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多年,深感學生的閱讀和寫作存在的弊病較多:閱讀感悟,根本就不是學生自己的真情實感;習作很少有令人拍案叫絕的,全是些官腔和套話,學生都不愿意在習作中流露真情。 這與語文教學僅讓學生閱讀教材文本,平時不注重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有關。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努力引導學生關注教材文本以外的閱讀世界很有必要。
一、讓學生自主感悟必須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筆者所在地區使用的語文教材是一標多本框架下的教材, 入選教材的篇目既是名家大師的精品力作,也是編者智慧的結晶。這樣的文本本來應是學生閱讀的好材料,但閱讀教學的現實卻是,不少學生根本就不愿去細讀文本,更談不上去欣賞文本。原因何在?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生活經驗極度貧乏,還不能去自主感悟文學作品的文學價值和文化意義。 要想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必須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諸葛亮的《 出師表》是古代政論文的典范,諸葛亮也是初中生耳熟能詳的古代人物, 但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只是讓學生去分析文字、背誦經典語句,究其原因,是學生的相關感悟資源比較貧乏,缺少能夠佐證和觸類旁通的東西。 如果學生有足夠開闊的閱讀視野,就自然能在閱讀的基礎上自主感悟,甚至有所創新。為此,筆者教學前讓學生先來回顧小學階段學過的《 三顧茅廬》《 草船借箭》等課文,并讓學生簡單交流, 談談課文中表現出來的諸葛亮的忠誠精神和聰明才智。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結論:正是因為先有劉備三顧茅廬的誠心, 諸葛亮才愿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效忠劉備。 有一位學生說諸葛亮之所以效忠劉備, 是因為劉備生前對諸葛亮的信任和尊重就像是唐僧給孫悟空戴上緊箍咒一樣。 雖然這個比喻不那么貼切,但也說明學生理解了諸葛亮忠心的原因。教學前, 筆者還讓學生去查找古代文學作品中關于諸葛亮和《 出師表》 的評價,如杜甫的“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陸游的“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安子順的“ 讀《 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 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 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等。 學生的腦海里儲存了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后, 在閱讀中自主感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更有意義的是,學生通過討論和搜集資料形成了這樣的認識, 閱讀教材文本前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 是無法產生閱讀感悟的,更不可能有所創新。
二、讓學生可持續學習必須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我們這個時代提倡全民創業、全民創新。 全民創新要求人才具備可持續學習的習慣、 意志和能力。 現在的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創新能力將直接決定國家的發展程度,因此關注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意義深遠。學生的創新能力從何而來? 從培養其可持續學習的習慣和能力中來。 語文教學是其他學科教學的基礎,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習慣和能力,功在當下,利在未來。 在閱讀教學中發展學生學習的可持續性,要讓學生去逐步感知廣闊的文學世界;在平時則必須注意滲透,讓學生廣泛涉獵文學作品,在接觸中產生自己的感悟。 當學生接觸過相當數量的文學作品后,他們會初步意識到教材文本僅是文學世界的滄海一粟,教材文本以外的文學世界更為精彩。 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也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教材文本上,而要同步重視課外閱讀,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出要求。 譬如讓學生按照詞牌名閱讀各類詞作,他們會發現相同詞牌的詞,因出自不同的作家,寫作背景不同,詞的意境就完全不一樣,學生也因此產生了更為濃厚的閱讀興趣。又如詞人因生活環境、年齡、經歷發生變化,不同時期所寫的詞也會有所差別。 李清照前后期的詞作就變化明顯,她早期生活優裕、幸福,詞作多寫其悠閑生活,格調明快;后半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 學生閱讀的視界越大,就越能感知文學世界的豐富,越能對學習產生持續的興趣,從而養成可持續學習的習慣。
三、讓學生擁有健康的人格必須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有人說教育是一首詩, 詩的名字叫熱愛和未來。這充滿詩情畫意的話語對語文教學極具啟迪意義。 兼具基礎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語文課程理應是“ 熱愛和未來”的典范,應當義不容辭地肩負起讓學生愛上學習、愛上生活的責任,讓他們成為擁有健康人格的大寫的“ 人”.該如何實現完善學生人格的目標,又如何通過一定的手段去造就身心健康的學生呢?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有充沛而博愛的感情,永遠為學生著想。 筆者曾看到這樣一條新聞,一位高中語文老師曾把高中三年的課文花一年多時間教完,然后自編閱讀教材讓學生去閱讀。 這樣的做法不但沒有影響學生的語文成績,該班的高考語文成績反而名列前茅。 正是因為教師用心為學生著想,讓學生在廣泛閱讀的過程中形成了健康的文學欣賞觀念, 進而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才使學生不但在課外閱讀中擴展了閱讀視野,而且能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感悟。 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迸發激情,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為學生考慮,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一生的財富,為完善學生的人格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筆者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非常注意在這方面改進自己的教學。譬如教學《 木蘭詩》,筆者將重點放在讓學生體會花木蘭勇于承擔責任的態度上,而這種責任感又源于人們對和平的期望。 戰爭是殘酷而慘烈的,《 木蘭詩》沒有正面描寫戰爭,但卻從側面表現了木蘭征戰沙場的壯美。 詩中壯美與柔美的高度統一,讓學生形象地理解了個人、家庭、國家三者之間息息相關的關系。
之后再引導學生閱讀汶川地震中國家和民眾共同救援的故事, 讓學生閱讀長篇通訊或報告文學作品,用實例和真情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人是完整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
語文學習,功夫在課外。擴展閱讀視野有助于增加學生的知識量,讓他們突破單調生活的局限,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看待世界、走向未來。
參考文獻:
[ 1] 曹津源。曹津源文選[ 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 3] 倪 斌。初 中名著閱讀教學的現狀與思考[ J] .語 文教學通訊,2014,(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