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提問”與“答問”是重要的教學環節,但是面對過多、過濫、過難的問題,學生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無法回答,教師自能自問自答。這樣一來便會出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唱“獨角戲”,學生自認為自己是“局外人”。所以,在教學問題的設計方面要有一定的原則,要將課堂的主體地位交予學生。
一、“主問題”原則
繁雜瑣碎的提問往往是造成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因為頻繁提問會打斷課堂連續性,打亂學生的思維,并且滿堂的問答式教學讓學生完全失去了自我,思想完全由教師操控,失去了對教學內容個性化的分析、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要簡練、有牽引力、有說服力,具有一問抵多問的效果。運用“主問題”代替“瑣碎問題”既節約了無謂提問、答問所花費的時間,也將課堂的主體交付于學生,使得學生對所學內容擁有自己的品讀理解,把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爸鲉栴}”代替“瑣碎問題”節約出大量時間,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仔細對文章進行細讀、準讀、精讀,從而達到讀懂作者的心聲,將文章的內涵讀出來、析出來、品出來的效果。并且主問題是經過教師精心概括而出的,既可以避免零碎問題打斷教學的弊端,也可以防止學生在沒有教師的點撥下對教學內容的盲目性。主問題的設計對文章起到“一線串珠”的效果,可以幫助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可以遏制教師習慣性過多講解的行為,有利于形成“提問、閱讀、思考、討論、評析”等立體交流課堂結構的形成。
二、“設疑”原則
初中學生最大的性格特點就是好奇心重,教師把充分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將不利條件為我所用,變學生“好奇心”為一種對知識的“渴望”,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要相當熟悉、能夠抓住文章的“突破口”,為學生設疑。例如對于一些紀實類的文章,由于比較貼近生活,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是可以對文章進行理解的,但是對于一些文藝類、科學類的文章,由于內容比較深奧,學生很難把握其中內涵,也就失去了閱讀的興趣。為了有效防止此種現象,筆者在提問時采取了“設疑”原則,挑動學生對知識的好奇,急于解開懸念。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兩篇文章《沙漠里的奇怪現象》和《叫三聲夸克》,他們分別是科學小品和介紹物理知識的說明文,他們介紹的對象都為科學知識。教師可以先拋開文體中的科學知識,而是運用奇怪的現象開啟學生的心智,挑動學生對知識的“渴望”,筆者設置了以下一組問題:(1)石頭每天會很有規律地改變顏色并且還會變幻形象,一會像漫游大海中鯊魚的背鰭,一會像斜臥的巨人,這是真的還是假的?(2)你見過數百萬只旅鼠,前赴后繼、集體赴死縱身跳入大海的奇異現象嗎?等等。一組設疑的提問,可以活躍學生的思想,使得課堂氣氛沸騰起來,能夠撩撥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探究。
三、“類比”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對文章進行分類:記敘文、說明文、散文等,又或是將文章分類為:描寫自然風光的、科普知識的以及親情等。例如描述親情的文章,即使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表達手法以及時代背景不同,但是其中的內涵都一樣,都是為了表達親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教材有充分的認知,能夠挖掘出文章間以及文章中的聯系,通過歸類、分析和比較求同取異。
通過對同類的文章的學習,不僅掌握住文章的內涵,最重要的把握文章表達的藝術效果,便于以后為己所用。例如高爾基的《海燕》中,在描述暴風雨來臨前,海燕堅強、自信,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的樂觀形象之后,緊接著又從聲音、行動、形態方面描述了海鷗、企鵝等。筆者抓住兩者形象鮮明的對比設置疑問,更加突出海燕的形象。又如《記承天寺夜游》與《小石潭記》,除了兩者都是游記,都有寫景的共同點,很難發現兩者間再有什么關聯,但是筆者卻可以發掘其中的閃光點。如《記承天寺夜游》中描寫月色:“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竹柏影也?!迸c《小石潭記》文中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潭中魚有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兩者在描述的過程中,雖然在文中無一處寫月以及無一處涉水,卻能體現出字字寫月,處處寫水精妙手法。這對這類文章的內聯,若不設題引導學生類比分析,學生很難挖掘其中的藝術效果和精妙手法。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設問的精煉十分有利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教師設問的點撥,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分析,最后整合、轉變為學生自身的能力,為學生所用。
參考文獻:
[1]李小琴.淺談技巧提問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09年14期
[2]趙曉麗.優化課堂提問指導有效閱讀[J].吉林教育.2010\\(02\\)
[3]張文蘭.利用提問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數理化學習\\(初中版\\).2012\\(10\\)
[4]肖小玲.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技巧[J].文學教育\\(中\\).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