中 83.93%的大學生表現出中度及以上的攻擊傾向;從 4 個維度來看,中度及以上攻擊傾向中,言語攻擊的大學生比例(88.61%)最高,憤怒、敵意依次降低(76.81%、68.26%),身體攻擊的大學生比例(59.61%)最低。見表 1。
2.2 不同人口統計學特征大學生攻擊行為比較 大學生攻擊傾向總均分及各維度的性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攻擊傾向總均分及身體攻擊、言語攻擊、敵意這幾個維度上,男生的攻擊傾向高于女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憤怒維度上,女生的攻擊傾向高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學生攻擊傾向的年級差異在總均分、身體攻擊、憤怒、敵意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言語攻擊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SNK 法兩兩比較結果顯示,各個年級的攻擊傾向在總均分和憤怒上各不相同,且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是逐級遞增的,在身體攻擊和敵意上大一與大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大三與大一、大二之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 且大三學生的攻擊傾向強于大一、大二學生。攻擊傾向總均分和各個維度在專業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3、 討 論
3.1 大學生攻擊傾向的整體情況分析 挫折-攻擊 理論認為 ,挫折是產生攻擊的動機,由于人們對反對和懲罰的畏懼,往往不直接對挫折源進行攻擊,轉而攻擊其他目標,甚至傷害自己。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趨于成熟的重要時期,由于體內多種激素的作用,容易使其易爆易怒,一旦受挫,就可能導致攻擊行為的發生。
本次調查發現,所有大學生都呈現出一定程度的攻擊行為傾向,這與弗洛伊德的觀點“攻擊性傾向是人的一種原始的、自我存在的本能傾向, 產生于原始的自我毀滅的死本能”是一致的;80%以上的大學生表現出中度及以上的攻擊傾向,說明在大學校園中攻擊行為普遍存在,這與其他相關研究結果一致;在不同攻擊維度上,中度及以上的攻擊傾向中采用言語攻擊的人數比例最高(88.61% ), 其后依次是憤怒 、 敵意 、 身體攻擊 (76.81% 、68.26% 、59.61%),這與米萍等的研究結果相似,但與郭梅英等的研究結果不同。本次調查對象女生居多,從表 2 可以看出,女生更傾向于選擇言語攻擊,而郭梅英等的研究以男生居多,故可能是男女生性別比例不同而導致該差異。
3.2 不同人口統計學特征大學生攻擊行為傾向的比較 分析 本次調查顯示,攻擊行為傾向存在性別差異,男生的總攻擊傾向、身體攻擊、言語攻擊、敵意高于女生,而憤怒低于女生,這一結果與以往的研究報道不盡相同,可能與不同學校的性別比例差異、教育、所處環境等不同有關。有研究表明,攻擊行為的性別差異主要歸因于男女性的生理差異、社會認知與文化因素、家庭因素等。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對男性和女性差別的認識并非男女兩性的必然差別,這些特性是社會賦予的,是男性和女性在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的固有觀念和方式的影響而產生的。通過方差分析可以看出,攻擊行為傾向的年級差異也是存在的,大三學生的攻擊傾向強于大一、大二學生,這與梅亮的調查結果不盡相同。本次調查的大學生年齡在 16~24 歲,正是好奇心強、容易沖動、社會交往較多但閱歷較淺、心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年齡階段。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他們的心理壓力、生活壓力、就業壓力等不斷增大,而高年級學生即將走出校園,面對的壓力則更大,在這種條件下難免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在專業方面,醫學專業與非醫學專業攻擊傾向總分和各個維度在專業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是二者生活學習環境無差異所致,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攻擊行為在大學校園普遍存在,學校領導和相關部門應當對此足夠重視并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消除大學生心理障礙,以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在不同攻擊維度上,不同大學生選擇的攻擊方式不同,表明大學生在發泄情緒的方式上和自我認知上需要給予指導。大學生的攻擊行為存在顯著的性別和年級差異,因此,預防和控制大學生攻擊行為應該把握其規律性和特殊性,結合性別和年級,從制度、管理和環境等多方面著手,多管齊下,標本兼治。
參考文獻:
[1] 謝振安. 當代大學生攻擊行為的調查研究[J]. 青年研究,1997(12):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