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恩格斯軍事思想的貢獻研究
【緒論 第一章】恩格斯的軍事生涯及主要軍事著作
【第二章】恩格斯對軍事物質層面的探討
【第三章】恩格斯對軍事宏觀方面的探討
【第四章】恩格斯軍事思想的理論意義及當代啟示
【結語/參考文獻】恩格斯軍事思想的當代價值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二章 恩格斯對軍事物質層面的探討
歐洲軍事技術革新在 1830-1870 這短短的 40 多年間宣告完成,即第三次世界軍事技術革命正在發生,其船炮總體技術正處于從"木質風帆戰船"時代向"蒸汽鐵甲戰艦"時代的過渡期。其軍事裝備已處于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但尚未完全進入后裝線膛槍炮時代,仍舊屬于以黑火藥作發射藥的前裝滑膛時代。其在戰船技術發生根本性變革的同時,制炮技術正處于從前裝滑膛的銅鐵火炮向后裝線膛的鋼炮的方向過渡。到 1870 年,帶來復線的后裝火炮在歐洲已廣泛使用,但前膛炮仍為多國軍隊所喜愛。
從 15-19 世紀中葉,歐洲火炮、戰船與炮臺技術三者之間的發展一直是矛和盾的拉鋸戰。15 世紀以前歐洲城防工事或炮臺是高大而單薄的同心塔樓結構;16 世紀初期以來,以意大利為代表的西洋城防工事或炮臺技術過渡到低而厚的棱堡方形建筑階段,墻體內砌條石,外筑三合土,結合了防御和保護自我這兩個原則,意大利人最終將不等邊的五角星形作為理想的棱堡形狀;在拿破侖時代,堡壘式要塞成為當時防御工事的主流;爾后隨著線膛炮攻防技術和性能的提高,炮臺工事逐漸式微,出塞的主動攻擊成為常法。
第一節 恩格斯對火炮(也含炮兵)研究所提出的思想
我們對世界火炮發展認識大致如下:世界上最早的管型金屬火器大概在1128 年的中國出現,即火炮的發明權屬于中國。15 世紀,法國在制炮技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其工匠借用制作教堂大鐘時的澆鑄技術,開始生產更輕、更具機動性的銅炮。在大約 1470 年,歐洲首門實用的后裝滑膛佛郎機炮問世。該炮因制造技術簡陋,閉鎖問題始終未能解決,致使銅鑄的前裝滑膛炮在 16 世紀前期逐漸引領風潮,并在該世紀末令后膛裝填的火炮開始從歐洲各國的海船淡出。
"能夠快速移動的野戰火炮的出現是在 17 世紀,這是火藥和冶金技術不斷進步的結果。"[1]
在隨后的兩個世紀中,中西火炮都是朝著改善機動性的方向,逐步發生著變化,以適應陸上野戰的需要。法國在 1763 年簽訂巴黎和約到 1789 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以前這段時間里成了歐洲最重要的軍事試驗和技術改革的中心。炮兵總監格里博瓦爾(Cribeanval,1715-1789 年)的炮制改革使法國野戰炮兵成為了歐洲最先進的炮兵,并且成為了其它國家模仿的典范,其成效直到拿破侖時代才完全顯現出來?;鹋跇藴驶?,易運轉,并提高了準確性。不過,拿破侖戰爭期間法國炮制的成功蒙蔽了大多數軍隊,使人們忽略了它的缺點,阻礙了人們尋找更好的方式。比起法國來,英國炮兵在 18 世紀則顯得遜色一些。直到 1800 年,英國才改革炮兵,和各國采取相同的措施,卻很快達到了一流水平。為了進一步減輕火炮的重量,提高火炮的機動能力,英國人用硬木炮軸代替了老式的金屬炮軸。此種種改革使其水平很快超越法國。而法國到了 1827 年,確定自己的炮制不如英國的炮制后,不得不用英國炮制替代了格里博瓦爾炮制。美國人在 19 世紀三、四十年代也采用了與英國相似的炮制,盡管是經歷了軍隊內部激烈討論和英國系統證實了本身的優越性之后。
