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教學工作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在老師看來,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 A、B、C 類的問題,可學生的腦瓜子就是轉不過彎來 ;任你老師如何啟發引導“,我自巋然不動”;老師抱怨連天,學生一臉茫然。這是為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學生的思維能力欠缺。換言之,廣大的語文教師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意識不強。毋庸諱言,時下的學校課堂教學完全變成了應試的駕校訓練場,重知識技術訓練,輕思維品質培養。時間,老師支配 ;內容,老師決定 ;思維,老師替代 ;課堂,老師主導。像極了舞臺上的皮影戲,學生就是那被一根根細線牽扯著的木偶,沒有自我,沒有思想。
面對語文教育教學的現狀,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努力嘗試探索,積累了一些心得體會,稍作梳理,就教于大方之家,不成熟之處,懇請各位同仁指正。
各個學科都肩負著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社會合格公民的責任,語文學科尤甚。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就工具性而言,語文是漢民族的母語教學,是本民族文明得以交流傳承的根本,其工具性不言而喻。語法,修辭,邏輯,文學,是語文學科的四門功課??梢姟?邏輯”即“思維”教學在語文學科中的地位是何其重要。然而我們的語文教學卻恰恰忽視了思維邏輯的內容,在沒有“授之以漁”的情況下,卻要求學生收獲大量的“魚”,苛刻之余,未免有些“滑稽”吧。
就人文性而言,能夠選入語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古今中外經典的名家名篇,最起碼也是在某一方面存在無可替代的精彩之筆,抒發了作者的真情實感,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年代,關照了人類的社會訴求,再現了人類的永恒人性……也正因為如此,它才能流傳千古而不衰,它的價值光環才能永遠熠熠生輝,照耀后人精神前行。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才于工具性之外有了傲視其他學科的獨特個性--人文性。語文的學科特點決定了邏輯思維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語文的人文性同樣決定了思維邏輯是語文的必經之途。
“與我心有戚戚焉”的追求。再經典的作品,不讀不知其美 ;再精彩的文章,不讀難明其妙。選作語文教學的篇目,是用來“讀”的?!斑x”是教材編寫者的責任,是前提 ;“教”只是老師的橋梁作用,是輔助 ;“讀”則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任務,是根本?!白x”應當成為學生與作者交流的自覺行為,從文章里讀出自己,讀出人生感悟,讀出共性閱歷,讀出……與作者同呼吸,與人物共命運,心與心相通……課堂上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多彩的樣式讀文本,體會作者豐富的心曲,感悟人物立體的性格,接受人性文明的熏陶,開啟情感邏輯的大門,張開理性思維的翅膀。
這是一個逆流而上、追本溯源的艱難過程,同時更是一次蕩滌心靈、愉悅身心的美好之旅。換言之,就是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順應作者的情感思維軌跡,感悟人性之美,審閱藝術之光的思維撞擊,是讀者、作者心路歷程的優美共舞,是心心相印的兩情相悅,是心有靈犀的韻律體操。
比如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學生首先要朗讀全文,整體感知一下文章的內容與結構 ;再默讀文章,理清文章“開篇點題,引入‘背影'--追憶往事,父親愛子--別后淚光,思念父親”的行文結構 ;精讀文本,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想象力,調動積極的情感體驗和靈動的生活閱歷,揣摩玩味散文名家朱自清五次點擊“父親背影”的思想邏輯,現實過往交織紛呈的情感思維,如此寫法的目的,達到了什么效果……且不管學生思考的結果如何,最起碼的客觀結果是學生經歷了一個主動地思維過程,并得到了積極的思維鍛煉,對作者所寄予文章的東西有了某種程度上的理解與體認的同時,不自覺的印證了自己的審美價值觀,歷練了求同思維的具體方法。這是一次不起眼卻十分寶貴的思維品質的提升。
“瞪著金子般的眼光”的發現。當下的語文閱讀教學,往往是老師一個人在講臺上滔滔不絕、支離破碎的“權威”解讀,學生在臺下一絲不茍、手忙腳亂的“知識”識記。沒有閱讀與體驗,只有灌輸與接受 ;沒有思維邏輯與發展創造,只有現成答案與照貓畫虎。不見學生與作者通過文本進行的思想交流與思維碰撞,不見學生對文本的解構、分析、質疑、發現 ;只見千篇一律、規規矩矩的筆記,只見異口同聲、鏗鏘齊讀的記憶。讀而不思,讀而不問,讀而不進。
比如教學蒲松齡先生的《口技》一文,不再是老師裝模作樣、唾沫四濺、眉飛色舞的贊不絕口,不再是行文緩急有致、結構首尾照應的寫作特色 ;代之以朗讀、默讀、通讀、齊讀、速讀、精讀,代之以思考、體會、揣摩、玩味、模仿、表演,代之以討論、質疑、求解、結論。比如,一部分學生主張刪除結尾的結尾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增強表達的效果。盡管這個想法不夠正確完美,但從學生思維鍛煉發展的層面來看,無疑有著極好的促進作用和極大的導向效應。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多向求索。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沒有思維的課堂如何能有高效的學習?進行課程改革了,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層出不窮,語文課多年的經典篇目也迷失了“權威”的解讀,仿佛一夜之間師生都被上帝賦予了聯想、想象、創造的翅膀,答案開始可以海闊天空、五花八門“、異彩紛呈”、牽強附會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個性張揚、釋放自我不再是洪水猛獸,能否自圓其說成為能否登上大雅課堂的標準,那真叫個學生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萬紫千紅、烏煙瘴氣,老師則支支吾吾、莫衷一是、模棱兩可、羞赧作答。一方是強詞奪理、云山霧罩,一方是理不直氣不壯、虛與委蛇。但不管怎么說,學生總算是“活的”了,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的思維,沖出了老是既定思想的桎梏。正確地加以梳理引導,未來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