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過程中較為重要的部分,它是引導學生和文本對話、和作家對話、和教師對話、和同學對話的重要方式,是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的重要手段。小學中年級是低年級和高年級的過渡與銜接,是識字教學檢測、補償、鞏固以及閱讀教學初步實踐練習體會階段,對鞏固低年級學生的基礎、強化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學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平時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小學中年級課堂提問存在不少問題,如教師不能給予恰當的反饋、提問過于頻繁、提問的等待時間不合理、問題的設計不合理等。實踐證明,只要教師勤思考、多分析,努力優化課堂的“問”,就能“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和創造。
1.善于抓住提問的時機
小學中年級學生的注意力缺乏穩定性和持久性,如果教師在提問時不能抓住適當的時機,學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一般來說,提問可以選擇以下時機:當學生若有所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時,教師應當及時提問;當學生的思維受到局限無法突破時,教師應當通過提問對學生進行引導;當學生受舊的知識影響很深,而且無法順利進行知識遷移時,教師則應當通過提問幫助學生順利實現新舊知識的遷移。一節課按照內容和進度一般可以劃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時間段。如果是新課,課前可以提一些與內容有關的問題,課中多半是提一些引導性的問題,而課后提的是一些復習鞏固和考查類的問題。教師只有恰當地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捕捉好教學中的發問時機和學生的興奮點,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思維。
一位教師在上 《我給江主席獻花》 一課時,教師請學生自由交流自己喜歡的段落,一位學生分享道:“依偎在江主席身旁,我久久不愿離去?!苯處熅蛦査麨槭裁聪矚g這句話,學生說出了他的理由。教師又問:“你知道‘依偎’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搖搖頭,教師又問:“有誰知道這個詞的意思?”一些學生舉手了,教師便讓他們上來演示什么是“依偎”.經過直觀的演示,學生都懂得了這個詞的意思。教師不僅及時抓住了這個教學契機,及時發問,而且還使學生在了解這個詞的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
2.注意提問的深度和梯度
俄羅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關于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的認知結構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人的認知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和“未知區”,即提問不能太易和太難。問題太容易,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問題太難則會使學生喪失信心,學生無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使提問失去價值。富有經驗的教師在提問時總能在不知不覺中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而后逐漸提高問題的難度。這些教師常常善于尋找學生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即在知識的“增長點”上布設懸念,在學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觀念等原始生長點處設置問題。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終使認知結構的“最近發展區”轉變為“已知區”.
教學 《徐悲鴻勵志學畫》 中的“他只租了一間小閣樓,經常每餐只用一杯白開水和兩片面包” 時,我問學生:“每餐只用一杯白開水和兩片面包說明了什么?”學生不理解,課堂氛圍陷入沉悶,經過我不斷引導,學生最終說出了答案,教學任務沒能在相應的時間內完成。指導教師向我提出了建議: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學習是以簡單問題為主、較有難度的問題為輔的,教師備課要注意提問題目難度的梯度。對于較難的問題,教師在發問前應該多準備幾個有啟發性的問題進行鋪墊,要學會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
3.合理把握等待的時間
一些專家認為,在小學階段,四年級學生的個性差別最大。一方面,這個時期的學生身體發育表現出明顯的高矮、胖瘦差別,發育快的已接近中學生的指標,發育最慢的還像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另一方面,心理方面也是如此。心理發育較快的學生,小時候看不懂、聽不明白的一些事情,現在很快就明白了,視野迅速開闊,知識增長的速度也明顯加快。去的地方多、見識多的學生甚至表現出老成的樣子。而條件較差,每天局限于家庭、學?;顒拥膶W生則顯得孤陋寡聞。有些精力充沛的學生已經開始閱讀成人的書籍,因此個人知識面也與其他學生迅速拉開了差距。在提問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并且要注意候答時間的把握。這樣才能通過提問讓學生得到鼓勵,增強學習的信心。
4.注重提問的反饋
小學中年級學生開始表現出趨利避害的心理特點,對自己有利的事就做、有利的話就說,而對自己不利的事就躲避,這是道德觀念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時期。一些教師在學生回答完問題時常常不給予反饋或是學生回答錯誤后給予消極反饋,使得學生常常不敢發表自己的看法,生怕遭到教師的責罵。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也能觀察學生的道德觀念,及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教師給予學生正確、合理的反饋,使學生獲得公正的評價可從以下幾點做起:首先可以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上課時可以抓住學生思考、發言的機會,對他們進行評價,比如“你是我們班的榜樣”這類鼓勵性的話語,讓學生覺得自己被肯定、被賞識,達到樂學的目的。其次可以評價學生的學習方法。比如看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概括、看他們是否從反復的誦讀中細致地感悟、看他們是否讀得準確等。再次可以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該看到學生的成果,看到學生思維上的閃光點,對學生的學習成果給予公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