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是預設---課堂---生成三位一體的動態過程, 而語文課堂的有效生成是這一動態過程的終極目標, 直接決定著一堂語文課的成功與否, 是衡量一堂語文課的重要價值尺度。 課堂有效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實施新課程以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特別強調生成性, 強調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彰顯課堂的生命與活力。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呢?
一、創設生動情境,激發自主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 教師要善于根據課文所描述的內容創設生動的情境,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通過被激發的求知欲望,更深入地解讀課文,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
例如,在教學《但愿人長久》一課時,教師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蘇軾和弟弟蘇轍分隔兩地的畫面,再配上思鄉的歌曲,給學生創設一種優美的意境。 此時,師生都沉浸在蘇軾和弟弟在秋月圓之夜思念的場景, 教師對學生進行了這樣一番對話引領。
師:同學們,面對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月亮呀,你為什么這么圓、這么亮呢?
你總是能給人間帶來親人團聚、 共賞明月的歡笑聲。 可這一切都不屬于蘇軾,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別已久、獨居遠方的弟弟。
生:蘇軾啊,你也不要太悲傷了,這個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 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 有圓也有缺一樣,哪里會十全十美呢! 既然離別難免,那就不必傷悲,將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賞良宵美景吧!
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蘇軾啊, 你不用太傷心了。 分別總有再團聚的時候。 等到哪天你們兄弟倆團聚的時候再在一起把酒言歡吧。 祝愿你們早日相見!
由此可見,在優美的意境中,學生的有效思維就能夠得到調動,智慧就能涌動。 在這樣的氛圍中,課堂教學會有更精彩的生成。 學生在這生動優美的情境中,思維跨越時空,與作者進行對話。 這樣,課堂不斷涌現出智慧和靈感,在教師的進一步對話引領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成了有效的生成,使學生理解了文本真正的內涵。
二、精心預設探究問題,提高自主探究水平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指出:"發現不只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的行為, 確切地說, 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 "他的發現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的、積極的探究者。
教師要為學生營造獨立自主探究的情境氛圍, 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所精心設計的探究活動中來,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進而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而不是靠教師為其提供預設好的知識內容和所謂的"參考答案". 教師要切實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以學生為本,改傳統的課堂講授者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精心設計探究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 充分發揮出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促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
三、捕捉生動細節,促進課堂生成
布魯姆說的 "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就說明了課堂生成具有不可預測性。 雖然課前我們可以對學情、學法作充分預測,但也無法窮盡課堂萬千的變化。在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預設的基礎上, 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互動過程、有價值的細節,用靈動的教育智慧去靈活處理, 以實現有效生成,展現細節之美。語文課需要感動,需要震撼、感動,這震撼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師之情、學生之情匯流而成的生命潤澤。 教學需要機智,這種機智需要教師對學生、 對文本具有高度的敏感,能及時捕捉課堂上生動的細節,這樣才能有真正的課堂生成。
四、增強合作學習成效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新的學習方式, 也是重要的教學方式,通過切實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實現優勢互補,促進知識的建構,能給每一個學生創造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 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培養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相帶動、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 合作學習就是要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協作, 最大限度地發揮小組成員各自的經驗、知識優勢和思維特點,共同研究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思路, 尋求解決辦法,形成共同的研究結果。 小組合作學習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強化了學生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 有利于學生相互幫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勵,從而促成他們親密融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 進而培養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
此外,它還為學生提供一個較為輕松、自主的學習環境, 提高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內容進行科學預設, 制定出明確的合作學習步驟, 讓學生明確即將進行的合作學習將圍繞著什么主題, 合作學習將采用什么方式, 最后達到什么樣的學習目標和要求等問題,從而避免合作學習的盲目性。
有了切實可行的合作學習任務與目的,設計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流程,基本流程: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引導閱讀, 提出問題---分組討論,點撥輔導---組間交流,收集信息---多元評價,課后探究。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 就可使師生之間、 生生之間相互啟發,實現思維與智慧的碰撞,進而促使學生相互學習, 共同提高, 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全面提高課堂有效生成。
五、多元化解讀文本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發表不同的見解, 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因此,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多元解讀,要營造一個"開放、廣角、多維"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認真閱讀文本的基礎上,盡力拓寬思維空間,盡量調動積極的思維,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解讀文本。 不囿于"參考資料"的解說,不盲從所謂的"標準",不局限于傳統的、現成的解讀。
教師應引導和啟發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展示各自的思維個性, 在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積累的基礎上,充分聯想和想象,運用新思維,追求新發現,闡發新觀點,自由順暢地表達極富個性的觀點,進行別有見地的評價、議論,使思維具有深刻性、活躍性、廣闊性,這也是促進課堂有效生成的催化劑。
總之,新課程呼喚有效生成的課堂,教師要從關注生命的高度,細心地呵護學生,積極地營造良好的氛圍, 及時捕捉課堂的精彩細節,設計有價值的問題,指導學生合作探究,多元化解讀, 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舞臺,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更加有效、更加精彩,煥發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