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重視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美育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它要求我們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的同時,要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美育的特點就是通過形象去熏陶、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凈化學生的情感,而文學作品則最具有以情動人、以形象感人的特色,是我們對學生進行美育的極好的材料,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占的比重很大,這些文質兼美,情文并茂的古今中外名篇,以其進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藝術形式,歌頌了真善美,鞭撻了假惡丑,有著巨大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學習這些作品,可以使學生充分地領略山光水色,花蟲草木的自然美,感受作家創作的的藝術美.作家在文學作品中所創造的人物形象,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質都會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我們應充分發揮文學作品的這種特性,進行審美教育,并通過審美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那么,如何利用文學作品的特性進行美育教育呢?
一.要注意形象感染,培養學生感受美的素養
人們對美的追求,總是從具體的形象感知開始的.因此,在教學文學作品時,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多媒體、錄音機等\\)把文學作品所描繪的意境形象化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從具體的形象中感受中自然美、生活美和藝術美,再從美的感受中產生熱愛祖國、熱愛美好事物的感情.如在教學描寫人物的文學作品,要讓學生從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活動等方面整體感知人物的形象美、心靈美,切忌一段一段分析.如學習魯迅先生的《故鄉》時,可讓學生先找出描寫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有關段落,然后讓學生進行比較,在比較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最后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加以描述,這樣閏土這一人物形象便活靈活現地浮現在學生的學生的腦海里.在教學描寫景物的文學作品,要讓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描繪、想象和聯想,使作品所描繪的山、水、草、花等各種形象呈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不僅身臨其境而且心入其境.如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就可采用這種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能把語文課上成美術課、音樂課、影視欣賞課,多媒體不能用的太多太濫.
二.要注重學生的感情熏陶,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
感情,是人們追求真理的原動力,要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情感染,文學作品中,"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總是把他的強烈的感情滲透在所描寫的人物、場景、情節之中,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讀文入情",讀文目的在于"入情",要在讀文的基礎上入情,使學生受到作品思想感情的熏陶.教師首先要深刻體會作品的感情,要感人先感己.如果教師自己都受不到感染,怎能感動學生?在語文教學中,要使作者、教師、學生三者的感情溝通起來,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只有教師先受到感染,然后帶著激情講解、分析課文,才能縮短作品感情和學生感情之間的距離,并進而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如在教學《父母的心》這篇課文時,我被那對父母對子女的拳拳之心所感動,帶著這份感動我跟學生分析了為什么那對父母拒絕優越的條件,不愿意把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送給富人.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狗窩." 條件再優越,也割不斷父母對子女的情愫.至愛至情,血濃于水,濃濃的親情是人類共有的最純真的感情.
在語文新課改的今天,有些教師片面的理解新課標,一反過去審美教育重認知分析而輕感受體驗的做法,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生怕一分析,一講解就會被扣上肢解文章,灌輸知識的罪名.但離開了文本的審美教育很難真正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只有緊扣文本,才能有效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三.注重"情""理"過度,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進入意境,激發感情,這是審美教育的基礎階段,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和對丑惡事物的鄙視、憎惡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但不能僅僅停留在情境和感情階段,還要引導學生由"情"向"理"過度.因為缺乏理性的感情是不穩定的,只有形成理性的觀念時,學生的情感才會趨于穩定,才能正確地鑒別美丑、真偽、優劣、雅俗,從而形成自覺的道德行為.許多學生在看電影電視、讀小說、聽故事時,常常會被感動得流淚,但實際生活中仍然不分好壞,甚至會做出一些違背社會公德之事,其原因就在于沒有完成由情到理的過度.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文學作品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完成這個過度.例如在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的教學時,如果只停留在清晰地敘述故事情節,生動的浮現船長的光輝形象上,那就太膚淺了,也沒有起到教學這篇小說應起到的審美教育.如果在此基礎上,教師能引導學生探究船長那樣做的原因,不但在感性上而且在理性上認識到船長對他人生命的尊重,對婦幼這些社會弱勢群體的優先保護,主要是由于他高度的責任感.這樣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總之,為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語文教學應充分發揮文學作品之所長,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審美教育,使學生能夠在語文教學的熏陶下孕育出感受美的心,鑒賞美的眼,有效的完成新課標提出的有關美育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