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首先要以人為本,目中有人.我們要把課堂當作"人本化教育"的主陣地,追求"人本化"的課堂教學境界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課文,更講究的是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只有師生從文本中直接把握或間接獲得理解信息,進而憑借文本喚起記憶、存儲的語文素養并進一步深究文本的時候,語文教學才會展現它的本然魅力.
三千年前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訴我們:"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被點燃的火把."課堂教學我們不要"灌水",而要"點火".要激起學生的學習愿望,要在你的引導下,他們欲罷不能,將探究的觸角延伸到課本以外,課堂以外.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增殖.語文課程標準向語文課堂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那么語文教師怎樣做才能滿足這些要求呢?在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下的語文課堂具體而言應該是怎樣的呢?
一、要有民主的氛圍.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勇于創新精神的基本前提.要想形成這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關鍵在于教師.在課堂中,教師必須采取民主、寬容、理解的態度,支持學生發表不同意見,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教師不應該只是課堂的管理者,還是一個組織者,也不應該只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參與者.師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如果教師能帶著這樣一種認識走進課堂,那這樣的課堂才正直是屬于師生雙方的.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以確保,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必然能得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才會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二、要有冷靜的思考.目前在語文課堂中存在著思維空白的缺陷.具體而言有兩種情況:一是有些老師害怕"冷場",他們為了追求所謂的"課堂氣氛",便只提一些過于簡單的問題,或者在問題提出之后,不給予充足的思考時間,便以"引導"甚至"告知"的方式將問題解決掉,這樣一來學生根本不用思考.另一種情況就是學生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對老師所提的問題總是不經思索地脫口便說.前一種情況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后一情況會使學生養成一種不負責任的習慣.這都是與新課程相違背的.在語文課堂上,老師的提問應有層次感,要難易結合,要能給與學生思考的空間.同時在問題提出后一定要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切不可橫加"引導",急于得到問題的答案.如果學生在進行積極的思考,即使教室里十分寂靜,也不能說是"冷場",因為這個時候學生的思維活動正激烈地進行著.
三、要有熱烈的討論.討論式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參與式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體現了新課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在課堂上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各小組的同學共同討論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并且在討論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這種方式比起由教師一個人承包對這些問題的解決的教學方式來,前者的效果是后者所無法企及的.雖然兩者最終都將要解決的問題解決掉了,但前者所關注的是過程,而后者所關注的只是結果.知識本身是枯燥無味的,但探索知識的過程卻是精彩萬分的,討論式教學之所以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在于它讓學生參與了學習的過程.在語文課堂中凡是可以由學生討論解決的問題盡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千萬不要擔心"浪費"了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另外,學生討論時,老師不要過多地干預,也不需要加以"引導".
四、要有自由的表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此課堂不是老師單極表演的舞臺,也不是學生被動靜聽的場所.在課堂中師生應有充分的交流,學生應有自由表述的權利和機會.在課堂中,學生通過充分的讀、冷靜的思考、熱烈的討論,形成了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整體感知和把握,深層的認識和理解,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質疑.這一些都需要在同學之間,師生之間進行交流,通過交流使學生的認識更加完善,使學生的表現欲得到滿足,從而使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得以激發.因此,在課堂中老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表述的機會.讓他們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提出在學習中所產生的疑問.
五、要有新的學習方式.
⒈給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機會.尤其給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這看起來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能輕而易舉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卻不難發現,學生自由、充分的讀書時間并不多,有些老師往往把學生讀書當作一種擺設,常常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學生還未來得及好好思考和咀嚼,教師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分析講解,結果是學生對課文理解一知半解,或者是根本沒有自己的真切體會,只能死記老師的分析,食而不化.因此,教師一定要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充分的時間讀書,不要輕易干擾學生,打斷學生,也不要作喋喋不休的煩瑣分析,要讓學生在閱讀中自我領悟,自我建構;不要強求學生對每篇文章的每一句話都理解透徹,要允許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慢慢感悟.
