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核心素養。
一、形式必須服從和服務于識字、寫字訓練。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能力是語文素養的核心,也就是說,語文能力的培養是語文課程的本質目標。語文能力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聽說讀寫的訓練。識字、寫字是一年級教學的重點,因為識字、寫字是讀寫的基礎,作為一年級的教學必須把握好這一教學核心。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識字、寫字的訓練,把語文內功練好。但是,部分老師忽視了這一點,反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華而不實的形式上,走進了誤區。
如近期,在我市舉行的一年級新課程閱讀教學競賽中,有位教師在教學《松鼠和松果》(一年級下冊)第一課時過程中,課堂熱熱鬧鬧,教師很有條理地引導學生著重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采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大量引進有關環保方面的資料(花了 10 多分鐘時間),著重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習慣,但是對課文中的生字只在開頭時采用多媒體“摘松果,考考你”的游戲形式(帶帽子、去掉帽子)認讀一下(要求會認 11 個生字,會寫 6 個,學生讀得勉勉強強),一閃而過(2 分鐘左右)。既沒有引導學生怎樣識記,也沒有指導學生動筆寫字(老師的板書、范寫也被電腦打印的貼紙代替了),就更談不上有意識地培養良好識字、寫字的習慣??上攵?,這樣的課上完后,學生真正掌握的知識有多少,對要求會認讀的生字詞不會認讀,對要求會寫的字不會寫。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課得到評委們的高分。由此看來,喜歡看“熱鬧”的不僅僅是一線的老師們,就連一些基層教研員對閱讀教學定位也出現了偏差:把識字、寫字這一教學重點拋諸腦后,光從好看、熱鬧上下功夫。曾經聽過有位校長說,有一次與崔巒老師備一節在全國性的教材培訓課上展示的課,一部分人認為所上的課是第二課時,設計寫字環節會破壞割裂品讀文章整體性的美感,而崔老師極力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指導寫字的環節,說不能因為追求形式的美而把本質的東西丟了。我們的專家在第二課時中能這樣注重識字、寫字的教學,時時不忘基礎知識的訓練,這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端墒蠛退晒愤@一案例,作為第一課時,無論怎樣處理教材,采用什么形式和手段理解課文,都要首先考慮怎樣掃清閱讀的攔路虎(生字),把這個首要任務放在第二課時,豈不是本末倒置了嗎?唯有扎扎實實地訓練好基礎知識的課,方稱得上是一堂好課!
二、形式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閱讀能力的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等。能正確把握這些新理念的老師改變了過去閱讀教學“少、慢、差、費”的現象,使課堂教學出現了嶄新的面貌,提高了教學質量。這是主流,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由于老師個體綜合素養的差異性,解讀“課標”的能力不同,有些老師認為:不把桌子擺成“飯桌形的課”不是“小組合作學習的課”;“沒有使用課件的課”是“太傳統的課”;“不搞些表演、畫畫、唱歌的課”是不懂得“整合與拓展的課”……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導致教學上的錯位,因而各種標新立異的設計也層出不窮,隨之出現的一些“奇招”也令人眩目,值得反思。
在一次區級閱讀教學競賽中,一位老師教學《荷葉圓圓》(一年級下冊),教學過程如下:首先用多媒體和生字卡復習第一課時學過的生字詞(只是認讀,沒有指導書寫或指出學生書寫存在問題);然后用故事的形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最后著重表演:(1)老師示范邊演小水珠邊讀第二自然段;(2)讓學生個別讀第三至五自然段,另一些學生邊聽邊表演;(3)個別學生分角色讀全文,其余學生分小組邊聽邊進行表演比賽,看誰動作有創意(學生表演不成功,給人印象是稀稀拉拉);整堂課音樂聲不斷,表演占了一節課三分之二的時間。但是課后一檢查,全班學生能讀通順課文的只有 20%,對生字詞認、讀、寫全部掌握的不到 15%.
顯然這位老師對一年級教學的目的、任務不明確?!罢n標”對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的要求是要讀得準確、流利、有感情。田本娜教授說:一年級小學生閱讀要求做到“不讀錯字、不丟字、不加字、不重讀,要字字句句入目,在讀得準確的基礎上讀得流利?!边@樣的目標不容易達到。因為一年級學生開始學讀書時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分不清詞語、句子,句逗不分,不懂語調。老師們必須認認真真地指導,扎扎實實地訓練,使之讀得詞句連貫,讀得準確。只有這樣,方能為下一步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打下基礎,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上面這一案例,授課老師卻把精力放在表演的形式上,全班大部分學生沒有開口讀書的機會,根本談不上讀中理解感悟,因此,通過任何形式、運用任何手段的訓練都須圍繞閱讀能力的訓練這一基本目標來進行,充分發揮文本語言的作用,方能體現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