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題。而作文評改的變革又是實現整個作文教學突破的關鍵。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互聯網深度融入了人們的生活。博客圈作文便成為作文教學實現突破的技術平臺。
本文所論的博客圈作文與一般博客作文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區別,是一種替代傳統作文課堂教學的一種全新的作文教學模式,從作文指導、作文寫作到作文講評、作文升格,皆基于博客圈的成員互動展開,全面打通作文教學與生活的隔閡。博客圈作文實現作文教學全面突破的關鍵是博客圈作文評改的獨特模式。
一、博客圈作文評改的模式
筆者在區教研員的指導下,大膽舍棄傳統作文本,依托“大家語文網”這一網絡平臺,構建了“致遠六三愛上作文”博客圈,將語文教學中的習作全部以博客作文的形式展開。班級每個孩子在大家語文網注冊自己的博客后,均加入博客圈中。 博客圈成員除了本班學生、老師以外,還包括學生家長及其他非本班的語文老師。由本班任課老師及在圈內表現活躍的學生擔任博客圈的管理員。
下面以六年級下《給老師的一封信》為例,簡介博客圈作文評改的基本模式:
首先,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各自將作文上傳至博客圈,教師按照習作訓練目標指導生生互相評價, 并設置相關獎項組織學生進行推薦。
在本課中, 教師圍繞本節課的核心教學目標---通過書信體裁的寫作訓練,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設置了“感情真摯獎”、“ 最佳選材獎”、“具體生動獎”三個獎項。
第二步: 根據學生在博客圈內的推薦,在課堂公布獎項,并由推薦人朗讀推薦理由。
第三步: 截取精彩片段進行鑒賞評析,并邀請作者朗讀自己的作品。
第四步:針對共性問題,進行小組合作,提出改進意見。
第五步: 學生結合同學網絡回帖中的建議,在博客圈內進行及時自主修改。
第六步:交流修改心得,教師總結升格。
上述這種博客圈作文講評課是基于現代網絡的一種全新的作文教學形式,課堂呈現形式也與傳統作文課堂不同:上課地點是微格教室;作文本被人手一臺的 Pad 取代;課堂主要呈現為互動評改; 依托于網絡進行實時互動;評改實現多元性、多重性和互動性;在課堂上即時實現升格提高;班級、個人寫作及評改能力的提升也實現了可反復檢視、 研究的過程化、檔案化。
二、博客圈作文評改模式帶來的作文教學突破
1.突破寫作意愿的被動性 , 回歸寫作的自主性
作家畢淑敏有一篇散文《我的五樣》,在一個心理測試中依次舍棄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時,她在舍棄了陽光、空氣、水之后,最后留下的一樣是:筆。散文以寓言的深邃,把寫作提升到了“我寫故我在”的哲學高度。 也就是說,主動表達自我,應該是每個人的天性??稍谖覀兊膫鹘y作文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自我表達意愿是薄弱的,他們普遍怕寫作文。 小學生這種狀態或許稍好一些,中學之后,怕作文變本加厲,成了著名的“中學生三怕”之一。
而博客圈作文模式在轉變學生寫作意愿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博客圈首先是一種基于網絡的新型交流平臺,而學生本來就對網絡表達、交流的形式有著強烈的興趣,不少學生原本就有使用網絡進行各種表達的習慣和交流經驗。
此外,博客圈作文評改的授課地點、評改工具、即時互動等特點,也極大地增加了同學們完成習作、評改習作的興趣??梢哉f,原有的網絡交流的經驗和習慣,以及博客圈作文模式的網絡平臺特點,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寫作意愿,使得博客圈作文回歸到寫作的自主性。
2.突破寫作目的的功利性 ,回歸寫作的交流性