西洋諸國在戰船技術發生根本性變革的同時,時至 19 世紀中葉的西洋諸國軍事裝備仍處于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但尚未進入后裝線膛槍炮時代,仍舊屬于以黑火藥作發射藥的前裝滑膛時代。使用的火炮主要仍為流行 370 多年之久的前膛裝加農炮。制炮技術正處于從前裝滑膛的銅鐵火炮向后裝線膛的鋼炮的方向過渡。到 1870 年,帶來復線的后裝火炮在歐洲已廣泛使用,但前膛炮仍為多國軍隊所喜愛。
恩格斯《炮兵》中對火炮和炮兵在戰爭中的地位、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指出火炮一經運用于戰場,"不僅在攻城和守城時使用,而且在野戰中和軍艦上也使用"[1].《炮兵》中,恩格斯考察了炮兵作為一個新兵種列入軍隊編成的整個過程,指出新式作戰工具的出現和使用,必然引起軍隊組織結構和形式的變化。
恩格斯《論線膛炮》原文如下:"用在炮膛內刻制螺旋膛線的方法使炮彈獲得垂直于飛行線的旋轉運動以增大火炮的射程和提高射擊精度的最初試驗,在十七世紀就已經開始了。17 世紀初,沙俄就制造出口徑為 3 俄寸(76 毫米)的青銅"皮夏利"炮,炮膛內有 10 條螺旋形膛線。這種"皮夏利"炮從炮尾裝填,使用楔形炮門關閉,近代后裝線膛炮的雛形也已產生,這種炮曾在列寧格勒炮兵歷史博物館展出。慕尼黑有一門小型線膛炮,是 1694 年在紐倫堡制造的,它有 8 條膛線,炮膛的直徑約為 2 英寸;在整個十八世紀,不論德國或英國都進行了線膛炮的試驗,并且其中有些是后裝火炮。雖然這些炮的口徑不大,但其效能卻很好。
1776 年,英國 2 磅后裝線膛炮在 1300 碼距離上射擊時,方向偏差只有 2 英尺;這樣的精度是當時其他任何火炮根本無法達到的;而就在同一年,這種線膛炮第一次被用來發射長炮彈?!?[1]
恩格斯在《論線膛炮》中論述了火炮不斷改進的原因,說明了為什么要發明和改進線膛炮。他認為:增大火炮射程和提高射擊精度,是火炮不斷改進的目的和原始任務。恩格斯指出:"在解決這些任務中,在炮膛內刻制螺旋線膛和使炮彈飛行中獲得旋轉運動,起了重大作用"[2].這些都源于軍事技術的發展致使整個軍事制度的變革,而沒有近代大工業的發展,就不可能完成重要軍事技術的突破。
第二節 恩格斯對戰船(也含海軍)研究所提出的思想
迄今我們對西洋戰船發展的認識如下:船和炮在防護與進攻的的關系一直是矛與盾的拉鋸戰。迄至 15 世紀中葉,歐洲諸國接舷肉搏和用沖角撞擊敵船的戰術仍占主導地位。中國明朝同一時期,歐洲人開始從槳帆戰船過渡到風帆戰船,此是在 15-16 世紀的發生的,直到 17 世紀中葉才最終完成[3].1465-1477 年法國人發展起來的那種大炮十分適用于結構堅固的船只,大炮裝配在吃水線附近,四輪炮架能夠在甲板上向后滑動,從而吸收大炮發射后的后坐力。四輪炮架解決了海上射擊長期存在的問題。自 1501 年開始,船舷出現了舷窗,使得火炮可以裝置在艦體內部而不再是安放在甲板上,在不使用火炮的時候,舷窗蓋用來防止海水涌入。經過這些改變,15 世紀遠洋船舶適應大炮革命的任務基本完成。從此以后,歐洲戰船在地球各大洋和設計不同的戰船發生沖突時總是勝券在握。[4]
