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學四年級學生語文學業質量監測分析
摘要:為了科學地評價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下的學生學業質量,以提高教育管理和決策水平,增強教研工作的適切性、引領性,引導基層學校轉變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研究人員組織了針對小學四年級學生的語文學業質量監測。本文對監測結果進行了分析,并據主要問題,提出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建議。
關鍵詞:學業質量監測;協調發展;實踐取向;思維品質
伴隨著《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改革又迎來了“重整待發”的重要時刻。為了進一步了解和把握《語文課程標準》下的小學生語文學習基本狀況,考查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為小學語文教師科學施教、為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部門科學決策、開展研究工作提供策略依據,研究人員組織了針對小學四年級學生的語文學業質量評價。
本研究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1~2年級)和第二學段(3~4年級)的目標要求,確定內容標準,研制監測工具,主要從積累與運用、閱讀與理解、習作與表達三個維度考查和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水平。從工具內容結構分析,三個維度內容比例適中。其中,閱讀與理解以及習作與表達部分的比重明顯加大,力圖體現語文課程的核心內容,指向檢測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和水平,側重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對現行小學語文測試過于關注考查語文知識、識記能力的偏頗予以糾正。工具的研制多次經歷試題難度、信度、區分度的調試,力圖體現監測過程的規范、科學和嚴謹。
研究人員于2014年9月,經分層抽樣確定測試對象。抽樣兼顧地區(城市、縣城、鄉鎮)、地域(全省所轄地區)、學校類型(公辦、民辦)三層分類特征。由于測查的是四年級學生的學業水平,故選擇四年級學業完全結束,剛剛升入五年級的學生為監測對象。本研究最終確定來自A區和B區的28所學校的五年級63個班的2 048名學生為監測對象,其中城市1 616人,農村435人。樣本兼顧了兩個區域城鄉學校的比例,優質學校、薄弱學校的比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適性。
一、監測結果分析
1.城鄉學業質量差異對比分析
通過城市和農村學生在三個維度和五個子項上的平均數對比分析得出:詞義分辨存在“顯著”差異,其他維度均存在著“非常顯著”差異;均表現為城市優于農村(見表1)。
結合教師和學生調查問卷,可以看出教育理念、教育資源配置、文化氛圍、家庭環境等是造成城鄉學業質量差距的主要因素。
2.學生各考查結果的對比分析
(1)三個維度對比分析。從表2可以看出:小學四年級學生的“積累與運用”部分得分率較高,閱讀能力與之比較,相對較差,而習作能力的發展最為滯后。這和語文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大量的“講語文”“背語文”“寫語文”的重復的、單調的教學實踐直接關聯,這樣的教學致使學生只是識記了語文知識,并沒有將其活化、內化為語文能力并最終形成語文素養。若加強學生的閱讀和習作實踐,不僅有利于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還能觸類旁通,遷移至學生其他語文能力發展和素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