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課程基本理念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1].小學到初中是一個學生核心素養動態發展的過程,是終身學習的一部分。從發展的角度看,素養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夯實小學語文地基,才能蓋好初中樓房。
一、小學與初一考試現狀分析
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第一場測試下來,班級語文成績會出現明顯的分化,許多在小學時語文考高分的同學紛紛落馬。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一份比較有代表性的莆田地區某小學語文“六下”第三單元測試卷(滿分 100 分)。
“看拼音寫詞語(4分)”“比一比,再組詞(6分)”“畫出下列句子中的錯別字,訂正在后面的括號里(4分)”“根據意思寫詞語(3分)”“根據要求寫成語(每組三個)(3分)”“按要求改寫句子(4分)”“選詞填空(2分)”“按課文內容填空(4分)”“讀句子,回答問題(12 分)”“閱讀選段,回答下面的問題(18 分)”“習作(40 分)”.
顯而易見,小學語文重點考查字、詞、句的識記和運用。
再來看看同樣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莆田某中學初一試卷題型(滿分 150 分)。
一、積累與運用(22 分)。其中“名句默寫”12 分,“語言運用”10 分。二、閱讀(68 分)。其中“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5 分,“閱讀甲、乙兩則文言文答題”13分,“閱讀下文(說明文)答題”22 分,“閱讀下文(現代文)答題”23 分,“名著閱讀”5 分。三、寫作(60 分)。
兩套試卷的題型完全不同,像句型轉換(擴句、縮句等)、修改病句等在小學階段重點考查的內容,在初一試卷中歸在“語言運用題”這一板塊,其分值只有 10分。小學重點訓練的題型以尋章摘句的方式為主,考試內容以課本為主,對課外閱讀文本的理解和運用相對薄弱。這與初中質量檢測考查的內容、重點頗不相同。難怪學生成績大規模跳水。
二、小學、初中語文教材及課標分析
成績大規模跳水,小學語文教材與初中語文教材在銜接上是否有問題?義務教育小學課程標準與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相比又有哪些變化?
(一)教材分析
讓我們以人教版語文“六下”為例先來看看小學語文教材。教材仍按專題組織課文單元,其中精讀篇目10 篇,略讀篇目 11 篇,課文共計 21 篇。五個主題單元的編排樣式與小學高年段前三冊相同。
六年級下冊教材體現出語文課程的整體性。除了保留“義務教育小學教材”中一些文質兼美的傳統優秀篇目,還增加了新的內容。第六個主題單元“難忘小學生活”中的閱讀篇目,有關于小學生活的回憶性記敘文,還有書信、建議書、講話稿、畢業贈言等,在題材、體裁上都進行了拓展。
作為小學畢業教材,“六下”教材的編排思路和結構體現了義務教育教材“九年一貫”的整體設計特點,有繼承也注意發展變化,為的是平穩過渡,縮短升入初中后的不適應時間。
其一,是在主題單元設置上的繼承和發展。如第一單元“人生感悟”.五年級上冊有主題為“生活啟示”的板塊;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材的第一、二單元,主題為“感悟人生”.重點差不多,但是要求不同,難易程度不一樣,因此銜接上出現困難。為此六年級下冊設置了“人生感悟”單元,目的在于通過學習,加強學生對生活、對社會的感受、體驗與思考。認真學好這一單元,進入初中再學習相關主題的單元,就輕松許多。
其二,“外國名篇名著”單元,是在五年級下冊初步了解“中國名著之旅”的前提下單獨設置的,意在讓學生接觸經典的外國文學作品,掌握一些閱讀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提高閱讀品位,落實教學目標。其目的也是為了和人教版初中教材更好地銜接。
其三,五年級下冊起開始選編淺顯的文言文課文,目的是讓小學生對文言文有初步的認知,積累并進一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為進入初中學習文言文奠定基礎。
另外,教材最后還集中選編了“古詩詞背誦”篇目。10 首古詩詞要求記誦、培養語感,亦體現向初中教材過渡的目的。像初中課本,每冊最后都安排了10 首課外古詩詞獨立成塊,供學生背誦、體味[2].
從以上情況分析,教材在銜接上的編排有一定科學性和可依據性。
(二)“課標”第三學段和第四學段對閱讀的要求
具體分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不難發現第四學段比第三學段的要求提高了不少。
其一,對閱讀速度的要求提高了,從每分鐘不少于300 字變成每分鐘不少于 500 字;
其二,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初步領悟、提出看法、作出判斷轉變為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從能說出自己的感受轉變為初步領悟作品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其三,閱讀的文體范圍擴大了,開始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和新聞;
其四,閱讀非連續性文本,小學要求簡單篩選信息,初中要求能領會文本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