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停戰談判歷時長達兩年之久,是世界軍事史上耗時最長的停戰談判。這種情況之所以出現的關鍵原因在于談判雙方在戰俘遣返問題上遲遲不能達成協議。本來,依據1949年《日內瓦公約》第118號條款的規定:實際戰事停止后,全部戰俘應立即予以釋放并遣返,戰俘遣返的問題便很容易得到解決。①然而,曾經在該公約制訂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美國政府卻拒絕遵守公約的這條規定,同時頑固堅持其所謂的“自愿遣返”戰俘的政策,把問題弄得異常復雜,使得朝鮮戰場上沒有盡早出現人們普遍期待的休戰局面。至今西方絕大多數學者依然不承認這種戰俘遣返政策導致朝鮮停戰談判的拖延。即便其中有個別學者認識到這一點,亦是以西方的價值觀念為前提來討論問題。②鑒于此種情況,本文站在中國學者的立場上從事研究,主要利用美國政府解密的外交文件(包括杜魯門總統圖書館的解密檔案),深入考察杜魯門政府如何以及為什么制定所謂的“自愿遣返”俘虜的政策,進而揭示該政策與美國冷戰戰略之間的關系。
早在朝鮮停戰談判舉行之前,華盛頓高層就開始深入考慮戰俘遣返問題。1951年7月5日,美國陸軍心理作戰部主任麥克盧爾(Robert McClure)向陸軍參謀長柯林斯提出關于“自愿遣返”戰俘的意見。他想當然地預測,許多被遣返回去的中國和北朝鮮戰俘將受到嚴厲懲罰,甚至被處死。在這種設想的基礎上,麥克盧爾指出,強行遣返全部戰俘的行為必將傷害到美國在未來所發動的心理戰,因為它“導致俘虜死亡或受奴役”,從而使得“勸誘(敵方士兵)投降變得毫無意義”.于是,他提出一種解決辦法,把不愿意得到遣返的中國戰俘遣送至臺灣,因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同樣,把這樣的北朝鮮戰俘遣送至南朝鮮。在其看來,這樣做有助于強化美國的心理戰,“因為如果敵人的士兵確信他們不會被遣返,他們就可能寧愿投降?!雹埯溈吮R爾的遣俘方案在美國政府內部引起了一些爭議,并一直持續到10月份。以參謀長聯席會議為核心的軍方要員雖然看到該方案存在的種種弊端,但是仍然傾向于采納其中的建議。例如,在一份有關戰俘遣返的政策性文件中,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利一方面考慮到“自愿遣返”戰俘的缺陷:既違背1949年《日內瓦公約》第118號條款的遣俘原則,又“為共產黨提供政治宣傳題材,蘇聯一定會稱美國強迫那些希望回國的人留下來”,并且,“共產黨人可能以此為理由,在停戰協議簽署后,破壞和平談判,在朝鮮重開戰火”,但是另一方面,他更強調采取這項政策的理由是:“基于人道主義的考慮”,加強美國未來的心理戰,以及意識形態斗爭的需要。④不過,艾奇遜國務卿卻建議“首要的考慮應是共產黨拘押的所有聯合國和韓國戰俘須立即被遣返?!彼赋?,假設提出“自愿遣返”原則,那么“很難在不與1949年《日內瓦公約》相沖突的情況下執行這一政策,而美國領導的聯合國軍已表示在朝鮮戰爭中遵守這一條約。
1949年《日內瓦公約》要求一旦敵對狀態結束,應立即遣返所有戰俘?!瓏鴦赵赫J為,我們最大的希望是減輕在共產黨手中作為戰俘的聯合國和韓國人員的困境。是否能使他們重返家園就在于我們是否能繼續嚴格遵守這一條約。在廣泛的意義上講,這符合美國的利益??紤]到未來的沖突,我認為,應該嚴格遵守《日內瓦公約》的內容?!雹菰?951年9月17日新上任的國防部長羅伯特·洛維特(RobertLovett),支持艾奇遜的看法。他認為,首要問題是保證“聯合國軍”司令部全部俘虜的盡快遣返。