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課程整合理念,從整體入手進行語文課程知識點提煉,細致劃分語文課程不同年段、不同年級、不同學期乃至具體課程的目標任務,是解決好語文課程“教什么”的基本前提。同時,運用課程整合理念,加強語文課內外課程資源的整合,實施以語用為中心的單元整體教學,是落實語文課程目標,解決好語文課程“怎么教”的重要保證。二者結合,有助于推進語文課程實施的深度改革。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知識提煉;單元整體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薄肮ぞ咝耘c人文性的有機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清晰地界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其核心任務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其關鍵是處理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要體現這樣的要求,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課程內容整合,提煉語文知識,解決好教什么的問題;二是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中心加強教學整合,創新語文教學實踐,解決好怎么教的問題。
一、基于課程整合的知識點提煉。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一直在工具與人文之間搖擺,或強調工具而淡化人文,把語文單純地作為一項語言文字訓練;或強調人文而冷落工具,使語文變成了說教的一種工具,導致教學效果差強人意。怎樣才能改變語文課程實施的這種不利局面,更好地落實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目標,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呢?筆者認為,首先應基于課程整合,加強知識點提煉,解決好語文課程教什么的問題。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觀點,一是因為現行語文教材多為文選型教材,是按單元編排的,這就為單元教材整合及其教學提供了現實的可能;二是因為語文課程教學內容涵蓋字詞句篇、聽說讀寫、語修邏文,所涉內容極為廣泛,如果不加選擇,就很可能抓不住重點、突不破關鍵,所以,加強課程資源整合就成為語文課程實施的應然要求。三是雖然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了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并分年段提出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目標內容,但這個要求僅是原則性的,相對比較寬泛,必須有具體化的過程才能保證各項目標內容的有效落實。四是新語境下,語文課程應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語文課程教什么、怎么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基于以上理解,教師應運用課程整合理念,加強教材課程資源的統整,從整體入手,綜合研判、細致劃分語文課程不同年段、不同年級、不同學期乃至具體課程的目標任務,做好語文課程的知識點提煉,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好語文課程教什么的問題,從而為下一步解決怎么教的問題奠定基礎。為此,本文選擇小學四年級語文作為試點,在語文知識點提煉、以語用為中心的單元整體教學方面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現提出來以供大家參考。
知識點提煉是以課程整合理念為指導,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依托語文教材所進行的知識內容的提煉與整合,是學科內知識間的教材整合。本文選擇不同版本中四年級教材,精選其中的重點篇目,多維比較不同版本的四年級教材各自知識要點,對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的中年段“教學目標與內容”,分年級、分學期對四年級各項目標進行細化,從而使課程標準中年段目標(涵蓋三、四兩個年級)得以在四年級具體化,并在此基礎上提煉出小學四年級語文知識要點。
首先,分解,即在整合的理念指導下明確小學語文四年級目標內容。由于課程標準中年段的目標內容是以年段的形式提出來的,涵蓋了中年段三、四兩個年級,因此,要明確四年級的目標內容就必須對課程標準中年段內容目標進行分解。例如,“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課程標準對中年段學生提出的目標要求,但具體到三、四年級以及各自年級的上下學期的目標顯然有所不同。三年級重在學習,四年級應該能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四年級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來說,應該是在三年級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即要在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結合重點詞句、文章的表達,體會文章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為高年級的進一步訓練打下基礎。
其次,比較,即在整合的理念指導下分析比較不同版本教材對四年級目標內容的表達。經過比較發現,人教版、蘇教版、語文S 版小學語文教材對目標內容的表達雖然有所不同,但共同點還是比較明顯的。如對“理解詞語意思”,各版本教材多通過泡泡(對話提示)、語文園地、課后練習提示等強調了引導學生對于重點詞語的理解、學習。以四年級教材來說,共同的目標主要是:借助常用的字典或者詞典理解生詞的意思;運用學過的方法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詞語的意思;積累常用詞語和成語;認識詞語的感情色彩;關注不同語境中詞語意思的變化。當然,這些要求并不是一次就要完成的,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針對具體的課例予以落實。
再次,細化,即在整合的理念指導下細化小學語文四年級各冊及單元目標要求。例如,對于“重點詞句的理解”,同樣是四年級,但上、下學期的要求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級,前面所學和后面所學也是不同的。課文《鳥的天堂》(四年級上冊)要求學生抓住“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樹,枝干的數目不可計數”句子中的“一株”“枝干的數目不可計數”等重點詞語體會句子表達的形象性,強調的是內在的“體會”.在課文《尊嚴》(四年級下冊二單元)中,再體會句子則要求學生“聯系實際”“交流一下”對“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把財富”這句話的認識,比較二者,在能力要求和理解表達上的要求顯然是不同的。同樣是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和具體事例,談談自己對句子“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驕傲的‘和平之花’”的理解。如此,從“體會”到“交流一下”再到“談談”,顯然要求是逐漸提高的。因此,“細化”的目的就在于精準化地把握不同年級、不同學期乃至不同單元及其課時教學的目標任務。
最后,落實,即在整合的理念指導下把細化后的小學語文四年級目標旨要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只有將細化后的目標落實在單元具體的課例教學之中,發揮出指導教學的作用,目標細化才有價值。為此,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師在課程實施中要做到幾個結合:一是瞻前顧后,要用整體的、系統的觀點認識把握四年級語文目標內容,使不同學期、不同單元前后知識建立聯系,形成互動;二是循序漸進,要在整體觀照的基礎上,落實好單元課時目標,追求一課一得、得得相連;三是巧施策略,利用思維導圖、表格等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把握知識聯系,形成認知策略;四是拓展資源,以課例為載體,以語用為目的,積極整合、拓展課內外學習資源,讓學生在多層次、多選擇、多主題的語文學習實踐中發展能力素養。例如,教學《自然之道》(四年級下冊)課文時,在訓練學生體會描寫人物神態、心理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時,就應該清楚學生之前已經有過的相關實踐體驗---如對“慢慢地滑過”中的“滑”字表達效果的理解(《頤和園》,四年級上冊五單元);又如,對引用“千里眼”“順風耳”表達效果的體悟(《呼風喚雨的世紀》,四年級上冊八單元);再如,對《萬年牢》中“萬年牢”多次重復表達效果的思考(四年級下冊二單元)。
經過這樣的努力,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四年級的內容目標要求就做到了具體化,形成了一個由易到難、由知到能的螺旋上升體系。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防止教學目標的泛化,更有利于廣大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師整體把握本年級的教學目標,在整體觀照的基礎上,解決好教什么的問題,實現“一課一得”,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