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心理學來研究語言從19世紀末就開始了,在二戰時期心理語言學也隨之產生了。這一領域主要解決的是兩個問題:1)“了解”一種語言意味著什么?2)兒童是如何習得語言的?雖然大多數研究是通過本族語者,但對二語學習者也是相關的。關于第一個問題的解釋為二語學習提供了一個關于水平或能力的標準或模式,教師必須由這些方面引導著進行教學;同時,心理語言學家所提出的關于語言水平、知識、運用的概念和理論也是語言教學理論家所必須要考慮的。
對語言學習的研究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理論和實驗研究,如Pavlov關于條件的研究,Watson的行為主義,Thorndike的聯結主義,和Skinner的操作條件等,這一類的理論被稱為“刺激-反應”理論(S-R);二是在教育情景下的實證研究,如對學校課程科目的研究,尤其是閱讀和數學,還有對兒童在教育或情感原因下所遇到的學習問題的研究等等都運用了心理學理論。心理學中關于學習的范疇被應用到正規的教育活動中有四方面的表現:1)學習者的個性及個體差異;2)不同類別的學習;3)學習過程;4)學習成果。
1 二語教學過程中學習者心理學因素的體現
如果對有關學習者和學習過程的心理學理論毫無所知,那么語言教學將無法進行。Sweet,Harole Palmer都是注重教學理論中心理學成分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們都認為學習者因素與學習過程都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語言教學理論與心理學的結合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和演變。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個體可同時被當做一個語言使用者和語言學習者。由于語言教學一直最關注的是二語習得,其理論就一直與語言使用和學習的心理學概念密切相關,這些都構成任何一種語言教學理論的基礎部分。直到現在,二語教學與心理學之間的關系還被完全當做是獲取信息與應用信息的關系。這意味著在將來,我們仍要繼續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利用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的理論、概念、和研究成果來啟發語言教學理論。
1.1 二語學習模式與水平
近來很多有研究者都提出“模式”的概念來解釋二語學習,何一項實證研究都必須弄清楚水平的概念,因為它是教師、行政官員、課程開發者、測試設計者、以及父母、學生自己都很關心的問題。水平可以被看做是一個目標,由一定的標準來衡量。
對于二語學習來說,學習過程是從零到近似本族語水平的過程。當然,完全達到本族語水平是幾乎不可能的,但這可以作為二語水平的一個參照。那么,怎樣才算“了解一門語言”
呢?無論對一語還是二語,掌握一門語言所達到的水平或能力應符合以下幾點:1\\) 掌握了這門語言的直觀形式;2\\) 對語言形式所傳達的語言學、認知、情感和社會文化方面的意義有一個直觀的掌握;3\\) 使用這門語言時更多地注意交際功能,而非形式;4\\) 能夠創造性地使用這門語言。
1.2 學習者因素
學習者的個體因素是研究語言教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首先,關于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問題。年齡與二語學習之間的關系一直都是語言教學理論最具爭議的問題之一。有人認為學習二語越早越好,但事實上在任何年齡段都會發生語言學習,并不存在所謂的“最佳年齡”或“關鍵期”。任何年齡階段的學習者在二語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采用同樣的策略來解決問題,也可能會經歷相似的學習階段,而這些階段與母語習得也有共同之處。但這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在習得不同的語言方面時也會存在年齡差異。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者在心理上也體現出二語學習方法上的差異,如兒童一般是在社會和交際情形中直觀地習得語言,而成人則是通過認知和知識系統地學習語言,不同的發展階段各具優劣。根據這些理論,關于學校應在哪個階段開設外語課程要參照三個標準:1、是否能使大部分學習者達到計劃中的預期水平;2、將教育的價值融入外語學習的給定課程階段之中;3、開發和保持一種教育理念和成功的外語項目所需要的人文和材料資源。
第二,關于語言天賦與其它認知因素問題。二語或外語天賦(aptitude)指二語學習過程中所需要的特別的認知能力。檢測 語 言 天 賦 的 方 法 主 要 有 兩 種 :即 Carroll 和 Sapon 的MLAT\\EMLAT(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Elementary 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和PLAB(Pimsleur’s Language Aptitude Battery)。這兩種測試方法都能檢測出學習者三方面的能力:語音解碼能力、聲音-符號匹配能力、語法感知的靈敏度。
近來對學習策略基本認知特征的研究涉及到認知風格,如場依賴與場獨立,還有語言遷移與干擾現象。所有這些分析都具有其合理性,但同時也有不足之處,如二語學習到底涉及到哪些認知過程并沒有理論上或可靠的實驗依據。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對語言學習過程本身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第三,關于情感問題。語言學習的情感因素包括三個方面:態度、動機和性格。Gardner認為影響動機的因素主要有四個:1、對目標語使用者的態度;2、對學習環境的態度;3、學習者的學習動力;4、對目標語的興趣。Gardner的模式表明影響二語\\外語學習的因素不單是學習者的天賦,情感因素也是相當重要的,甚至比認知技能的作用更加重要。
盡管學習者因素并未完全得到全面研究,但目前的成果啟示我們進行語言教學要因人而異,要有所選擇地進行教授,學習者的個體差異要引起教師以及研究者的充分重視。
1.3 學習條件和學習過程
二語\\外語的學習條件主要有兩方面,即目標語環境之內和之外。為何要區分這兩種環境條件呢?主要是由于Krashen對“語言習得”和“語言學習”進行了區分,前者指在目標語環境中通過交際而自然的、無意識的習得,而后者指在課堂環境下通過教師的講授有意識地、系統地學習。作者指出,教育也可以被看作是為語言學習創造條件,因此這兩種條件的區分并不是嚴格的,它們是互補的關系,可被看作是一個持續體。
語言學習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關于語言學習過程存在著兩大理論:一是重構假說,即二語學習者是在重構其母語知識的基礎上發展其二語學習的;二是創造性的建構假說,即二語發展獨立于母語的發展過程,就如同兒童“創造”性地使用母語一樣。這些理論并未達成一致,但要研究語言學習必須還要注意三個問題:1、母語與二語的連接。即學習者的母語和以前學過的其它語言與要學習的新的目標語之間的不平衡。從語法翻譯法到直接教學法,語言教學研究者們一直在思考是否可以通過學習者的母語來教授二語。2、隱性與顯性知識的區分。即二語學習是有意識的、與認知相關的,還是無意識的、自發的、直觀的。3、語碼與交際的矛盾。即課堂語言教學主要是進行語言正規知識的講授,學習者在真實的語境中卻難以開口進行得體的交際,這也為語言教學提供了難題。
2 結束語
語言學習的概念是語言教學理論中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作為語言教師,應該注意到為什么學習者有好壞之分,為何有的學的快而有的進步慢。對好的學習者在策略上的使用特征應該進行總結,如好的學習者會制定靈活的計劃、善于學習隱性知識、善于在社會交際中學習知識、還會運用情感策略。對于成年人來說,頭兩種策略更為重要,而對于兒童來說,后兩種策略要更為突出。
參考文獻:
[1] 董燕萍.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 屈瓊,程愛群.大學生英語學習中母語依賴的特點[J].三峽大學學報,2004\\(5\\).
[3] 王初明.應用心理語言學-外語學習心理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4] 許菊.普遍語法與二語習得[J].外語教學,2006,27\\(1\\).
[5] 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