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語文教材中不同體裁下的"酒"意象的發展過程,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酒"由單純的意象逐漸發展為"借酒消愁"的抒懷母題這一發展脈絡.
一、詩歌中的"酒"意象及其教學策略
\\(一\\)詩歌中"酒"意象的不同表現
1.先秦時,統治者宣揚"酒德".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直接引入"酒"的有二十多篇,較多的出現于《雅》、《頌》之中.其中《小雅·賓之初筵》的主旨是諷刺統治者飲酒無度以致失禮敗德.至漢代,因其前期重于賦體長篇與章句治學,故"酒"意象多集中于漢樂府.又由于漢樂府有"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1]的社會功能,所以在漢樂府中的"酒"亦有揭示漢代社會真實之效.如《相逢行》"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鄲娼"[2]是以酒揭露社會的丑惡.
2.至魏晉",酒"從載"德"之物發展成為"借酒消愁"的文學母題.同時",借酒消愁"文學母題在魏晉詩人的充實下,也為酒詩注入了多樣的文學風格.魏晉士人在醉醒間將"酒"賦予個體覺醒的意義,用酒作為解愁軀體和慰藉心靈的良藥.如曹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是面對人生之憂,以酒抒發郁結于心的豪邁感嘆;以阮籍為主的"竹林七賢"用"酒"避世保身反抗名教,使其能追尋心中自然.然"酒"真正具有生命力,實源于陶淵明的出現.他將"酒"與詩融合,使"酒"有了詩人的人生作注而更見其象征意義.曾經他有對建功立業的懷想,但他義無反顧地將無法入世之愁用一種沖淡平和的方式化解,讓"酒"不再是逃避與發泄的媒介,而是真正意義上將"酒"融入詩人生命.在陶淵明酒詩出現之后",酒"之文學母題被后世文學創作廣泛地接受,并對歷代文學產生深刻影響.
3.唐以來,"酒"入詩的文學現象愈加頻繁.據《唐宋詩詞文化解讀》統計":《全唐詩》中有'酒'字者共計5113個,而唐詩之詠酒及酒有關者,多至萬首……李白250首,杜甫208首."[3]于此不難發現,以李白、杜甫為主的盛唐詩人在酒詩創作上已達頂峰.盛唐時的以酒入詩不同于魏晉,它不再是以避世保身作為名士生命的最終指向,而是更加側重于無法割舍的入世理想.當關注蒼生社稷的進取之心與入世不得的矛盾難以調解時,唐朝士人唯有"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然醉夢清醒后,才知"舉杯消愁愁更愁".于此",借酒消愁"的文學風格在唐詩中呈現著兩種形態,并使盛唐詩風酒香四溢.
\\(二\\)教學策略:以知人論世品味酒之詩意
詩歌中"酒"之意象的教學,可采取知人論世的教學策略,原因有三點:其一,對同一作者不同詩歌而言,"酒"意象在詩歌中是作者獨抒性靈的表現,知其人才能曉其詩;其二,對不同作者的不同詩歌而言,"酒"意象有不同表現,這決定了只有掌握社會背景和文學常識,才能為了解詩情做鋪墊.其三,從不同歷史階段來看,"酒"意象表現出不同的風貌特點,只有知人論世才能幫助學生在片段零星的作品中得到和整合有關"酒"意象的整體感悟.
在詩歌中"酒"之意象的教學內容,可以從作家和作品風格兩個方面加以整合.下面列舉從作品風格這一層面教學"酒"意象的詩歌教學思路:一方面,可以從總體來介紹",酒"入先秦兩漢的詩歌,大多是用來實錄現實、譏刺時政;到了魏晉",酒"意象則表現出排遣失意、寧靜致遠的特點;至于唐代,"酒"是形成瀟灑飄逸、沉郁頓挫風格的精神寄托.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時代專題閱讀和作家風格對比閱讀,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和遷移能力.
知人論世的教學策略特別適用于不同作家的對比閱讀,即以作家的身世背景為立足點,開展詩歌中"酒"之意象的對比閱讀.在李杜詩歌的教學中可以著重引導學生思考和學習社會背景和身世背景比較.例如,講解"借酒消愁"在盛唐呈現著兩種形態:一是以李白為代表的快意豪放,必須強調這既是李白獨有的瀟灑飄逸,又與盛唐氣象密不可分.如《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一是以杜甫為代表的沉郁頓挫,必須明確這既與杜甫悲戚的身世有關,更是受社會現實的深重影響.如《九日》:"酒闌卻憶十年事,腸斷驪山清路塵",皆為酒后所發悲慨之言.
二、詞中的"酒"意象及其教學策略
\\(一\\)詞中"酒"意象的不同表現
1.蘇辛詞作的豪放曠達.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邁曠達,他們的"酒"詞中溢出的多是剛健之氣.如蘇軾的《漁家傲》":美酒一杯誰與共,尊前舞雪狂歌送."如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浪淘沙》:"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2. 李清照詞作細膩婉約.酒之詞風的另一代表是李清照的傷感悲涼,她的"酒"詞在北宋、南宋政權交替的背景下,飽含凄清孤苦之意.如前期的《如夢令》":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描寫的是李清照無憂無慮的生活;后期的《聲聲慢》":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則是將悲愁化為疾風,即使是幾杯淡酒也難消心中憂痛.前后對比便見出李清照人生命運的轉折,而"酒"也于此釋放詞人的萬千愁緒.
\\(二\\)教學策略:以意象分析感悟酒之詞風
不同于詩歌語言的含蓄蘊藉,詞作的韻味悠長、情感細膩更為"酒"添一份回味.宋人蘇軾將詞作為吟詠情性的文體,主張"以詩為詞",于是盛唐飄香四溢的"酒"便進入詞中.詞起初是綺宴上的演唱之辭,故大都涉及"酒",因詞與詩在體制上的長短不一,故以常見于歡宴中的"酒"入詞,不僅使詞之媚在醉態中顯露無遺,還使"借酒消愁"的情感表達更為細膩綿長.
語文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深切感悟詞作中的"酒"之意味,應以相關意象分析為主進行詞作的賞析、感悟,其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詞的文體特點讓意象疊加有了新的滋味,由詞境的擴大帶來的影響必須通過意象的分析進行感悟;其二,蘇軾、辛棄疾和李清照的經典詞作都有鮮明的創作風格,三人在詞作中選用的意象有著較為統一的特點,感情色彩濃厚.例如蘇軾的《念奴嬌》":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相較于李白的夸張爛漫、想象肆意,相較于李清照的憂傷細膩、婉轉綿長,月與酒的意象疊加,在蘇軾的詞作中更為理性更為豪邁.其三,在詞作的教學中,提高學生對意象的理解和鑒賞能力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從酒詞中的意象上加以分析,可以讓學生更好更快地感悟情感,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意象分析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廣泛,詩歌、散文中都有涉及.但是詞作中,特別是與"酒"有關的詞作中,意象的分析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一是以酒論酒,即單就酒這一意象,引發學生思考,啟發學生感悟詩情;二是以月論酒,即從月與酒的組合中,感受語言的細微變化,培養學生語感;三是以醉與夢論酒,探討詞作中虛實的變化,感受詞作的風格.總而言之,詩詞教學應該著眼于學生的學,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在語文教學中,以"酒"這一意象進行切入與分析,有助于切實提高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水平.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上述分析以及提出的教學策略,可針對各學段、各文體,由各位不同的語文教師靈活采用,也可加以整合.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藝文志[M].中華書局,2012.
[2]郭茂倩.樂府詩集[M].中華書局,2012.
[3]蔡鎮楚.唐宋詩詞文化解讀[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