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許多中學教師都在為如何上好初中生的第一節課而費盡心思,聰明的老師不會馬上進入到第一篇課文的學習,而是想方設法俘獲學生的心,當然,使用的方法也多種多樣.我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有 18 年,對上好初中語文第一課感觸頗深,認為合適的即為有用的.下面與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上好初中語文第一節課的:
一、樹立教師的良好形象.
新學期,學生會對新的環境,新的學習內容充滿好奇,尤其對新的老師更充滿了期待.而此時正是我們俘獲學生的心的最佳時機.
1、在上課前一定要做足功課,首先把新生的整體情況摸清楚,知道學生們的起點如何.必要時還可了解學生的個別情況,正確把握學生的需求.其次備課時把整個初中階段要掌握的內容進行梳理,并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讓學生對初中語文在整體上有個清晰的認識.
2、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擁有豐富廣博的語文知識和具備能夠感染學生的素養.所以第一節課要充分發揮我們語文教師的優勢,課堂上可以引經據典、旁征博引,用詩一般的語言把學生們帶入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中,讓學生瞬間肅然起敬,覺得這位老師是位博學多才、有內涵的老師.這樣就自然會對老師產生依賴和崇拜之情.
在新接手的一個班級中,我采用了以上這些方法,反響很好.尤其是在講了一個歷史故事和哲理故事之后,一位叫覃家奕的同學用羨慕和崇拜的眼光看著我說:“老師你懂得真多呀!”
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第一節課一定要讓學生有“學習語文其實是一件快樂的事”的想法,方法有:
1、設置問題激發學生興趣.
我針對課內課外的內容在第一節課上設置了兩個問題:\\(1\\)有誰能背誦《西游記》中水簾洞的對聯?\\(2\\)孫悟空被壓在什么山下五百年?對第一個問題許多同學都傻了眼,因為學生們對《西游記》很熟悉,但忽略了細節.這時我告訴他們,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節選自《西游記》,叫《美猴王》,從課文中大家可以找到答案是:“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接著又不失時機的說:“這篇課文還有許多大家所不知而又感興趣的東西,想要知道,那么敬請期待”.這樣一說,頓時勾起了學生們的好奇心.對第二個問題,學生們似乎很有把握,幾乎是異口同聲的大喊:“五指山!”我又微笑的告訴學生:
“正確答案是‘五行山',大家不要一味的迷信電視,要忠于原著,所以大家課后還要多多閱讀名著,多多積累.”學生聽完紛紛點頭,這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也就達到了.
2、展示歷屆學生學習成果.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會有針對性的選取一些歷屆學生在語文學科方面取得的成績予以展示,以此激發學生的斗志.例如:
\\(1\\)作文片段或佳作展示;\\(2\\)作文集展示;\\(3\\)證書展示等.當這些誘人的成果展現在學生面前時,引起了一片驚呼聲.這時我不失時機的鼓勵學生:“這些都是學哥學姐們獲得的榮譽,只要你們敢想敢做,有一天它也會屬于你!”
三 、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
剛上初中,還有許多學生對學習語文這一科充滿了疑慮和害怕.我在引導時主要做到:
1、滲透式教學.
眾所周知,許多學科之間是相通的,一些知識點也是有關聯的.我會有意識的把不同學科進行聯系,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其他科知識,因而在第一節課上我給學生展示了《歷史朝代歌》:
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接著讓學生比賽背誦,之后鼓勵學生:背好了這首詩,不僅學習歷史輕松多了,對我們的語文科也是大有益處的.比如,你可以很輕松就分清陶淵明和李白等詩人所處時代的先后順序.這樣講究方法,寓教于樂的形式讓學生很容易就接受.
2、做好小學與初中語文的銜接,讓學生覺得過渡自然,容易接受初中教師一定要了解小學的學習內容和習慣.在講解時可以用修辭手法為例,讓學生知道小學時學過的修辭手法方面的知識在初中仍然有很大用處,不用擔心它在程度上又加深了許多.還可以用一些生字生詞為例:如“大雨滂沱”這個詞,小學就接觸過,現在的初中課本中再次出現是要讓大家加深印象,學會使用.還有,初中的文言文雖然增多,且是不熟悉的,但大多數是成語故事,只要肯背,學習起來也是和小學學習詩歌一樣簡單的,這樣的例子很多,舉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小學語文和中學語文是有很多聯系的,從而不要對中學語文產生畏懼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學生剛剛步入初中,迷茫困惑時,我們語文教師要為學生指點迷津,使他們理解語文,喜愛語文,進而學好語文.只要每個語文教師用心去操作,相信我們初中語文第一課一定會大放異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施航飛,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策略談[J]. 才智,2010,\\(4\\),130-132.
[2] 冒劉美,芻議初中語文的有效教學[J]. 閱讀與鑒賞,2009,\\(10\\):15-16.
[3] 馬壽群,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語文有效教學[J]. 新課程\\(中學版\\),2008,\\(21\\):108.
作者簡介:莫少菊\\(1976-\\),女,壯族,廣西河池人,中教一級,大學本科學歷,主要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