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使得學習呈現多元化,知識載體變得多樣化,學習時空被拓寬,自主學習觀念逐漸深化,合作學習更為便利,這一系列的變化,最終將引起教與學系統的整體變革。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將教學系統視為一個整體、一個各要素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生態系統[1],進行初中語文教學生態建構顯得十分必要。
1 教育生態觀
“生態學”主要研究有機體或有機群體與其周圍環境的關系。生態學認為:任何生物體都是由各部分組成的有序的穩定的完整的生命共同體;一個物種的進化必然引起相關物種發生協同變化;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的存在以另外一方的存在為條件長期共生,同時又直接或間接地發生聯系,且在一定的時間和相對的條件下,生態系統各部分的結構和功能處于相適應和協調的動態中[2].在教學中,把教育與生態環境聯系起來,研究教育生態系統的各個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將有關生態的整體性,協變性,共生性及動態平衡等理論用于思考教育生態問題,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及其成因,進而掌握教育規律,揭示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促成一種和諧的,充滿活力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用教育生態觀來思考和研究初中語文教學,促進初中語文教育高效、和諧的發展。
2 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語文教學生態建構
2.1 主體的生態建構
2.1.1 差異性與個性的統一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 (Gardner, R. C) 于 1983 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認為每個人生來就具有差異性,但都有自己的強項和風格,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和發揮學生個體的優勢,讓每個學生的智力潛能得到發掘,學習需求得以適應和滿足。反映在教學上,即是通過個性化教學,同時注重差異化教學,以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強項能否得到充分發展,其弱項能否得以改善和提高,依賴于教育能否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語文生態教學強調在集體中發展個性,教學方法選擇要多樣化,課程設置選擇性強,體現其靈活適用性,教學組織方式靈活多樣,以滿足每個學習者的差異化學習需要[3].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差異性發展提供平臺,學生在一個和諧自由的生態環境中,選擇個性的學習行為,最有利于創新素質的形成,體現對生命的尊重、對個體的尊重。
2.1.2 學生本體一個生態的課堂,應該是“鼓舞人心的”.美國著名教育家梅里爾 · 哈 · 明博士在《教學的革命》一書中描述了什么樣的課堂才可以做到 “鼓舞人心”.課堂中學生能清晰感受到尊嚴感,課堂中流淌著一種輕松的活力,課堂活動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學生在課堂活動中能充分體驗到集體感,學生對課堂中發生的一切有所覺察,能夠自覺駕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時能積極適應周圍人群?,F代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的高效使用,使得學生擁有更為自由的時間和空間。把時間留給學生,留足學生閱讀和思考的時間。創設學習情境,為其提供可以用來比較和體驗的足夠的材料,學生參與收集各種學習資料,教學資源得以豐富,同時學生在足夠多的空間中得到最大程度的能力提升。
把思想交流和碰撞教給學生,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實現真正意義的民主教學,讓學生有足夠思考的機會。給學生足夠嘗試的機會,每當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自然會煥發旺盛的學習熱情,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進步和發展。完全的“學生本位”的課堂環境并不一定能幫助學生獲得他們所需要的全部知識和技能,但卻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探索和發現能力,以個體生命的發展為基礎,促成整個系統共同發展的良性生態特征。
2.2 客體的生態建構
2.2.1 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彌補教學環境生態缺失一是適度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在發揮自己優勢的同時必須尊重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工具性、基礎性等品質,繼承和發揚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注重信息的人文整合。二是信息技術只是教學輔助手段,而非教學的根本內容。對學生而言,教學媒體是工具和幫手,學生要學會并且熟練運用教學媒體進行發現、探究、認識社會、接受新信息,最終完成意義建構,而不只是教師進行講解演示的工具。三是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用來提高課堂效果,學生運用信息技術以培養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四是信息技術應用要與教學目標相結合,不能忽視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維度的教學目標。五是教師要積極探索新路徑、新方法,不斷更新信息教育觀念,正確定位自身的角色,不要受控于現代信息技術。
2.2.2 建立生態化師生關系,優化教學心理環境課堂心理環境指在以教學班為單位的教學活動中,為班級成員所感知和體驗的人際環境,如個體心理氣氛、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課堂氣氛等。積極健康的課堂心理環境對課堂教學活動和學生身心發展都有重要作用,是課堂教學賴以進行的基本條件之一。在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師生之間缺乏交往和溝通,師生關系冷漠,久之學生會產生厭煩、麻木的心理狀態,不利于創設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
從教學生態系統出發,只有其內部各因子(種群)協同發展,才能使整個生態系統達到平衡穩定的狀態。建立一種生態化師生關系,這一關系應當是民主、平等、交往和對話的關系,學習的主人是學生,真正凸顯學生主體,師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關心、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生態化師生關系的建立 , 保障了和諧、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心理環境的創設,形成一種輕松和諧的生態平衡之美。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建立生態化師生關系創建更加和諧、平等、廣泛、更富有針對性的交流平臺,實現師生的共生和協變。
2.2.3 樹立生態教學理念,構建生態課堂教學模式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與學的矛盾,這一矛盾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如何構建一個生態課堂教學模式,實現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語文教學,首先要樹立生態的教學理念,用生態的教學理念去指導教學的各個環節,解決好這個矛盾。
生態的課堂教學首先是開放的,表現為教師與學生關系的開放、學生與學生關系的開放、教師與教材關系的開放、學生與教材之間關系的開放等。其次,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環境等都是教學生態中不可缺少的因子,這些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諧發展,構成生態教學的有機整體。在生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采用合作式、協助式等課堂模式,整合新型教學手段,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性的學習。
2.2.4 生態化評價系統的形成生態的學習評價系統注重目標多元化,方式方法多樣化。
評價的主體不只是教師單方面,學生是重要的主體方。評價的內容更為全面,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行為和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變化都會成為被評價的重要內容,通過評估,促進和激發學習中積極情感的釋放。生態化的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各要素匹配協助,營造一種適宜各要素良性健康發展的、充滿生命力的、動態的、和諧的課堂生態環境,滿足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實現真正意義上學生健康成長的教學目標。
3 結語
教育生態觀強調教育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環境”的和諧,構建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的初中語文教學生態是必要的,它體現了“和諧”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遵循生態系統的整體性、開放性和動態平衡性的原則,以“學生本位”、“教師主導”, 利用生態學中的生態位、群體效應、共生協變等原理和原則,處理好教學系統中各種因子之間的關系,從而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系統的優化,創建一個動態的、和諧和平衡的教學生態環境,使學生能在生態語文課堂的構建中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鑄造人文精神,熔煉學生思想。為學生搭建展現個性的舞臺,讓生命之光閃現出個性和智慧的光輝,構建一個開放、自由、靈活、寬廣無比的語文教學空間。
參考文獻:
[1] 李 森 . 論 課 堂 的 生 態 本 質、 特 征 及 功 能 [J]. 教 育 研究 ,2005(10):55-60.
[2] 張玉祥 . 初中語文以學為本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J]. 職業教育 ,2014(2):182.
[3] 羅玉梅 . 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J]. 語文建設 ,2012(7):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