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也就是思考與辨析,更嚴格地講,就是要通過歸納、演繹等邏輯推理判斷過程,實現對某一事物或現象的理性認識, 英文中的批判(Critical thinking)也就是批判性思考。在西方,批判性思考的理念可謂源遠流長,從充滿思辨智慧的《柏拉圖對話集》到亞里士多德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直至近代的黑格爾、羅素等哲學家的批判思想。社會學研究的主流觀點認為, 這種思辨精神孕育了西方哲學與科學。
在今天, 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教育過程中也十分強調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從小學到大學教育的各個階段, 始終貫穿著致力于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課程。 在新課改中雖然也突出了語文對培養學生理性思辨能力重要性, 然而通過各地中考中被閱卷者認可滿分作文, 我們仍可以發現考生思維上存在的觀點片面、思維淺薄、邏輯混亂等特征,學生的思辨能力從中可見一斑。
一、思辨能力缺失原因分析
首先,國內初中語文教學缺乏對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培養有其歷史文化原因。中國以儒家思想主導文化體系中強調“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因此,在傳統文化的語境中,書本是神圣的,教師的權威也是不可侵犯的,雖然今天一些學者已經提出了對這些思想需要辯證繼承的態度,然而保持教師的權威性與課本的權威性更利于課堂管理,對教師來說學來說是一種便利之舉。 因此,雖然素質教育提出了多年,現實中思想一元化教育卻普遍存在。
其次, 中學語文教師本身的知識素養不高也導致了在課堂中使實施思辨式教學存在困難。要實施思辨式教學,教師首先要有多學科的相關知識,如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等, 而當先中學語文教師多源于師范類院校畢業生,加上缺乏終身學習的觀念,致使知識儲備不完善而影響課堂的思辨教學。
另外, 考核方式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從中考的閱讀理解題看, 主題上多與感恩、勵志、歌頌相關,作文題材也多屬于這一類, 而需要采用思辨式回答的社會性問題較少, 閱讀理通常是采用標準化答案的方式給分, 而作文題目往往是出題者已經預設了考生所應站的立場。 這也鼓勵教師和學生的功利化的非思辨教與學的方式。 而歐美國家抽象性議論的式的中學語文考核則注重對考生客觀辯證的理性思維和成人價值觀念的考量,國內這種青春期的抒情是難以勝任的。
二、中學語文課培養思辨能力路徑
要想通過語文實現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依賴于社會價值環境的改善、教育目標與考核體制上改革、 以及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理念及方法的革新。從學校教師的角度上,可以通過以下策略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一)豐富知識儲備,鼓勵思辨行為
教師的知識含量與對學生思辨行為的態度呈顯著的正相關,相比之下,高中、大學教師比小學初中教師更傾向于鼓勵學生的思辨行為。 而同為初中語文教師,博學的教師的課堂往往更加開放、討論活躍,而不注重知識更新的教師則更喜歡用填鴨式教學。 可見,知識儲備本身會促使教學觀念的轉變。 另一方面,全面的知識利于初中語文課中涉及的多題材作品的詮釋,如在講解課文《竇娥冤》時,可將討論拓展到倫理學、心理學領域;講解《美猴王》時,將知識拓展到宗教、歷史領域。
(二)營造輕松平等氛圍,誘導學生思考
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是促進思辨行為的關鍵因素, 應避免教師的一言堂授課模式, 而應讓學生平等參與到教學環節中,但也要摒棄以往教師預設立場的提問,致使所有的學生參與都是為了教師自己引出的正確答案服務, 導致學生對參與行為的厭煩。
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還是在教師對自身角色定位的轉變,必須摒棄教師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將教師從真理代言人的角色轉換為學習知識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同時,可以采用辯論、講演等形式鼓勵學生就某篇課文的自我觀點與以表達。
(三)創新思辨培養方法
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 多數學生對一些問題的思考會形成定式, 將其從定式中拖出不是僅僅靠鼓勵思辨就可以實現的, 而是必須授予學生一定的方法,如對比、批判、聯想、反思等。如可讓學生將《巴東三峽》與《周莊水韻》進行比較閱讀,或國內課文與國外文章比較閱讀, 從而對寫作技巧進行理性客觀地評價;而對《阿 Q 正傳》,則可以從批判和內省的角度出發, 讓學生結合自身及國外歷史及文學作品人物進行思考,阿 Q 精神勝利法是不是中國人特有的, 在個人的生存以及社會的進步中起什么樣作用等, 從而實現學生在拓展知識過程中培養思辨能力。
綜上,中學語文屬于一門基礎學科,在其多維度的學習目標中,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仍是最為重要的一個, 因為這一能力決定了學生對社會問題、 科學問題的理解和判斷,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于 詠 昕.用 批 判 性 思 維 方 法 打造 批 判性思維課程[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2] 黃 澤 池.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培 養 思 辨能力[J].中學語文,2008\\(Z1\\).
[3] 曹 亞 平.高中語文課堂不 應 缺 失 思 辨的品質[J].現代語文,2013\\(7\\).
[4]谷振詣,劉壯虎.批判性思維教程[M].北京人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