16世紀后期,荷蘭專門設計了用以貨運的商船,并于 17 世紀下半葉,在戰爭期間為商船提供戰船護航,此標志著商船與戰船的功能有了明確的區別。后來西班牙人建造了一種名叫"galley"的大型多桅風帆戰船,可算歐洲第二代戰船。蓋倫船是 1650 年后發展起來的戰列艦的過渡型,船身長,船頭沒有突出部分,縮回一些以減輕船首的重量。由于甲板上沒有什么建筑物,當時被稱為"平甲板船".17世紀中葉以后,戰船也就越造越大,起初排水量約為 1500 噸,到 1750 年 2000噸的船只已很普通,而到 1800 年更有超過 2500 噸。船殼通常選用堅實的橡木板,而且是雙層,總厚度可以達到 46 厘米,這就使造船成為一件非常耗費木料的事。從 15 世紀下半葉起迄至 18 世紀末期,遠程海戰即"線式作戰"成為敵對國艦隊之間的標準戰術,艦船的噸位、火炮的數量和射程是決定戰斗勝負的重要因素。真正提出海軍"線式戰術"是在第一次英荷戰爭期間(1652-1654 年),該戰爭是現代海軍力量的起點,1653 年,英國第一次使用了"線式戰術",法國拿破侖(1769-1821 年)的上臺將風帆時代的海戰推向了巔峰。從 1740 年起,在撐帆戰船的全盛時期,歐洲最一般的艦船是具有 74 炮的三級雙甲板艦。這是法國人的杰作,是所有主力艦中用途最廣,最有海上價值的艦種,從 1719 年開始投入使用,后來這類軍艦風靡歐洲,英國海軍根據被俘獲的法國雙甲板戰列艦進行改造。從 18 世紀末期以來,西洋海戰又從"線式戰術"逐步過渡至"機動戰術".
恩格斯《海軍》中原文如下:"一個國君或國家所擁有的軍艦的總稱。古代各國海軍雖然往往有很多船只,但是在船只的大小、動力和進攻力方面則根本不能同現代海軍相比。腓尼基、迦太基、希臘和羅馬的海船是一種不能在風暴天氣里航行的平底船;海上風暴對于它們是一種致命的威脅;它們只能沿海岸緩慢行駛,夜間則停泊在小港灣或海灣內。對于這種船說來,橫渡希臘與意大利之間的或非洲與西西里之間的海面是一樁危險的事情。這種船承受不住我們現代軍艦常用的那種帆的重壓,因此僅備有小帆,它們依靠槳的力量只能緩慢地航行?!?[1]
其中體現出恩格斯對海軍及艦船的思想如下:1.探討了對海軍定義及對艦船分類的認知;2.闡述了海軍的發展歷程;3.重點介紹了英國海軍的發展歷程;4.闡述了西洋卡龍炮和爆炸彈的發展歷程及在海戰中的作用;5.闡述了西洋戰船從木質風帆向蒸汽鐵甲戰船過渡的幾個環節及滑膛炮向線膛炮過渡的偉大作用。
后來,恩格斯進一步闡述了他關于裝甲的增強比不上火炮制造技術進步的思想。1877 年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在論證技術用于軍事目的必然引起作戰方式改變的思想時,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克里木戰爭以來艦船建造業的迅速發展和火炮制造技術的飛速提高,指出"裝甲每加厚一次,就有新的更重的火炮輕而易舉地打穿他"[2],并認為"在裝甲和火炮之間的競賽中,軍艦建造的極為精良,以致它造價昂貴而又不適于戰爭"[3].為說明海戰方法上的變化,恩格斯專門加了一個腳注:"大工業供給海戰的最新產品自動魚雷的完善化,看來會造成這一結果:最小的魚雷艇因此會比威力最大的裝甲艦厲害。"[1]
第三節 恩格斯對火槍研究所提出的思想
16-17 世紀歐洲流行火繩槍機步槍,"線行戰術"初步出現。至 17-18 世紀末期,燧發槍發明后,"線行戰術"開始普及。騎兵逐漸退出在戰場上的壟斷地位,以火槍兵為主的步兵成為戰場的主角。由于 17 世紀一些炮臺工程家們的努力,只配備有前裝式兵器和黑火藥的軍隊在城堡的攻防能力上達到了最高的水平,使戰爭的主要形式從野戰轉向圍攻戰達 200 年之久。迄至 18 世紀末 19 世紀初,隨著槍炮威力的加大,陸軍又發明出"縱隊戰術",火槍兵更是戰場上的主角,炮兵成為重要的打擊力量。
