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應將“和諧”的理念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努力使師與生、導與放、人與文、情與理和思與悟等方面的均衡發展,營造出一種自然、開放與和諧的語文學習氛圍,并激發學生興趣,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實施科學化、人性化的綜合評價,這樣,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高效。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教師和學生都希望建立并保持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就會如沐春風,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到學習中去。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師與學生心靈相通。所以語文教師必須關心學生,堅決地反對教育工作中那種對學生漠不關心和冷酷無情的現象。初中生任性散漫、天真固執,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更需要教師的理解和呵護。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封閉性和開發性,他們的心扉總是對大多數人關閉,只對少數摯友開放,但他們都渴求真誠的友誼,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與尊重。這就要求教師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用愛心扣開學生的心扉,用真誠與理解去溫暖學生的心,要努力去做學生信賴的摯友。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教師敞開心扉。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和學生溝通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那就是作文。語文教師讓學生寫周記,寫作文,每周在學生交上作文后都要及時批閱并與每位學生進行紙上或者口頭交流。盡管教師工作辛苦,但是看到學生迫不及待地拿到自己的周記本看評語時,教師應該感到很欣慰。長此以往,有些學生就會主動把日記本拿給教師看,教師便可更多地了解學生的喜怒哀樂。世界上最難走的路是心與心之間的路,如果能與學生進行心靈交流,真的很滿足。
二、激發興趣,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1.教師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進而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除了充分利用好語文教材之外,教師還要經常向學生推薦一些名著,讓他們去感受文學的魅力,進而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開展個性化解讀,在解讀中品味語言、陶冶情操并提高閱讀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成語接龍、書法競賽、戲劇表演、編印習作專集、演講會、辯論賽和舉辦文學社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并學會靈活運用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效率。
2.教師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前的語文課堂教學,學生只是傾聽者。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大多數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記了:上課是兒童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由師生間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币虼?,教師要還給學生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實現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改善語文課堂教學環境。為此,語文教師必須營造寬松和諧的語文教學氛圍,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讓學生敢于說話,敢于爭辯,無需顧忌,從而激起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最終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3.聯系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源于生活,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語文課堂學習中來。教師在組織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時,要以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為重中之重。要走進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如走進鄉村田野、開展社會調查等,運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的教學氛圍,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語文教學充滿樂趣。這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可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他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學習語文,語文學科的功能也可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也得以提高。
三、實施科學化、人性化的綜合評價
影響學生發展的關鍵是教學評價。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標準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也是學生成績的高低。但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不是要禁錮人、束縛人,而是要以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為根本,創造一切條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語文教學評價過程中,語文教師不能隨心所欲,不能以自己的喜好為標準,不能帶有主觀偏見,而要盡量多與學生進行交流。教師要通過正確的綜合評價與學生進行心靈上的交流,否則,學生的感情、自尊心、自信心就容易受到傷害。這樣,不僅不利于師生關系的融洽,而且不利于營造和諧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所以,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進行教學評價時,教師要做到過程與結果并重,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要采取綜合性的評價方式,要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注意力、學習態度、參與討論的表現以及完成任務的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價。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應該努力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自主和創造性地感悟人生與社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并采用科學化、人性化的綜合評價方式,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有效地促進學生快樂自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