如果進行對等交換,在“聯合國軍”司令部全部俘虜被遣返回來之前,則很容易將那些不愿再回到共產黨方面的敵方俘虜扣留下來;而實行全面交換就完全沒有可能了。他提出實行全面交換的可能性大一些。陸軍作戰與訓練參謀詹金斯將軍在10月初建議參謀長聯席會議考慮洛維特的意見時,做了一些補充:如果敵方拒絕討論其他條件,“聯合國軍”司令部應做好同意全面交換的思想準備。由于為了恢復8月底中斷的停戰談判要準備對李奇微的停戰指示進行修改,加之“自愿遣返”又與《日內瓦公約》相矛盾,所以他認為,不應重申這一原則??铝炙辜捌鋮⒅\長聯席會議的同僚們亦表示同意。⑥這顯然表明,美國軍方高層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在接下來的第四項議程談判中把全面交換戰俘作為最后的底牌,而非如后來那樣,堅持毫無回旋余地的“自愿遣返”原則。
設若美國果真結束對戰俘問題的考慮而決定在第四項議程的談判中采取全面交換俘虜的原則,那么,停戰協議至少會提早一年得以簽署,戰爭也至少會提前一年結束,雙方也不會出現那么多的無謂傷亡。在這種美好的假設之外,現實情況表明,無論艾奇遜還是洛維特的意見均不能成為對談判的最終指示??偨y杜魯門才擁有這樣的權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艾奇遜本人并非不愿意接受“自愿遣返”原則。在主張美國應當遵守《日內瓦公約》的同時,他亦認為實施“自愿遣返”戰俘將會在心理戰和宣傳戰上給美國帶來無形的利益,所以主張采取“既成事實”的方式,在朝鮮停戰之前就釋放那些美方認為在遣返后會有危險的戰俘。⑦艾奇遜的這種稍微有些矛盾的想法在后來遇到杜魯門總統堅持“自愿遣返”的決心時,很快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完全和總統保持一致了。
就在美國軍方準備擱置所謂的“自愿遣返”問題時,杜魯門總統開始發揮其作為美國軍政首腦的決定性作用,明確表明自己在戰俘遣返問題上的立場。
1951年10月29日,代理國務卿詹姆斯·韋伯(JamesWebb)就戰俘遣返問題征求總統的意見時,杜魯門以美方擁有的戰俘數量遠遠多于對方手中的“聯合國軍”戰俘數量為理由,提出“以全部遣返為基礎進行交換是不公平的”,并且他不希望遣返那些已經投降且與美國合作過的戰俘。當韋布提醒他注意,“在其他所有問題可能都得以解決的情況下,最終達成協議也許要依賴戰俘交換”時,杜魯門態度堅決地說,他肯定(certainly)不會同意以全部交換為基礎的任何解決方案,除非美國能夠獲得通過其他途徑不能得到的某些重大讓步(somemajorconcession)。⑧這里,杜魯門同意全部交換戰俘的前提條件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具備什么可操作性,實際上等于排除了利用該方式解決戰俘問題的任何可能性。
其實,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從純軍事的角度出發,例如,“美國的陸、海、空軍長期被困在一場無結果的戰爭中,還有不斷的人力和物力的損失,這也許是無法讓人接受的”,⑨在發給李奇微的電報指示中經常會流露出希望早一些實現停戰的談判誠意。但是,軍方的意見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不是最終的決策。真正阻撓談判進展、欲長期拖延談判的是杜魯門總統。對于參謀長聯席會議草擬的談判指示中所包含的一些盡快締結協議的想法,考慮到爭取國內外輿論支持美國的朝鮮政策以及與盟國的關系等因素,杜魯門基本上都不加任何異議地予以批準。畢竟,他也知道,由于意識形態的敵對、彼此立場的不同等諸多因素,雙方在談判中對立的地方很多,談判本來就很艱苦,無論如何都會拖延一段時間,不可能很快就結束。