“作文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這不只是課標的精神, 也是大家很早就達成的共識。 從葉圣陶的《文心》到張中行的《作文雜談》,語文教育的前輩們也早就認識到這一點。但是,正如張中行先生所說,由于“作文首先是一門課”,“這是嚴肅艱難而關系不小的事”,“就不能不正襟危坐,舉手投足都要合乎法度”(《作文雜談》P7),就是說 ,基于 “體面 ”“分數 ”等的功利目的,即使作文課的作文也是一種表達,從心理上分析,也是一種拘謹的而非自由的表達;從目的上分析,主要是一種以獲得更高的分數等第為歸依的功利性表達。
而博客圈作文盡管不能排除獲得佳評等第的功利需求,但不給具體分數,且寫作時間、地點及寫作平臺的特點決定了它比傳統的紙質作文本在課堂上寫作擁有更大的自由度,所以,從表達心理上分析,至少是相對更自由的表達,從表達方向來看,因為博客圈的開放性,作文的讀者不只是教師, 還有圈內其他成員,所以博客圈作文是一種面對公眾的自由表達,以至于在博客圈作文的展示、評改的動態過程中, 學生之間經常產生意見的反復交鋒與探討,而表達自己,正是出于交流的需要。 所以,至少從目前看來,博客圈作文的評改是一種最能接近生活交流形態和課標精神要求的作文形式。
3.突破價值取向的迎合性 ,回歸寫作的自我性
陶行知先生早就有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美國著名思想家艾默生也說, 他的文章意在使人們找到自我,走向自我(《自然沉思錄》序)。 可以這么說,引導學生成為自我實現的“真人”,應該是教育的最高目標。 而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作文教學在引導學生人格價值取向方面又有何作為呢?
傳統作文教學模式下的現狀是令人擔憂的。比如,前些年南京一次統考寫老師,試卷批閱結果,全市有上百位教師在天真的孩子們筆下“光榮殉職”.這典型是對傳統價值“舍生”才能“取義”的迎合。 孩子們為什么要胡編亂造?胡編的情節又為什么驚人的相似? 表面看,這是學生對作文批閱者的迎合, 從深層心理看,這是學生以“他者”的觀念說話,沒有真正找到屬于自己的視角。而博客圈作文因為其習作發布、評改的透明性和公共性,學生逐漸感受到“說真話,抒真情”的內在價值,引導學生真正擺脫迎合心理,發現自我的價值。
仍以《給老師的一封信》這篇習作為例。有一位學生寫數學老師喊自己到辦公室補課給自己到了一杯茶,自己內心很溫暖。于是,有同學在下面回帖說:“最后實在不行,您就在課后把我叫到了您的辦公室,您先讓我坐下,給我倒了一杯茶,茶很濃,很香,一股茶水溝通了我們倆的心靈。 這里把許老師的和藹寫得很生動,但是我有一個疑惑:”倒了一杯茶“是真的嗎? ”作者在下面回帖說:“我覺得許老師很和藹可親,想到了天游峰的掃路人中的這一段就寫了下來?!逼渌瑢W也紛紛回帖討論:有同學表示贊成, 覺得學習書中的話, 活學活用,很好;有同學否定,認為文章不能胡編亂造,不符合生活實際,可以直接寫一寫當時自己內心的感受就可以了。 教師在課堂講評時,抓住這個爭論,引導孩子交流討論,最終得出結論:這是一封書信,不能有這樣的虛構細節,細節描寫要真實。在進行小說創造或者想象作文時中可以有一些虛構的情節,但是重要的前提還是要合情合理。在博客圈中,說真話,抒真情,用自己的眼光看人看事,會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踏實感和價值感,會獲得發現個性、找到自我的充實。
總之,自開展博客圈作文教學研究一年多來,充分激發了孩子的寫作興趣和動力,孩子們迫切地希望在博客上發表自己的作文,與同學進行分享與評價,孩子們在寫作者和閱讀者的角色間轉換,取長補短,兼收并蓄,對作文充滿了敬重感, 覺得自己寫的不是作文而是作品,真正地愛上了作文。同時,班級作文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班級孩子在各類報刊上發表作文 20 余篇。 也真正踐行了 《語文課程標準(2011 版)》中的習作教學理念 :積極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優勢,豐富寫作形式,激發習作興趣,增加學生創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