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新的中學語文教材也進入課堂.作為第一線的語文教師,我認真學習新課標,領會其意義和精神,并努力在教學中體現新課標的理念,淡化語文的工具性和訓練性,突出語文的人文性審美性和情感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下面談談我在實施新課標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 要有新的教學觀和教材觀
有什么樣的語文教育觀就有什么樣的語文教學.合理使用新教材,必須要有新的教學觀和教材觀.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和引導者,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更新知識應該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學的本身其實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鑒于此,我們提倡語文工具性的同時也十分重視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對此葉圣陶先生早有過論述:"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語文教育才算對極大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盡了份內的責任."可見葉老把學習語文和做人緊密聯系起來,讓我們進一步認識了語文學科的價值功能.使用新教材,就要求教師完全走出"應試教育"的魔圈,將教學的目標定位于對學生心靈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以長遠的、發展的教學觀念指導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發揮語文的教化和審美功能.讓新教材能吹奏起情感這只人文精神的"蘆笛",讓情感智商進入初中生的審美視野與內心世界,啟迪個性的創造思維和創造力的發展.另外,新教材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篇目多,這就要求我們有新的教材觀.我們平時常說,要把一本厚書讀薄,而正確的教材觀正好相反,語文教師就應把一本薄薄的書講厚,只有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汲取到最精華的東西.要由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教材只能成為例子,教學時不能囿于教材,除了有對教材本身深入的挖掘外,更應該有旁征博引,拈提古今.
二、 要有較高的知識技能素質
知識與技能是支撐教師立于講臺而不倒的兩根支柱.新教材中,文學作品占40﹪,初中生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不少于6部260萬字,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廣博的知識儲備.沒有深厚的文學底蘊,就無法駕馭教材引導學生.當然,不僅僅是文學,還應該有史學、哲學、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知識的準備.因此,就知識而言,語文教師應具有高層次的網絡化結構,才可能左右逢源.同時,現代教學的新局面也要求我們在教學技能上應具有高智能的復合型結構.由于新教材對教學目標的重新定位,教學中注意追求人的全面素質的提高,這對語文教師的要求也相應有了新的內容.我們要充分挖掘自身潛能,掌握先進的教學手段,不斷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質,能說會寫,博學廣識,力求做一個復合型的人才.
三、 要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智能個性素質
因為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其本身是培養"人"的活動,而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更是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更好地成長.那么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就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因為教師是學生的直接模仿者,所以我們必須要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去影響學生,促使他們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同時,也必須加強自身修養,拓展思維空間,提高思維層次,這也是新教材對語文教師提出的要求.鑒于新教材建立的一種以"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基本維度的新模式,以及教材編排所滲透的一種全新教學理念,都要求我們深入鉆研教材確定教學目標的同時還要研究學生,找到學生和教材的有機結合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老師更準確地說只是一個策劃的角色,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活動,策劃教學過程.而要成為一個稱職的"導演",就要求老師必須有把握全局、善于引導的能力,同時更應該有創新意識.當然,這里的"創新"主要是要求教師善于探索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如創造性地設計教學程序,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方法,創造性地啟發、引導、調動學生學習.要具備這一系列能力,作為語文教師就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做到思維開闊、敏捷,想象豐富,思考深刻.因為只有教師以主動、開放的心態去創造性地組織教學活動,才能讓學生在靈活生動的活動中獲取豐富的知識,提高學習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 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這是指學習方式的轉變."自生"的內涵很豐富,如教師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創造欲,結論通常不是教師告訴學生,要讓學生自己去探求.同時,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從當今社會發展看,要完成重要的事業,需要與人合作.中國長期的小農經濟社會造成過去的中國人不善于與人合作,從這角度看,中華民族更需要這個精神,學生更需要這種學習方式.這不僅是課程改革所倡導,其他的事業也需要,這也是整個國際社會的潮流.所謂"探究性學習",不排斥傳統的接受性學習.不排斥對前人的經驗,基本技能的接受和繼承.但在當前國際社會的激勵競爭中,對一個民族的發展來說,學會探究和創新則顯得特別重要.
《語文課程標準》沒有強調"訓練"二字,但實際上包含了訓練的內容.之所以如此,是希望將"探究"和"訓練"放在恰當的位置.從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來看,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意識是最為缺乏的,也是最需要強調的.探究的學習方法是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思考,去找答案.盡管有時探究的結果并沒有找到答案,但學生通過對一個問題的探究,培養出這種意識和習慣就是最大的收獲,注意,探究性學習不是一項課外活動,是在教學過程中一以貫之的學習方式和態度,教師應積極倡導并在學習過程中加以訓練,加以啟發,要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養成探求、創新的意識和習慣.
之所以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主要是為了打破"學科中心論",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知識遷移的能力.
五、要變"灌輸"壓你學為"啟發"我要學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其學習是把外部知識信息主動納入知識結構的進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最必要的條件,但其作用是不是"灌輸""管壓",而必須是誘導、啟發的形式,轉化成學生主體性增長的適宜條件,才能促進學生學習的內部矛盾正確有效地轉化.一句話,教學就是要教師教,學生學,教師教得好,學生才能自主學得好.
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首先是學習需要,學習情趣的主人,然后是掌握知識的主人.長期以來,中學教師忽略或沒有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心向,學生沒有產生"想學""愿學"的心理傾向,教師就采取"灌輸"壓你學的機械簡單的形式,只考慮知識的"可接受性"和"應接受性"不愿重視甚至完全忽略學生是否"能夠接受"和"樂于接受".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我們教師要重視引發學生正確的學習心向,向學生講清楚語文學科是其他學科的基礎,每個知識要素與人類進步,社會發展、國家建設、教育創新都是有機聯系的;把教學創新目標體系轉化為學生學習的體系目標,須在啟發、導引上狠下功夫,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創設情境誘導學生,使學生進入情境狀態,進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綜上所述,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和引導者.而對"語文新標準",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方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自主、合作、探究地"綜合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