而這正是杜魯門所希望看到的局面。為了獲得巨額軍費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杜魯門需要談判拖延下去,繼而使朝鮮戰爭持續進行下去。所以,他必須在談判中找到一個一勞永逸的問題,不容對方讓步,讓對方無法讓步,從而逼使其和美國一起把談判拖延下去,同時美國還不受輿論界的指責,不用為談判拖延承擔責任。顯然,在幾項議程中,只有戰俘遣返問題至為關鍵,因為它涉及的其他方方面面有形及無形的影響非常多,參謀長聯席會議早在停戰談判剛開始時就提出了其復雜的想法。例如,在1951年8月8日致國防部長馬歇爾的備忘錄中,布萊德利指出通過“自愿遣返”的方式扣留部分戰俘的理由,既可以利用戰俘被遣返后可能被處死或服苦役這一問題制造“人權”輿論,又能夠發揮心理戰的效果,對在全世界進行的意識形態斗爭具有“重大的價值”(greatvalue)。這其實是打算把戰俘遣返問題納入美國的全球反共意識形態斗爭的軌道,破壞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上的威信和影響力。此外,美軍方高層還擔心,“從軍事角度出發,全面交換(戰俘)將為共產黨提供超過10萬名訓練有素的潛在兵源。一旦沖突再次出現,他們將被用于打擊聯合國軍?!边@無論如何是華盛頓決策層不愿看到的情況。
正由于存在這么多復雜的考慮,再加之全球戰略方面的目標,杜魯門利用戰俘遣返問題無疑可以達到一箭多雕的目的。特別是,在該問題上堅持“自愿遣返”的原則,強行扣留一部分中朝方面的戰俘,可以比較有把握地讓朝中代表團無法做出讓步。杜魯門每天都收到來自朝鮮的談判報告,當然充分了解到喬伊等第一線的美國談判代表的看法,共產黨方面不會接受非強制遣返俘虜的原則。而且,代理國務卿詹姆斯·韋伯在10月底面見總統時已經向其強調,“共產黨一直堅持要回所有的”戰俘。在充分了解中朝方面的基本立場的情況下,杜魯門故意反其道行之,利用戰俘問題制造事端,阻撓談判的進展。這就必然迫使對方不得不和美國一起把停戰談判拖延下去。
畢竟,即便其他幾個議程都能達成協議,只要戰俘問題不能獲得解決,朝鮮停戰談判就不會結束。
這樣,杜魯門政府既掩蓋了美國方面拖延談判,為奪取全球霸權而確立堅實軍事基礎的戰略意圖,又利用西方人認可的價值觀,避免在輿論上陷入被動局面。
在杜魯門總統明確表明在戰俘問題上的立場后,雖然美國政府內部就采取“自愿遣返”原則仍然存在一些爭議,但是軍方和國務院主要領導人卻迅速拋棄了原有的矛盾想法,開始追隨總統,堅定地支持所謂的“自愿遣返”戰俘的原則。當李奇微于11月28日發來電報,向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他對解決戰俘問題的建議時,并沒有放棄全面遣返的原則。他提出,首先進行對等交換,因為一旦成功,聯合國軍司令部就可隨心所欲地扣留俘虜。如果遭到敵方拒絕,再同意進行全面交換,哪怕它意味著要移交被審查的戰犯、諜報人員、留經幫助過聯合國軍司令部的士兵及不愿被遣返的人員。不過,參謀長聯席會議很快就于12月10日向李奇微發出指令:不許實施全面交換的原則,應當從對等交換的原則開始,如果對方不同意,那么就提出締結允許甄別戰俘的協議,那些抵制遣返的俘虜可以留在其拘押者一邊,其余的所有俘虜將得到遣返。這條指令清楚地表明,美國軍方高層已和總統的立場保持一致,不再考慮在第四項議程的談判中采用全部遣返的原則。國務院同樣清楚地表達了這種立場。代理國務卿韋伯于12月初致信國防部長洛維特時說,“在就戰俘交換的整個問題制定政策時,首要的考慮是:控制在敵人手中的我方所有戰俘的安全和遣返”,雖然“實現這一目標看來只能基于以全部遣返為基礎進行交換的協議”,但是“國務院強調應當盡力避免強制遣返”那些“對聯合國軍和聯合國軍總司令提供過幫助”的戰俘。毫無疑問,美國的此種政策旋即在朝鮮的談判桌上得以執行。
