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步入三年級,無論是從年齡層次上來看,還是從所學知識的難度上來看,都與之前的一二年級大不一樣。在一二年級,語文課堂教學偏重于模仿,偏重于記憶,偏重于感性認識,而三年級則思維訓練會較多地參與其中,開始注重孩子理性認知能力的培養,原本在一二年級學得很出色的孩子,到了三年級可能考試成績會有所下降。要想增強孩子的語文素養,不斷提高孩子的語文成績,《語文課程標準》給出了幾個維度,即: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讀”包括朗讀、閱讀。先談朗讀。三年級孩子應該達到的朗讀要求就是正確、流利、有感情。怎樣讀才算正確?正確就是用普通話進行朗讀,朗讀時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讀。怎樣才能做到流利?我們要提供給孩子朗讀的機會,不妨給孩子定個朗讀的時間,讓他們長期堅持練習。當然,在孩子才開始練習讀書的時候,先要讓他們把語速讀得慢一些,多讀幾遍,再循序漸進。只有堅持不懈,才能為孩子今后能流利地朗讀文章打好基礎。怎樣才能做到有感情?這就需要指導了,指導孩子把握聲音的高低、強弱和快慢,同時也要引導孩子注意體悟,因為朗讀最重要的是個體獨特的感受。對于同一句話,有多少種不同的讀法,就有多少種不同的含義。我經常和孩子們做這樣的游戲:出示一個句子,請不同的人來讀,看誰猜出他要表達的意思。比如“你過來”這個句子就有高興時的語氣,傷心時的語氣,著急時的語氣等等。通過不斷的練習,孩子們就會知道在什么時候該采用什么樣的語氣。不要光看正確、流利、有感情只有短短的七個字,但真正達到這樣的要求,不經過一番訓練是達成不了的。至于朗讀的內容可以選擇孩子所學的課本,也可以選擇淺顯的經典的詩詞,或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等。朗讀訓練需要從小抓起,如果不抓,可以試想,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級甚至到了更高年級,也很難連貫而有感情地讀好一段文字。
再談閱讀。閱讀可以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增長知識,啟迪智慧。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成了擺在我們教師和家長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首先要讓孩子有書可讀。這不是難題,只要把孩子帶進書店,他總能找到適合自己閱讀的書籍,而家長老師要做的就是提供合理的建議,不至于讓孩子雖置身書海,卻像只無頭的蒼蠅。其次,要為孩子創設良好的讀書氛圍。在學校,老師在班上要經常大力宣揚讀書的好處;在家庭,要有親子共讀的良好情境。通過講解與引導,要讓孩子知道“生活中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從而激發起學生發奮讀書的欲望。
再次,還要能引導孩子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學會思考,學會運用。只讀書而不作思考等于吃飯而不消化,讀得再多也不會有所得,反而成為書的奴隸??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的就是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書讀多了,思考多了,那孩子的思想就會變得更加靈動,更加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