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果思維與作文教學
因果思維一直是人類認識史上最具魅力的思維之一。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就曾經說:“只找到一個原因的解釋,也勝過當上波斯人的國王?!盵1]
事實上,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思維活動,因果思維存在于作文教學的整個過程。葉圣陶說:“無論什么主張,決不能沒有理由地建立起來。譬如你主張常常運動可以增進健康,必然由于你懂得了運動和健康的關系?!盵2]將因果思維運用到作文中,是對作文內在思維的一種提升。
作文的核心是思維活動。當前作文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比較薄弱,這直接損害到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和提高。寫作的表達能力,不僅指文字的表達能力,還有更深層的思維能力的表達。文章的深刻,關鍵是思維的深刻。寫作能力高,實質上就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抽象思維和聯想、想象等形象思維的能力強。一個學生沒有熟練的寫作技能,最多只是感到 “不知怎么寫”;但如果他的思維能力低下,那么他不僅會感到 “不知怎么寫”,還會出現 “沒有什么可寫”的更大的困惑?!爸劣谖恼聝热菘斩?、思路混亂、表述乏味的問題更是屢見不鮮?!?/p>
寫作中 “沒什么可寫”“不知如何去寫”的困難在當代中學生中普遍存在。
面對一篇優秀的作文,我們總能發現蘊含在文章中的明暗起伏的思維脈絡,其立意總是趨于感性經驗與理性主題的統一。因為作文的 “主題”不是憑空的創制,不是孤立的結果和總結,作者在構思過程中展現的心理走勢總是離不開對主題作前因后果的推理和判斷。
任何一種文體,無論是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還是詩歌、散文、戲劇、小說以及雜文等,只要是優秀的文章,其中都會蘊含著因果思維的脈絡,而議論文尤其明顯。
我們將學生的寫作視為材料與觀點兩個層面的構思與表達。學生 “沒什么可寫”是材料的貧乏,是因為學生缺乏生活以及對生活的感受與體驗;學生 “不知如何去寫”是基于材料的立意困難,是因為學生不善于從眾多材料中,發現材料與觀點之間、材料與材料之間、觀點與觀點之間的內在聯系。
學生寫作困難的重要原因在缺乏生活積累,但我們必須重視思維水平在其中的作用。對于中學生的作文指導來說,提高其作文的思維水平是重點。如何幫助學生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抽象思維和聯想、想象等形象思維來提高其作文構思的思維水平,加強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成為當前作文教學的首要任務。體現學生作文思維的核心是其中的因果思維---關于事物原因與結果之間關系的一種認識方法。因為,因果思維是連接文章脈絡的內在紐帶,因為它的存在,作文才更具有對事物的存在特點和矛盾的揭示能力。
二、作文教學中的因果思維應用
當前,隨著作文教學改革的深入,作文分析中見識的獨到和嚴謹的思維越來越被強調。
2008年,語文考試大綱寫作內容有一處修訂,即發展等級 “深刻”一項中 “揭示問題產生的緣故”,改為 “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就是強調對學生運用因果思維進行思辨分析這一能力的考查。此中的 “問題”改為 “事物”,既降低了理解的難度,擴大了內涵,又使寫作變得更有針對性;“緣故”改為 “因果關系”,則是加大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梢?,重視因果思維訓練,考察理性的思辨,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成為今后中學作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
除了要求學生行文中注意 “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外,近年來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題中,許多命題本身就體現了明顯的 “因果關系”.
考查學生認知事物 “內在的因果關系”,就是考查學生認知事物的過程,探究事物真實層面的機制,厘清事物的前因后果。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對因果關系的探究不能只停留在 “事件序列間的經常聯結”的關系或 “事件序列間規律性伴隨”的關系,而應探求 “產生”或 “造成”某一結果 (或事件)的變動關系。
人是具有自我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的生命,教師若能有意識地在作文教學中指導學生理性、準確地運用因果思維進行作文構思,從審題立意到謀篇布局,注意因果思維的運用,學生就可以寫出邏輯縝密、內涵豐富的優秀作文。
(一)尋找因果思維對提高作文構思能力的價值與機制
因果關系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來的一個理解事物和預計事物變化發展的基本法則?!氨容^一下在人類思想史上人們是如何理解這些原因的,就會得出無可辯駁的確鑿的認識論”.
1.激發作文分析的創見性
運用因果思維分析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不斷發現和創造新的思維角度的過程。如果說結論是“果”,那么,論證結論的過程就是 “因”.正是兩者之間這種有機的因果聯系,才使分析具有推理的邏輯力量,展示出由淺入深的層次性,同時也使分析具有獨特的視角、獨到的思維,從而使文章的分析具有創見性。因而,指導學生進行因果思維分析的過程,就是激發學生對寫作的主題產生邏輯性見解的時候,是引導學生由現象到本質深入追問,進而對生命存在的價值意義和精神文化等 相 關 聯 系 深 入 挖 掘,產 生 創 意 分 析 的過程。
如2012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題以三位網民對“做一個在路邊鼓掌還是在路上奔跑的人”的討論為話題,讓學生選擇其一作文。作文的立意大致有四種:做一個在路邊鼓掌的人;做一個在路上奔跑的人;做一個既在路上奔跑也在路邊鼓掌的人;在路上奔跑和在路邊鼓掌的人是相對而言的,是可以轉化的。無論你選哪一種立意為論點,若要拓展作文的深度就必須運用因果思維進行自我追問。相對于前三種立意,第四種立意本身就充溢著因果思辨的色彩。這是因為 “在路上奔跑的人”和 “在路邊鼓掌的人”的 “轉化”背后有深層的原因,如果作文僅僅停留在對 “轉化”這種現象的表述上,文章的分析就會停留于表面。只有圍繞 “轉化”,對 “轉化”這一結果的深層原因作進一步揭示,才能體現文章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