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項重要工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習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但在日常教學中,作文教學卻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習作讓學生望而生畏。 其實,作文教學難,難在學生寫作文難;學生寫作文難,難在沒有東西可寫,不敢、不愿下手去寫。 如果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我們的作文教學就會變得輕松、愉快。 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突破口在于寫作的生活化。 寫作生活化在小學作文教學當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作文生活化的要求:
第一學段(一二年級):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 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第二學段(三四年級):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的、最受感動的內容。
3.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語文課程標準 》還指出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 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作文教學要真實地展現學生生命的本色,要生活化。
二、在實際教學中生活化的缺失對小學生作文的影響
1.在我們的教學中往往重視寫作知識與技巧的傳授指導, 忽視了引導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感受和積累;注重課堂訓練,忽視了讓學生到實際生活當中去感受和體驗。 這樣的做法,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忽視了學生對生活的觀察、感受和積累,使學生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寫作的興趣。
2.學生寫作無從下筆、無話可說,抄作文選里的文章,錯別字多,語句不通,病句多,記流水賬不分重點,說謊話等。
3.從教學對象來看 ,學生虛假作文的現象很嚴重,仿寫甚至抄襲現象較普遍,從文中所反映的學生認識生活的水平與能力還較弱;從作文教學過程來看,教學過程與學生生活脫節,缺少生活氣息。
三、談小學生作文生活化策略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由此可見,小學生作文是練習、是習作,是把自己的見聞感受用自己的話寫出來。 也就是說學生要從生活中、 從親身經歷中尋找寫作素材,寫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經歷,讓學生自由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想怎么寫,就寫什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把作文內容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表達出來。
2. 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和家里度過 ,接觸外界的機會少,教師在指導寫作時,要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生活經驗去體會, 在生活中找到寫作靈感。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必須把學生帶到生活中去, 要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融入社會,用自己的眼睛與心靈去觀察周圍不斷變化的事物, 并且時時處處能留心身邊的事物。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 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潑的晝夜不息?!敝挥凶寣W生走進生活,融入生活,才能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感,才能具有真情實感好文章。 相反離開了豐富多彩的生活進行寫作,就如無米之飲、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寫出來的作文既不表“情”,又不“達”意。小學生作文的素材是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或親身經歷的。 以這種親身體驗的素材去寫作,學生才能真正做到“以我手寫我口,以我手寫我心”,才能有東西可寫,有興趣去寫。所以, 我們在教學當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情感世界, 由過去俯視學生改變為蹲下來和學生平等對話。
在學生習作之前, 教師需帶領學生有目的地觀察生活, 并且要將這種方法作為習慣來培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帶領學生走入生活, 組織他們參加一些有趣的社會實踐活動。當他們做到眼觀四處、耳聽八方,接觸和了解了一些事物后,自然會產生一定的感性認識,引起大腦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了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方法。事實證明:學生參加了社會實踐活動后寫出的作文更具文采,更生動,更有形。
3.從生活中學習作文 ,即引導學生寫觀察作文。 豐富多采的生活本身就是學生作文的源泉。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人和事,花鳥蟲魚、風雨雷電、寫觀察日記,鼓勵學生把他們在各種學習活動中所見、所聞、所感寫在日記里。這樣,既豐富了作文素材,解決了“無米之炊”的難題,又有效地進行了練筆。
4. 為了使學生能寫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及時地把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表達出來,我們要教會學生觀察生活、 組織學生參與生活、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指導學生描繪生活。 通過觀察、參與、體驗、描繪激起學生的作文興趣,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陶冶學生的情操。這樣,可以激起學生表達的欲望,產生寫作興趣,樂于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 寫出生動真切的好文章。
總而言之, 小學作文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生的生活,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美是到處都有的。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蔽覀冄由扉_來說:生活中并不缺乏美,活動中并不缺乏樂趣,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是缺少探尋樂趣的心。 我們要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讓他們學會觀察生活,感受自然的美,體會活動的樂趣。 在日常的教學中,多創造機會讓學生走進生活,參與活動。學生有了興趣、有了體驗、有了素材,寫作時才能變得積極主動,對于寫話才會有興趣,才會樂于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毫無拘束地寫下來。 這樣學生才能從心里排除 “作文難”的障礙,才能變得樂于表達,樂于作文,再也不把作文當做負擔去對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