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村小學一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淺探
閱讀是從書面語言中獲得其意義的一種心理過程,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當前,我們農村小學的閱讀教學,因應試教育的桎梏,偏重繁雜的“閱讀”訓練,而讓閱讀教學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學生面對多彩的文章而索然無味。首先是教師的分析、講解過多,學生感知、感悟太少,以至將情感豐富、意味深長的文章支解得七零八碎。因而學生的視野狹窄,思維受到限制,語言感悟膚淺,情感體驗蒼白。學生運用語言文字時也就詞不達意,文理不通。其次,我們許多學校和教師把閱讀教學的著眼點放到了閱讀的結果上,而結果的得出,大都是在教師細細的分析講解后,引導學生“歸納”出來,甚至為求標準,將參考書上的答案照抄照搬,學生鸚鵡學舌地再現罷了。因此,要提高農村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中要做到以讀為主線,同時結合各項訓練活動。
1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針對農村一年級的孩子,可從養成良好的閱讀姿勢做起。在教學中,每次讀書前,筆者都會提醒學生:身坐正,腳放平,眼離書本一尺,左手輕輕按,右手慢慢移,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加字、不漏字,字字過目,按標點正確停頓。良好的閱讀姿勢和閱讀習慣的養成并非易事,需要時刻糾正孩子的坐姿等不良的閱讀習慣,這個過程必須貫穿整個一年級乃至整個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
2 注重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在每一個學課的閱讀目標中,第一項都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教學中,筆者嘗試了以下方式:(1)通過故事引入,設置懸念,激發學生興趣,直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2)采用謎語或兒歌引入,切入主題。在《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導入時,筆者出示了一則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睡個白胖子。 ”鼓勵學生猜一猜,小松鼠到底去找什么呢?由此自然地引出課題,直接進入課文的學習。再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去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 (3)談話引入,創設情境。如《胖乎乎的小手》的導入是這樣設計的:人的小手能做好多好多的事情,說一說,你的小手能做什么呢?家里的喜歡你的小手嗎?為什么?這樣就把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體現了濃濃的人文關懷。孩子們在教師描述的情境中自然地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激發了孩子們朗讀的興趣。在讀的時候,一定要訓練學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并且讀出聲來,從視、聽兩個通道去感知閱讀材料的內容。如果拼音不熟練,教師可以范讀或領讀,尤其是對于比較難讀的字音或長句子,教師應加以梳理,幫助學生盡快讀正確、讀通順,為有感情的朗讀做好鋪墊、打好基礎。
3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讀懂了文字,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又給自己的生活體驗后,便會產生屬于自己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講,“有感情朗讀”是讀者情感外顯的一種行為,憑借讀來抒發讀者內心的情感。而一年級學生由于語言積累有限,有時無法用語言來表述自己對課文的體會和感受。所以,讀就成了低年級學生表達情感的主要方式,用自己的語音、語調、語速來反映他們的內心體驗。
3.1教 師示范引導,以情帶讀
小學生,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正處在初步學習階段,具有很強的模仿性和向師性。教師精彩的范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真正加入到有感情朗讀的行列中來。當學生想讀好,而又讀不出“味”的時候,教師可適時點撥,或示范朗讀。
3.2抓 關鍵詞句,感悟品讀
在朗讀時,抓住關鍵的詞句,對課文的品讀感悟會有很大的幫助。如《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手握鐵鍬、滿頭大汗、仍不肯休息、仔細看看”等,再通過教師范讀中語音強調來幫助學生體會鄧爺爺的勤勞。
3.3創 設情境,引發共鳴,讓學生想讀、愛讀
教師要通過文本中的關鍵詞句、圖片、表演、多媒體、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喚醒學生生活體驗等手段,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變“要我讀”為“我要讀”.如學習《春雨的色彩》一課,指導朗讀對話時,學生分組分角色扮演小黃鶯、麻雀、小燕子,通過分角色朗讀,引導學生理解春天的五顏六色。
3.4老師要當好指揮,及時激勵和評價
在平時的朗讀訓練時,老師要及時表揚和激勵學生,“你讀得可真好! ”“真棒,比老師讀得還好! ”“表達得真有感情”,即使讀得不夠好時,老師也要說“讀得有點感覺了,誰能比他讀得更好? ”“要是聲音再洪亮一些就更好了! ”老師的評價不僅要有激勵性,更要有指導性和針對性,要能夠教學生真正學會朗讀。當學生讀書聲音響亮但缺乏感情時,教師可說:“你的聲音真洪亮,如果感情再投入些就更好了! ”當學生讀書感情很投入,聲音很美,但是聲音太小時,教師就說:“你讀得可真好!如果聲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 ”老師的評價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還給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其他的孩子聽了老師的評價也明白了應該怎么做。得到表揚和激勵,品嘗到了成功的快樂,學生讀書的熱情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