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對于綠色的理念,環保的意識,已經隨著環境的惡化逐漸的深入到每個社會成員的心中,中央也一再強調環保的重要性,這樣,從小學開始,培養孩子們的環保理念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具體反映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上,就要求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從生態環境出發,不斷的培養學生們的環保意識,使學生們從小能夠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
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人物和景色的作文寫作占據了小學語文作文的大部分內容。在這里我們就可以很好的以社會上一些環保的案例來培養他們的環保理念,達到我們綠色作文教學的目的。
1 景物描寫
在小學的作文閱讀與寫作中,景物描寫占據了很大的位置,而美麗的景色描寫,又與環境保護有著緊密的聯系,是我們對學生們進行環保教育的最好的素材,因此,我們廣大語文教師要把握住其規律,適時的在景物作文訓練中培養和訓練學生們的環保意識。
首先,在景物賞析課上,教師通過對美麗的景物的展示,引導學生們把其與當前人類的破壞行為聯系起來,并通過講解和多媒體材料的展示,來告誡學生,美麗的環境來之不易,需要我們的共同保護,否則我們就會失去它。
其次,在適當的時機,及時的向學生們展示當前人類所犯下的罪過,大氣污染、水污染、粉塵污染等及其危害,讓學生們能夠從潛意識中形成破壞環境的危害,并使他們能夠成為環境的保護者和宣傳者,為環境保護作出其應有的貢獻。
接著,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參與進去,并以作文的形式做總結,題目可以是:記一次植樹、記一次種花等等,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社會實踐的參與能力,也訓練了學生們的寫作能力與環保意識,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
2 人物描寫
在小學的記敘文寫作訓練中,平時我們要多加強環保理念的培養,比如在平時的作文積累課上,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有意識的選取一些關于環保人物的案例來展示給學生,讓他們能夠在體會人物的行動和行為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自己對環境保護的理解,以便于其能夠對自己的行為和行動負責。
在寫作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根據人物的事跡材料,讓學生們去討論,去判斷案例人物的可取性,再通過課堂的形式展示給全班,讓每個學生都能夠了解學生們的意見和建議,并最后讓學生們搜集匯總,鍛煉學生的總結能力。同時,可以以讀后感的形式布置給學生們,讓他們能夠在前者討論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文章和感受,以鍛煉他們的寫作能力。
接下來,在學生的自我行為寫作練習上,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們以小組的形式搜集作為小學生,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并形成一種共性的材料,供全班去討論和評價,然后,選擇出幾個比較可行的和優秀的條目,讓我們的小學生在課下去實踐,這對于其參與社會生活是由極大的好處的。
3 人物和景物的綜合
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中,好多案例文章都是情景交融的,這也是我們記敘文寫作的一個特點。因此,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在滿足了景物和人物寫作的訓練要求后,情景交融的訓練就成了我們對學生們作文訓練的新的要求。在此階段,我們要通過前期的積累,讓學生們在人物和景物描寫過程中逐漸達到統一,形成其一種慣式:
情景交融。這個問題,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比較麻煩,需要我們廣大小學語文教師不斷的積累,才能夠達到目的。
首先,我們在前期的基礎上,要從小的段落寫作練習。比如在一個美麗的畫面中,如何把什么樣的人物鑲嵌到里面才能夠更好的表達出寓意。藍天白云下的草原對應著辛勤的牧民,而不是野狼;春意盎然的農田對應著勤勞的農民而不是工廠的黑煙;碩果累累的果樹對應的是勞作的果農,而不是砍樹的光頭強。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聯系,學生們就會逐漸的培養出美與丑的對比和結合,把情與景適時的結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其次,在反面教材上,我們也可以通過對當前比較流行的動畫系列劇《光頭強》入手,通過回播其中的片段,來喚發其學生們的環保的意識,并在人物與事件的描寫中把景色描寫恰到好處的結合在一起,以便達到我們寫作的目的。
最后,通過片段的聯系,我們就可以組建作文訓練了。教師可以以命題作文講解的形式,向學生們展示情景交融型作文的結構和寫作特點,并在學生小組中分組討論其形式,然后通過作文寫作的方式布置給學生,讓他們能夠大膽的去想象,并把以前的片段寫作結合起來,寫成我們所要求的文章。在講評的時候,我們還要由各個小組去分別推選出比較優秀的作文來在課堂上展示,以便于讓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情景交融作文的綜合運用。
綜上所述,在小學生語文作文習慣培養過程中,加強學生們的環保理念,以綠色的視野來訓練學生的作文能力,是在普通作文訓練與環境保護上尋找到的一個很好的結合點,它有利于學生們從小培養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習慣,同時也訓練了其作文寫作,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馬艷秋。選好素材,注重結構,寫好敘事作文[J].小學教學參考,2014(13)。
[2]劉曉芳。淺談減輕小學生語文學業負擔的幾點做法[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4(06)。
[3]曾秀芬。課外閱讀興趣激發的策略[J].文學教育(下),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