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 小學作文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標志。 但一直以來,“教師教學難,學生作文難”的問題困擾著小學作文教學。 怎樣改變這一現狀,提高小學作文教學水平呢?
一、教學生尋找素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寫作素材怎么寫作文呢?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深入生活,從生活中獲取素材,這樣的素材鮮活,能寫出好作文。 但小學生受條件限制,很難去體驗生活。 我為了讓學生直接體驗生活,獲取素材,經常組織學生開展活動,走出課堂,走進生活。 春天,我帶學生去春游,去發現春天;秋天,我帶學生去秋游,去感受秋天;冬天,我帶學生打雪仗,去感知寒冷……學生的素材豐富了,寫作文就有話可說,有話可寫。 在校內,我也常常組織學生做游戲:丟手絹、老鷹捉小雞……做完游戲, 我就讓學生說過程,談感受,學生說真話,寫實話。 把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親身感受的寫出來,這就是一篇好作文。
“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 , 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出什么文字。 ”葉圣陶先生的這句話告訴我們生活是寫作的第一素材。
但小學生受年齡和閱歷限制,僅僅靠直接體驗生活獲取素材是不夠的,還可以通過閱讀獲取素材,閱讀課內外書籍是積累素材的好途徑。 書讀得多,積累的就多,也就能出口成章,妙筆生輝。 我在教學中積極開展讀書活動:每天講一個故事,每天看一篇好文章,每天寫一篇日記。 講故事能訓練學生把語句寫通順;看文章能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寫日記就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如此堅持,學生的詞匯豐富了,文章流暢了,水平提高了?!?不積跬步 , 無以致千里 ”, 沒有大量的素材積累,學生是沒有辦法寫好作文的。 對學生素材的積累,教師不僅要指導,更要批閱。 學生的好詞好句摘抄、日記等我都堅持批閱,并及時表揚、推薦。 學生積累素材的興趣產生了,積累就自然多。
二、掌握教學規律
新課標明確指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根據這一總目標,我們應掌握階段目標:一二年級的作文叫“寫話”,其重點是“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三四年級的作文叫“習作”,其重點是“樂于表達 ”,“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 、感受和想象”,能寫“常見的應用文”. 這些基本要求我們語文教師應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針對不同階段的目標,制定教學計劃,設計教案。 如果違背各階段要求,一味寫命題作文,提出高要求都會適得其反,拔苗助長。 遵循教學規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作文教學,才能提高作文教學水平。
三、教學生模仿課文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而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 ”葉老道出了教材的示范功能。 我在教學時就充分發揮教材的示范功能,讓學生模仿課文,學習寫作文的方法。
用課文的例子教表達技巧。 如:教《大熊貓》時,我就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學習有條理表達。 尤其是第二段,我在學生反復閱讀之后,提問:“這三句話分別寫熊貓的什么呢? ”
學生回答:“分別寫熊貓的身子、毛、眼睛、耳朵。 ”我借此機會向學生介紹表達的條理,讓學生模仿這種寫作方法。 接著,聯系第三、四段, 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按順序寫熊貓的習性。 由此介紹寫小動物的寫作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閱讀,而且學會了寫作。
用課文例子教內容充實。 如:我教《石榴》一文時,先讓學生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寫了石榴的哪些方面:石榴花的色彩、形態;石榴的形狀、味道等。 然后,我就告之學生寫水果可以從外形、色澤、味道等多方面來寫,使文章內容充實。
用課文例子教語言生動。 如:我教《秋天》一文時,初讀課文后讓學生找出寫得好的句子,這些語句都是運用了修辭手法的語句。 于是, 我就引導學生如何把語句寫生動---多運用修辭手法。
模仿是學生的一種心理需求。 我們語文教師要根據這一階段的學生模仿能力強的行為特點,讓學生模仿課文,模仿同齡作文,模仿課外書籍。 讓學生多讀多看,學會寫作文的基本方法。
總之, 小學作文教學確實千頭萬緒,但只要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多用心、多研究就一定會掌握教學的技巧,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