1951年12月11日,有關戰俘遣返問題的談判開始。美國代表一上來便試探性地提出在數量對等的基礎上交換戰俘的建議,在遭到中朝方面拒絕后,很快就亮明“自愿遣返”戰俘的底牌。
1952年1月2日,美國方面正式提出“自愿遣返”戰俘的原則。中朝方面在第二天拒絕了美方的提議。他們指出,美國人在利用所謂的“自愿遣返”原則作為一個可恥的嘗試,試圖扣留中朝方面的十余萬戰俘,并且強調,釋放和遣返戰俘必須不是“奴隸交易”.瑏瑨\ue583就在雙方談判代表在板門店的帳篷里唇槍舌劍之時,華盛頓當局在不斷地討論所謂的“自愿遣返”俘虜的原則對停戰談判造成的影響。
1月中旬,中央情報局、國務院和陸軍部的中層官員在一次會議上得出結論:如果美國堅持“自愿遣返”俘虜,那么共產黨方面很可能將中止談判。不過,他們依然建議美國應當堅持這種立場。在這些極端反共的美國官員們看來,“這涉及政治自由的一個基本道義原則?,F在放棄這一點必將破壞心理戰的全部基礎,因為,假如士兵或平民認為他們在被俘時將被遣返回去時,他們就不會從共產黨的統治中叛逃出來?!苯又?,在2月1日于五角大樓國防部長辦公室舉行的軍政高層會議上,與會者進一步強調,“美國不得實行任何要求強制遣返戰俘的政策”.這次會議后,國務院負責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幫辦阿列克斯·約翰遜(Alex Johnson),以國務卿和國防部長的名義起草了一份致總統的備忘錄草案,以闡明“美國政府關于自愿遣返朝鮮境內戰俘的最后立場”.這份文件強調指出,為了和社會主義陣營相對抗,“美國在道義和心理戰上的立場要求”其政府領導人“不接受需要美國向共產黨人強制遣返戰俘的任何行動”.因為該文件想當然地猜測,一旦反對強制遣返的戰俘返回,“很可能會遭到報復”.最后文件建議總統批準如下政策:“美國在朝鮮停戰談判中絕不接受向共產黨人強行遣返由聯合國軍拘押的戰俘的建議?!边@份備忘錄草案充分反映在2月8日國務卿艾奇遜致總統的備忘錄里面,在文件的最后同樣要求杜魯門批準所謂的“非強制遣返”戰俘的政策。而總統于當天在這份備忘錄的末尾處親筆批注,“同意”采取這項談判政策。實際上,這已經很清楚地表明了杜魯門政府在戰俘遣返問題上的決定性意見。
然而,美國軍方內部依然存在某些不同看法,不少高官擔心“非強制遣返”戰俘的政策將對己方俘虜的返回造成不利影響。而在杜魯門看來,倘若政府高層不能統一思想,那么在政策的具體執行上必然會出現問題。所以,他于2月27日召集國務卿、國防部長、財政部長和空軍參謀長等軍政要員在白宮開會,討論美國在戰俘遣返問題上的最終立場。在會上,除了海軍作戰部長威廉·費克特勒(William Fechteler)之外,其余與會者都表示同意美國不會強制遣返那些被聯合國軍扣留的堅決反對這種遣返形式的戰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杜魯門為徹底消除反對意見的存在,“決定美國的最終立場應當是不同意強制遣返戰俘,國務院和國防部應給李奇微將軍起草相應的指示,呈送總統批準?!盶ue583關于軍方在戰俘問題上存在的異議,一位美國學者認為是以國防部長洛維特為首的一撥人為主體提出的。只是由于他們在五角大樓缺乏足夠的支持,特別是不希望反對總統的意愿,才選擇了轉變立場,和總統及國務卿的意見保持一致?;蛘哒f,杜魯門的當權地位導致大多數下級人員不敢說出他們的擔心和懷疑。的確,洛維特對“自愿遣返”戰俘政策的效果持懷疑態度。然而,他在戰俘問題上只是比較猶豫而已,并未明確反對不扣留中朝方面的戰俘,否則他也不會在總統批準“自愿遣返”政策之后短短20天左右的時間完全轉變立場,而贊同該政策。
