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語文 情感教育 內涵 對策。
一、情感教育概述。
1. 內涵。
人是情感動物,人的行為總是和情感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因此,在任何活動中都需要關注人的情感,也有人理解為 “人性化”或者是 “以人為本”.這種理念也是我國社會在積極倡導和應用的理念之一。而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堅持教學心理學基礎上,根據被教育對象的心理特點及活動規律,結合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活動,關注和影響學生的態度、觀念、情緒等情感體驗,從而更好的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學任務的順利開展及學習效果的實現。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相關的教育理論及教學方法和手段,把自身的知識及技能和教學內容中的情感因素傳遞給學生,實現教師、教學內容與學生情感方面的統一,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語文是一門有著很強藝術性和情感性的學科,很多教學內容充滿了濃厚的情感色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情感因素的有效開發、利用,通過恰當的教育手段引起學生的共鳴,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及學習積極性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情感素質。
2. 情感教育的作用。
情感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情感教育充分結合了學生的心理及生理發展狀況及規律和特點,初中語文教學在實踐過程中重視和關注學生情感因素,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習興趣的養成,保持身心健康發展。而且語文是一種人性化較強的學科,在重點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和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承擔著培養學生優秀品質及綜合素質的重任,因此開展情感教育是實現語文教學根本目標的重要體現。而且情感教育理念的應用,能夠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養成良好的情感觀念,形成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提高綜合審美能力,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于實現傳統的五講四美也有著重要的推動該作用。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因素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材,二是教師,三是學生。在教材中,情感因素既存在于具體的語言文字中,也存在于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及情感色彩。教師的情感,主要是體現在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所體現的情感態度,對所使用的教材的內容所體現的情感體驗,具體教學過程中的情感表達,以及教師在情感方面的素質和魅力等多個方面。學生的情感因素,主要是體現在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興趣,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在具體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對教師、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的情感反應等。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措施。
1. 利用多媒體技術,創造情景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盡管語文學科教學內容有著很強的情感色彩,但是有些內容僅僅進行口頭的講解,學生還是很難理解。因此,在初中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信息及技術,應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課件的制作,將教學內容通過各種圖片、視頻等形象的展示出來,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教學內容,通過生動、形象的教學課件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更加深刻的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詞句等。同時,能有效的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學習寓言故事時,傳統教學是教師根據課文進行口頭講解,學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即使理解有的也是一知半解,而借助多媒體再現故事的真實場景,通過圖片、音樂、視頻、人物對話等,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理解故事內容,在加上視頻可以點出所蘊含的寓意,那么就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甚至通過視頻就可以掌握課文的內容及主旨,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還可以讓學生來分角色表演,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課文的角色中,增加實際體驗,加深對對課文的理解,理解文章要表達的感情及寫作目的。通過這些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鍛煉及升華,比起傳統教學方式取得的效果的很明顯的,有利于學生情感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 注重情感導入,引起學生情感共鳴。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重要在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內容,做好充足的準備,通過多種方式來營造良好的情景學習氛圍。在情感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情感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建良好的情感學習氛圍。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善于發揮語文課本中優美的語言及文字的功能給學生呈現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感染學生的情感,使其產生情感共鳴,使其能夠結合自己的實際體會進行情感的領悟、體驗,通過引導及想象引發情感共鳴。在具體做法中,首先教師要深刻挖掘文章中的情感要點,通過優美的朗讀,一起帶動學生的情緒,通過抑揚頓挫的語感、語調,將文章的情景以感性的方式平移給學生,使其體會、領悟和品位文章的情感,受到教師情感的感染,產生自己的情感。在情感體驗及參與過程中,可以進行角色扮演,增加學生的實際情感體驗。也可以分角色朗讀,體會不同角色所蘊含的不同感情,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驗課文,學習過程中帶著情感來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