1860 年 10 月底至 1861 年 1 月上半月,恩格斯專門寫了《步槍史》一文,探討了步槍發展緩慢的原因。根據恩格斯的研究和考證,后裝火器很早就有了,像后裝炮在二三百年前就開始使用了。但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一直難以解決,正如恩格斯所說的,在當時槍械制作的漫長發展過程中,"一個很大的困難總是怎樣連接活動的槍尾部和槍管,使它既便于開關,又連接的很牢固,能承受火藥爆炸的壓力。在技術不夠發達的當時,這兩個要求不可兼顧--或者是連接槍尾部和槍管的裝置不夠堅固耐用,或者是開關的過程非常慢--這是毫不奇怪的"
所以到了 16、17 世紀,后裝火器仍是帶活動尾部的,即尾部同身管尚未牢固地連接在一起,因而,開關尾部非常不便。只是在到了 19 世紀中葉,當科學技術有了一定進步發展,牢固地連接槍尾部的難題才得以順利解決,從而使歐洲某些國家,如普魯士,有了真正適用的線膛槍(后裝針法槍)裝備自己軍隊的可能。
所以這里體現出一些恩格斯的思想:武器和裝備的發展與改進取決于科學技術的進步。
19 世紀 60 年代,為準備對付可能來自法國的入侵,英國掀起了一場在居民中組建志愿兵部的運動。這個運動得到工人的廣泛支持,并為恩格斯所贊許。因能在不受刺刀沖鋒和騎兵沖鋒威脅的陣地上使用。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就提出了如下的任務:發明一種武器、一種步槍,在射程和射擊精度方面能夠把滑膛槍裝彈靈便迅速同槍管長的優點結合起來,使它既是火器又是可以拿來格斗用的兵器,適合每個步兵使用[1].由此可見,散兵戰作為現代的主要戰術以來,就有了這樣一種推進武器改良的需要。這里,又引出了另外一個重要思想:即人與武器的關系。人是主體,武器是客體,人制造了武器,武器的發明增強了人的戰力,但是武器的優劣最終還是要有人來使用,沒有人武器就是一堆廢鐵,所以,武器并不能決定戰爭的結局,人才是最重要的。"針法槍是普魯士澤默達的一位非軍人德雷澤先生發明的,他在首先發明用撞針突然撞擊蛋殼內的起爆藥而使裝藥起燃的方法以后,在 1835 年就設計了帶有這種撞針裝置的后裝槍,從而完成了他的這項發明"[2].這種槍大批裝備軍隊,大量使用后,普魯士大部分軍界人士對這種武器的作用都估計過高,認為針發槍能夠快速的連續齊射,對于進行的任何沖鋒都是可以抵擋的,能夠很好的起到壓制效果。然而,現代步槍的火力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面對勇猛的沖鋒來說能否起到壓制的效果還很難說,"消極的防御,即使有良好的武器,也必敗無疑"[3].在這里又再次印證了在戰爭中贏得戰斗勝利的是人而不是武器。
第四節 恩格斯對炮臺(也叫堡壘)研究所提出的思想恩格斯撰寫的《棱堡》論文中說:"城堡是用圓形塔樓或方形塔樓從側面防守的,當強攻的敵人遇到護城濠被迫停止前進時,被圍者可以從塔樓向敵人射箭,并利用軍用器械諸如拋石機發射投擲物。棱堡是不等邊的五六角形工事,一邊面向要塞內部,對面的凸角面向開闊地突出,形成突角的兩條長邊稱為正面,而把兩條長邊同城墻或壘墻連接起來的兩條短邊稱為側面,正面對付敵人的遠程火力,而側面以自己的火力掩護護城壕?!?[4]
其中體現出恩格斯關于炮臺(也叫堡壘)的相關思想如下:
1.從 15-19 世紀中葉,歐洲船炮與炮臺技術三者之間的發展一直是矛和盾的拉鋸戰。15 世紀以前歐洲城防工事或炮臺是高大而單薄的同心塔樓結構。16 世紀初期以來,以意大利為代表的西洋城防工事或炮臺技術過渡到低而厚的棱堡方形建筑階段,墻體內砌條石,外筑三合土,結合了防御和保護自我這兩個原則,意大利人最終將不等邊的五角星形作為理想的棱堡形狀。使得只配備有前裝式兵器和黑火藥的軍隊在城堡的攻防能力上達到了最高的水平。其形成及其推廣,使歐洲攻城戰中攻防之間的平衡再一次向后者傾斜。棱堡的修造方法超過了槍炮技術的發展速度,使攻城變成了曠日持久與一連串的城池爭奪戰。
2.法國工兵統帥沃邦(1633-1707 年)在 1659 年的意大利修筑的新型堡壘,低厚的棱形城堡取代高薄的中世紀城堡,意大利式防御工事一直是歐洲防御工事的典范。沃邦的荷蘭對手庫霍恩(1641-1704 年)元帥遠不及沃邦聲名顯赫,但他和沃邦一樣,修建的城堡工事十分牢固,能夠經得住重炮的轟擊;3.歐洲諸國到了 19 世紀初期以來,新式的堡壘式要塞成為防御的主流,即在四到六角形多面堡的核心外圍 2.5-6 千米處,構筑簡單的 1-2 列凸角堡作掩護,使敵人的炮火無法直接轟擊要塞的核心堡壘,從而構成了更大縱深的環形防御體系。戰爭實踐證明,堡壘式要塞更能有效地抵御不斷增長的火炮的攻擊能力。棱堡的最終消失是到了 19 世紀后半葉新型開花彈的廣泛使用才行。因為后裝線膛火炮的出現和其椎頭柱體炮彈性能的增強,即使完善的堡壘式要塞體系,其防御能力亦大打折扣,已經日漸式微。傳統棱堡的筑城技術漸趨過時,出塞的主動攻擊成為常法。然而直到 19 世紀后期,仍是軍事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結
恩格斯關于火炮(包含炮兵)的思想:火炮一經在戰場上使用,不僅在攻城和守城時能夠使用,而且在野戰中和軍艦上也能使用。炮兵的全部威力在于能從一定距離進行射擊,"炮兵比其他兵種具有大得多的防御特性,在具有決定意義的大規模會戰中,最重大的戰果都是靠預備隊炮兵取得的。早在 18 世紀中葉,膛線就已出現,但要歷經一個世紀之后,即后工業化對技術的提升和 19 世紀三四十年代線膛小型武器的出現促使歐洲發明家們采用膛線制作野戰炮,它是古代火炮與近代火炮的重要分水嶺。19 世紀以后,由于定裝彈藥筒的發明和膛線的發展,后膛裝填才得以再次風行開來。線膛炮的發明是冶金技術的進步與軍器性能增強二者促進的結果,其被配置在艦船上,將會引起一場海戰革命。
恩格斯關于海軍艦船的思想:西洋戰船形狀的發展演變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西洋戰船及艦炮的發展是從木質風帆向蒸汽鐵甲戰船過渡以及滑膛炮向線膛炮的過渡,由于蒸汽使交戰中的艦船不依賴于風向和水的流向,所以未來海戰的戰法就將更加接近于陸上會戰的戰法,并且將服從陸上會戰的戰術原則。
恩格斯關于火槍的思想:他通過對步槍與戰術發展的描述,闡明了武器裝備、戰術發展及人的辯證關系,即武器裝備決定戰術,戰術發展反作用于武器裝備的改進,但是,人在戰爭中比武器更為重要的思想,具有巨大的理論價值。
恩格斯關于堡壘的攻防思想:一是從 15-19 世紀中葉,歐洲船炮與炮臺技術三者之間的發展一直是矛和盾的拉鋸戰。16 世紀初期以來,以意大利為代表的西洋城防工事或炮臺技術過渡到低而厚的棱堡方形建筑階段,使得只配備有前裝式兵器和黑火藥的軍隊在城堡的攻防能力上達到了最高的水平。二是歐洲諸國到了 19 世紀初期以來,新式的堡壘式要塞成為防御的主流,即在四到六角形多面堡的核心外圍 2.5-6 千米處,構筑簡單的 1-2 列凸角堡作掩護,使敵人的炮火無法直接轟擊要塞的核心堡壘,從而構成了更大縱深的環形防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