早在美國的最終立場出臺之前,由于2月8日“自愿遣返”政策已獲總統批準,李奇微很快便采取行動執行該政策。他指示美軍在2月18日開始著手對戰俘進行所謂的“甄別”,打算區分“拒絕遣返”的戰俘和愿意返回的戰俘。在“聯合國軍”戰俘營,特別是在拘押志愿軍的戰俘營里面,的確有一批不愿回國的人。他們是原國民黨軍黨團骨干分子、潛伏的特務、憲兵、兵痞等未得到清理而參軍的壞分子。但是絕大多數被俘人員愿意被盡快遣返回去。他們當然不愿意被遣送到腐敗獨裁的蔣介石政權那里。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同樣不愿意被遣送到李承晚獨裁政權那邊。針對這種情況,美軍首先在戰俘營中利用國民黨和李承晚特務分子強迫戰俘在身上刺字、寫血書,然后對戰俘實行“甄別”,強迫戰俘表示“拒絕遣返”.當戰俘拒絕進行“詢問”和“甄別”時即遭美方的恐怖迫害和連續的血腥屠殺。據“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報告,2月18日,抵制強行“甄別”的戰俘死傷高達373人。此后于4月初進行的另一次“甄別”,美軍照樣采取血腥恐怖的手段,以至于在“甄別”的前一天,“一夜之間竟有上百人被酷刑殺害,數百人被從身上用刀割下肉來?!彼?,不管怎樣,美軍在戰俘營里實施的暴行,充分表明美國所謂的“自愿遣返”,其實就是一個謊言,完全違背絕大多數戰俘的意愿,根本不是如杜魯門等華盛頓高層所說的考慮到“人道主義”、“人權”的原則,而是反映了在實施所謂“自愿遣返”原則背后隱藏的深深的戰略目的以及美國欲巧妙地打一場意識形態戰的險惡意圖。
在評論美國有關戰俘問題的政策時,美國停戰談判首席代表喬伊后來承認說,美國的“自愿遣返”戰俘原則及所用的各種手腕都違背了關于處理戰俘問題的《日內瓦公約》,“其目的是拖延談判”。艾奇遜也在回憶錄中坦承,美國的戰俘“自愿遣返”原則,既不是出于“人道和正義”,也不僅僅是為了增加南朝鮮和臺灣蔣介石集團的兵員或減少中朝方面的兵員。強迫遣返戰俘將對“亞洲人民有所影響”,而“自愿遣返”戰俘,讓人了解“共產黨士兵一落到我們手里就可以逃亡”,這對共產黨“是有威脅作用的”.事實上,即便不了解美國扣留戰俘的真實意圖,但美軍在戰俘營的暴行亦激起輿論界的一片譴責。許多美國報刊都指出,巨濟島上的暴行使美國在全世界“喪失了威信”.其他國家的許多報刊也都指責美國在戰俘遣返問題上的說法以及強制甄別措施。無論因戰俘營流血事件而在國際國內輿論界面前處于多么被動的地位,既然已經確定了“自愿遣返”戰俘的最終立場,杜魯門政府便堅決貫徹該政策,以達到拖延停戰談判的目的。于是,位于東京的“聯合國軍”總部和華盛頓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便彼此默契地配合,不斷地炮制各種談判方案,拋給中朝方面,同時又頑固堅持所謂“自愿遣返”立場,以便中朝方面一旦不接受其方案,就把談判拖延的責任推給對方,從而爭取輿論界的支持。正如杜魯門所言,“我一再表明,如果停戰談判失敗,必須使全世界人民都清楚地了解談判的失敗是由敵人造成的,而不是由我們這一方造成的?!绷硪环矫?,美國繼續在朝鮮戰場采取一些軍事行動,主要是在談判陷入僵局時對朝鮮實施猛烈的空中轟炸。這表面上似乎是憑借軍事手段逼迫對方在談判桌上做出讓步,實則維持朝鮮半島的戰斗局面,為談判的進一步拖延創造條件。