⒉給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機會.這是一種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式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索性學習的極好形式,也是語文教改的必然趨勢.學生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能培養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使他們形成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態度,從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得到情感和情趣的陶冶.探究性學習可在課堂上進行,也可在課外進行.在課堂上進行探究性學習,主要結合閱讀教學來開展,可以就一篇課文中的若干問題開展討論和爭鳴,鼓勵同學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獨到的看法和見解.也可以把幾篇課文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尋找出它們在內容、形式等方面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并探討形成這些異同的原因,從而獲得對課文的重新認識.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專題研究,讓學生從學習和生活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自己確定研究目標,指定研究計劃,自己查找資料,自己整理研究成果,從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⒊最大限度地開辟語文學習的空間.語文學習不同于其它學科,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生活就有語文,我們要打通課內外,建立起課堂--校園--社區--家庭--社會的立體網絡,讓報紙、雜志、書籍、電視、廣播、廣告、標語等各種語文信息走近學生,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校園、社區、社會,去學習鮮活的語文材料.
⒋最大限度地爭取語文學習的時間.要培養學生隨時隨地積累語文知識和語文信息的習慣,如:要使學生養成看書讀報的習慣,并堅持初中三年不間斷;要求學生看電視注意精彩的臺詞和解說詞;聽廣播注意搜集有益的信息;逛馬路注意廣告用語的得體與否;買東西注意說明書的介紹.即使是和學生、老師、家長、親威、朋友等談話,也要注意不同的對象在不同場合,他們有怎樣不同的語言表述.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時間就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⒌最大限度地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我們要引導學生除了學好課文,更要廣泛地涉獵中外名著,要為學生制訂一個讀名著的計劃,并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行讀書報告會,使讀書計劃真正得到落實.在課內我們可以每周拿出1~2課時專門到閱覽室上課,讓學生在這里自由閱讀,自由摘抄,自寫心得,自寫評論,讓學生在書的海洋中盡情遨游,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另外,引導學生從各種媒體中獲取有益的信息,擴充自己學習的內容.
⒍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的知識不是靠老師的灌輸得到的,即使死記硬背記住了老師灌輸的知識,其記憶的效果也不好.只有靠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自己建構的知識,才能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因此,我們要多設計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活動中來.我們可以開展下列一些活動:
\\(1\\)探究性活動.將教材的重點難點轉換成問題,然后通過分組討論,同桌交流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在活動中提高.
\\(2\\)體驗性活動.請學生上臺分角色朗誦,扮角色演講,按角色表演,充分體驗"角色"在特定的場合下的感受.
\\(3\\)發現性活動.鼓勵學生對接觸的各種文本信息等進行質疑,從中發現問題,一是從所學教材中發現,二是從報刊中發現,三是從電視媒體中發現,四是從生活中發現.\\(4\\)制作活動.比如進行課文的配音制作、手抄小報的制作、課文插圖的制作、文獻參考資料的剪輯、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等等.
\\(5\\)創作活動.比如進行個人寫真、個人小傳的撰寫;進行科幻作品的制作;進行文學作品的創作;進行科技論文的寫作.
\\(6\\)傳播性活動.如個人信息發布、讀書報告、小記者采訪等.
六、要有客觀的評價.在新課程標準中,評價的地位越來越高,評價的方式越來越活,評價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的反饋評價.通過課堂評價可以起到如下幾方面的作用:
⒈使學生明確自己在學習中的優缺點.
⒉發揮教師在課堂中的引導作用.
⒊激勵學生進一步學習.
有些教師在課堂評價中只注意了對學生的鼓勵,因而對于學生在課堂中的各種表現過于寬容.學生回答問題時,一般是意思對了便會給予表揚,而對于他們答案中的錯誤\\(如文法、修辭、價值取向方面的錯誤\\)指正的較少.因為這些教師害怕指出學生的錯誤會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其實這是一種因噎廢食的做法.對于學生在課堂中的各種表現應給予客觀的評價,既要肯定其優點,也要指出其錯誤,尢其是表述的規范性以及文法方面的錯誤.只要教師的評價是客觀合理的,而且評價時體現了一種師愛、一種民主的話,即使是指出學生的缺點的評價,學生也是會樂意接受的,并且更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探索的興趣.
總之,要讓語文課堂教學真正充滿活力,體現魅力,符合新課程的理念,說起來容易,真正要做到肯定還有不少的困難.但是,只要我們堅持以新課程標準來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只要我們對語文教改充滿著信念和熱情,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一定會在課堂教學的探索中開創出一片燦爛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