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性的閱讀。
新課標中有這樣的要求,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 萬字,因此應讓同學們多讀書,讀好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讀書是靜思的過程,讀書是致遠的途徑。經典文章猶如一股清泉,能為學生帶來最清新的思想。因此將讀書進行到底是積累知識的最佳途徑。[1]
晨讀吟誦。每到早讀時間,我都會聽到班里有朗朗讀書聲。由課內古詩到課外故事,每首詩特有的內涵,古韻流淌在每個學生心中,每個故事動人心弦,陶冶著學生的心靈。每個星期我們都有一節誦讀課,課上同學們會帶來自己珍藏 “經典佳釀”,例如 《梅花》、《童年》、 《四大名著人物評論》等等。同學們在文中勾畫出令自己感動的喜歡的或自己認為最經典的片段,有感情的朗讀。在每天半小時的默讀中,起了至關重要的效果,因為一天的功課已經讓學生感到了勞累,所以如果讓學生每天再大劑量的精讀,只會讓學生抵觸讀書抵觸學習,所以每天我們會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雜志、小型文章和有趣故事來讀。例如 《讀者》、《時文選粹》、《少年博覽》、《人物》、 《探索發現》等等,讓同學們利用零碎時間來積累知識。既豐富了課外知識又緩解了一天學習的乏味。
二、讓點評為閱讀錦上添花。
精讀一篇文章除了感受朗讀的韻味之外,還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蘊含在文字之中的美。所以我們要對文章進行點評,點出文章中的優美語言,評出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感情。下面是一位同學對網上經典文章進行小點評: 《沉醉在雨的世界里》,這篇是一片散文,而一般散文最忌的便是沒有條理,而這篇條理非常清晰。這篇文章清晰地分為三部分: 雨夜、雨巷和雨林。雨夜是對歷史的追尋,雨巷是對文學的追求,雨林是對生命的感悟,三部分成清晰的并列結構,又共同構筑了一幅關于 “性靈”的畫面,巧妙設計布局,文章錯落有致。另外,語言富有詩意,令人神往,如詩如歌又如畫,飛揚的思緒將讀者的心緊緊纏繞,濃的化不開的情感彌漫在心頭。文中恰當運用李商隱的一首詩將 “巴山夜雨”寫得十分美。這個同學的點評從寫法到語言再到作者的情感,都研究的非常到位,可見對這篇文章喜愛之極。評就是研,研必有思,思便能悟,這就將閱讀推向了更高的深度。
三、讓文字回歸生活,找到歸宿。
契訶夫曾對一位青年作者所說的: “您看這堵墻,似乎它連一點有趣的地方都沒有,可是你凝神地看著它,就會在那里面有所發現,找到別人以前還沒注意到的東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寫下來了……”如果學生不走進生活,就連一堵墻也發現不了,更不要談去觀察。讀書時,聯想觀察,遷移知識。
我每天會要求學生利用課中五分鐘的時間朗讀一段課文,并簡要的做解讀,并要求學生就這篇課文提問一個問題。有一次同學們讀到了一篇課外讀 《鷹》,朗讀的同學說鷹是勇猛、瀟灑、強悍的,因此鷹是勇者的代名詞,可是即使是這樣的勇者也會盤旋在穴的上空,穴是鷹棲息的港灣,這也正是家的感覺。請問,家在大家心目中是什么樣的,請用比喻作答。只見同學們埋頭思考起來,一會兒有幾個開始觀察起教室來了。其中一個同學站起來說: “家就是表,爸爸媽媽和我就是那三根表針。在我小的時候,爸爸是秒針,跑的最快,苦苦的奮斗,媽媽是分針,牽著年幼的我,而我就是跑得最慢的時針,但是分秒必爭,我成熟起來了! 現在爸爸是分針,媽媽卻成了時針,而我成了秒針,滴滴答答,引導著整個表盤的轉動!”
還有一個同學說: “家就是 A,小的時候我是‘一',爸爸媽媽就是'/\\ ',照顧著我,我總是睜著眼睛,張望著世界,現在我仍然是 ’一‘,卻成了家的支柱?!币苍S這兩個同學的語言還不夠嚴密,但是他們的比喻卻是讓我感到興奮和高興,他們就是從教室的鐘表和黑板上的 “A”字母尋找到的靈感,這就是認真觀察和豐富聯想的作用。
四、從細節觀察,感受閱讀魅力。
每天讓學生隨筆日記這是一個慣例,但是寫什么,起初學生十分發愁,作文都沒有題材,再加上日記隨筆,可謂是雪上加霜。為了擴大他們的視野,我建議放學后,三三兩兩的朋友在回家的路上不要忘記觀察,看看人,看看景,聽聽風等等。經過長期的習慣養成,有一天我發現了讓自己感動的一篇文章。
“起風了,我看到了兩個老人。老人的身子看上去不太好,拄著拐,走得很慢、很慢,甚至還有些不穩。老伴兒在一旁攙扶著他,陪他一起慢慢地走著、走著。時不時,我還聽見老人的老伴兒低聲地和老人說些什么,風太大,我聽不清??晌覅s清晰地看到了老人臉上的表情。并不是多燦爛的笑容,而是一種對生活的淡然。
沙子被風卷起,兩位老人仍然在風中相互依偎著,前進著。就像人生有那么多的坎坷,他們也一直彼此陪伴著前行。我看到老奶奶也瑟瑟縮縮地從布袋子里拿出來一頂標志已經模糊的帽子,輕輕地給老人帶上。這樣溫馨的畫面,讓我有點兒想哭。風兒似乎也被這份真情所打動,溫柔起來了,溫柔的風吹動了樹葉。葉子輕輕飄落,和兩位老人的身影一起,構成了一幅最美的,愛的圖畫?!?/p>
多么美的片段,多么令人感動的一對老人。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就在這平凡的老人身上演繹著。這樣的畫面是小學生在大街小巷觀察到的。如果學生不注重細節,哪里來得這樣的文章片段。有時學生發愁寫作文沒有素材,老師發愁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活潑可愛善于思考的學生們回到生活中去,因為在生活中才會有最感人的素材,生活是源頭活水,而觀察就是汲取活水的最佳途徑。[2]
五、結論。
要睜開發現美的眼睛,用心去觀察,讓自己的雙眼留著身邊的生活,要思考,讓自己的那支筆記下讓心靈感動的瞬間。不久你就會發現你的眼前就會有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盛況,而你的心中也會流淌著詩詞的韻味。
參考文獻:
[1] 龍文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 [M].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 姚春杰。 小學語文名師課堂深度解析 [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