1952年4月初,李奇微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協商,準備向中朝方面提交愿意被遣返回國的戰俘數字,以試探對方的談判立場是否有所變化。雖然美方代表曾經提出,在他們拘留的13.2萬名戰俘中,大約只有1.6萬人拒絕遣返,約有11.6萬人可以遣返,然而,華盛頓當局對這個數字十分不滿。因而李奇微便對戰俘予以強制甄別。在4月15日他向參謀長聯席會議匯報,甄別的結果,“約有7萬人可以交到共產黨手中”.他還強調,“現在制定的緊急計劃是,重新安排巨濟島的非遣返者,而且可能的話,重新甄別那些改變主意、又想加入交換名單之列的人,決定他們的去留。通過這種重新安排獲得新的數據后,甄別那些不合作的臨時戰俘集中營?!崩钇嫖⑺坪醺杏X到這樣甄別的數字結果不會得到中朝方面的同意,因而建議,“如果共產黨人仍然反對,聯合國軍將提出一份雙邊協議,允許通過以下組織重新甄別那些強烈表示反對遣返的人:
1.任何國際中立組織如國際紅十字委員會,但不僅限于這一組織。如果需要,也可以派軍事觀察員一同參加?;蛘?,2.如果需要,雙方各派軍事觀察員并組成聯合紅十字隊共同行動?!盶ue583李奇微顯然打算最后讓所謂的中立組織介入,以此向外界表明美方的談判誠意。其實,無論什么組織介入甄別都已經對美軍強制甄別的結果產生不了多大的作用了。因為美軍、國民黨和李承晚特務分子等恐怖勢力在戰俘營中的血腥行為,包括在戰俘身上刺字、讓其寫血書以及惡意恐嚇等手段,迫使許多戰俘不敢選擇被遣返回國。姑且不論中國已經出版的許多出版物怎樣譴責美軍用血腥恐怖手段管理俘虜營。即便在美國,亦有不少著名學者早就提出,“聯合國軍”俘虜營中存在著“恐怖統治”,尤其是有大批來自臺灣的國民黨士兵擔任看守。他們使用恐怖主義的“再教育”和“洗腦”方式,迫使中國戰俘們改變想法,拒絕被遣返回去?,儸廫ue5834月19日,美方談判人員將7萬人的甄別數字以及有關建議提交給談判會議,但遭到中朝方面的斷然拒絕。
22日,毛澤東在給李克農的電報中指示,繼續駁斥美方的“自愿遣返”原則及其7萬遣俘概數,“更加強調其對戰俘全部自愿遣返的原則為我方所不能接受”.并且,毛澤東還強調要“繼續采取強硬態度。只有這樣做,才能使自己立于主動地位,和迫使敵方讓步。為了這個目的,我們還準備在談判中和敵人拖幾個月?!庇捎谶@時雙方還在第三項議程上進行緊張的談判,所以毛澤東的指示也針對中朝方面在機場問題和中立國提名上的立場?,儸慭ue583美國在頑固堅持其遣返戰俘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毫無誠意的談判提案,導致雙方在戰俘問題上存在很大的分歧,談判不可避免地陷入僵局。
事實上,朝中代表團對杜魯門政府拖延談判進而推遲戰爭結束的意圖,看得十分清楚。
1952年5月初,李克農和朝鮮談判代表召開會議,分析的結果是,“經過10個月談判,只剩下一個戰俘遣返問題。美方在最后這個問題上同我們糾纏,把移交我方的被俘人數,從13.2萬退到11.6萬,又退到7萬,表明美國政府不想在這個時候使戰爭停下來。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美國4年一度的大選即將開始,發動侵朝戰爭的民主黨人杜魯門總統,害怕戰爭的結束影響競選;二是美國要在1954年的財政預算中增加軍費開支,而朝鮮戰爭的繼續進行則是最好的論據?!备鶕@個判斷,加之中國最高領導層著重強調戰俘遣返問題實質上是“一場嚴重的政治斗爭”。
面對中朝方面的強硬立場,美國決定以硬對硬,以軍事上的升級行動做出反應,希冀通過軍事上的高壓舉措迫使對手在談判桌上接受其“非強制遣返”戰俘的政策。在致陸軍參謀長柯林斯的電報中,剛剛接替李奇微擔任“聯合國軍”司令的馬克·克拉克建議:“目前重要的是,我們應該避免一切讓共產黨人認為我們立場削弱的行動,避免讓共產黨人認為實現朝鮮停戰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行動。為了達到前述目標,我們有必要在戰場上立場堅定,不斷強調空襲北朝鮮軍事目標,在我們的聲明中立場堅定,在我們板門店的行動上立場堅定?!盶ue583此項建議完全符合美國對執行戰俘遣返政策的要求,旋即得到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認可。在發給克拉克的電報中,美軍高層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只要美國不改變戰俘遣返政策,對方就不可能提供解決戰俘問題的任何實質性提議。
盡管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美國政策的頑固性所導致的,然而參謀長聯席會議明確指示克拉克:“聯合國軍應在接下來的四個星期繼續當前的策略,也就是說,不提出新的提議,并且除了一星期一次會議之外,不多開會議,如果實現此目的需要的話,就單方面休會。在此期間,你應在目前的指示范圍內,繼續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空軍力量,打擊北朝鮮的所有軍事目標?!绷硪环矫?,為了避免遭受輿論界的譴責,同時向世人展示美國政府的談判誠意,從而把談判無限期拖延的責任推給中朝方面,美國不斷地在談判策略上做文章。在1952年7月至9月之間,參謀長聯席會議與克拉克之間電報來往非常頻密,圍繞著所謂的“自愿遣返”原則,商討試圖解決戰俘問題的種種方案。但是,無論美國人想出什么樣的方案,只要是不放棄自愿遣返原則,全部釋放手中戰俘,特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戰俘,那么,其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在9月4日,斯大林在和周恩來會談時強調:不同意美國人提出的關于戰俘問題的條件而堅持自己的條件?!粦撎岢鋈魏涡碌慕ㄗh。應該堅持全面交換戰俘,并觀察著將出現什么樣的局面。依照斯大林的建設性提議,朝中代表團以靜制動,不急于提出任何新建議,而是靜觀美方的動靜。
在雙方的僵持中,特別是在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下,美國方面沉不住氣了,打算采取強硬手段徹底中止談判,但同時準備把產生這種后果的責任拋給中朝方面??死嗽谥聟⒅\長聯席會議的電報中說:“我強烈建議授權我進行無限期的單方面休會,通過聯絡官保持接觸。哈里遜將軍將在休會的基礎上通知共產黨人,我們將同意僅僅在他們愿意提交任何進一步的書面提議后,重新召集全體會議。我個人堅信,聯合國軍代表團也這樣堅信,這種單方面的休會對于聯合國和美國立場的堅定性和尊嚴,絕對是必不可少的?!睂τ诳死说膹娏乙?,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國防部高層皆表示贊同。他們于9月17日提出,“重要的是應由聯合國軍代表團宣布單方面無限期中止板門店會談,讓共產黨人知道我們堅定的立場?!摵蠂姶韴F應在一次會談結束后立即宣布休會?!彪S后,美國軍方高層準備采取具體行動。在9月25日,參謀長聯席會議指示克拉克,在一次全體會議上提出幾項提議,“應特別小心避免任何承諾:中國戰俘將不被允許前往臺灣”,并且,“在同一會議上,將不接受對方對提議的拒絕,堅持讓共產黨人研究提議,并在下次談判中作出答復。如果在下一次會議上共產黨人拒絕所有前述提議,并且沒有提出具有建議性的對案,那么授權聯合國軍代表團無限期休會。聯合國軍代表團應擺出一種愿意談判的姿態,但在面對共產黨人不愿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提議時,不能這么做。聯合國軍代表團應愿意僅僅在共產黨人提交任何進一步提議的書面文本后,重新召集全體會議。其間通過聯絡官保持接觸?!备鶕@封電報,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美國決策層打算利用戰俘問題拖延談判的意圖,因為無論中朝方面提出什么樣的提議,只要美國人認為不具有他們認定的“建設性”特征,那么就可以不繼續進行談判。這種詳盡的指示無非就是要避免克拉克采取毫無技巧的談判措施。
接到華盛頓的指示后,美方代表團于9月28日提出三項任擇其一的建議,仍然將戰俘分為愿意遣返和“拒絕遣返”兩類,主張在停戰協定生效后,一是將戰俘運往非軍事區,聽任戰俘選擇前往何方;二是將“拒絕遣返”的戰俘分成小組由中立國加以詢問;三是將戰俘分成小組加以釋放。美方又宣稱這是“最后的、堅定的、不可改變的”.對于此提議,中國領導人周恩來指出其不得強迫遣返的荒謬立場,同時要求“我方必須首先揭露敵人提案的欺騙性,予以堅決拒絕,然后再提出我方對案”.于是,中朝談判代表很快便向對方提出反建議:停戰后,雙方將自己收容的所有戰俘一律送至非軍事區交由對方接管,然后對戰俘進行訪問和按國籍、地區進行分類和遣返?,劕慭ue583這實際上已經是一個讓步了,結果美方談判代表仍拒絕討論,并于1952年10月8日宣布無限期休會。這樣,杜魯門政府利用其制定的“自愿遣返”俘虜的政策,如愿以償地實現了拖延談判的目的。在其一手操縱下,朝鮮停戰談判中斷長達約半年之久。及至艾森豪威爾上臺,依然蕭規曹隨,繼續頑固堅持其前任制定的僵化的戰俘遣返政策。若非中朝方面懷著談判誠意采取解決戰俘遣返的新辦法,朝鮮停戰談判仍舊會繼續拖延下去。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中國政府經與蘇聯新領導層協商,由周恩來總理在3月30日發表了一個“關于朝鮮停戰談判問題的聲明”,宣稱:為盡早實現停戰,中朝政府共同研究后一致建議,“談判雙方應保證在停戰后立即遣返其所收容的一切堅持遣返的戰俘,而將其余的戰俘轉交中立國,以保證對他們的遣返問題的公正解決”.聲明指出,這一提議并非放棄日內瓦公約的遣返原則,也非承認美國所說的有所謂拒絕遣返的戰俘,而是為終止朝鮮流血而采取的新的步驟.
以便將在對方恐嚇和壓迫下心存疑懼、不敢回家的中朝被俘人員在停戰以后轉交中立國,并經過有關方面的解釋,以保證他們的遣返問題能得到公正解決。這實際上表明中朝方面所做出的實質性讓步。甚至美國軍方官修戰史都認為,周恩來的聲明“提到戰俘問題并作出了明顯地是關鍵的讓步”,“展現出自1952年4月以來解決朝鮮戰爭最光明的希望”.6月8日,雙方終于就遣俘問題達成協議。至此,在中國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朝鮮邁向和平的最大障礙終于消失了。此后,雖然韓國李承晚政權曾一度試圖阻撓談判達成協議,但是談判雙方依然在7月27日締結了至今仍舊生效的《朝鮮停戰協定》。不管怎樣,朝鮮停戰談判的事實充分表明,美國制定的戰俘遣返政策是談判遲遲未達成協議的最大障礙。美國方面理所當然應該為世界軍事史上耗時最長的停戰談判久而未決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