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边@是《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的一段話,這段話就好似一盞航標燈,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思考,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即語文教學應注重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呢?筆者認為必須遵照課程標準的精神,更新觀念,突破傳統語文教育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閱讀實踐的局面,大膽拓寬語文教育的渠道,從形式到內容進行全面地革新,精心設計豐富多彩、別開生面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一、課前預習———輕吟語文實踐的前奏
預習是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的前奏。葉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尤其是小學生,更應該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利于為后繼學習打好基礎,為學生的發展打好根基。如:提前預習的習慣。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必然會有一些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而幫助這些學生迅速趕上去的最佳途徑就是預習。
預習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朗讀課文、社會實踐、調查訪問、查找資料等。在預習中,引導學生多動手、多動腦,為其提供更多的直接接觸語文材料的機會,有利于提高其語文實踐能力。比如:教學《桂林山水》的時候,我會要求學生去查閱有關桂林山水的資料,欣賞相關的風景圖片,讓學生在課前就了解有關的知識,這樣學生在課上就更容易理解文中的語言了。我校在2012學年申報了“先學后教,多學少教”的研究課題,許多教師對“先學”進行了大膽地嘗試,除了更新課堂教學的理念外,在設計預習作業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以前,布置預習作業總是粗糙的,就是一句話:今晚請同學們預習第X課。對于這樣的作業,學生猶如無頭蒼蠅,不知如何進行預習,所以草草了事,沒有效果。自從參與了課題研究,我們再次咀嚼了新課標提出的“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的深刻內涵,根據不同的課文設計了不同的預習卡,指導學生有目的地預習。如:教學《山中訪友》之前,我設計了這樣的“預學單”———自學思考。
(一)三讀課文
1.一讀:出聲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暢。特別注意文中的多音字的讀音,如:樹冠、扎進泥土、血液、旋轉、唱和等。
2.二讀:默讀課文,與作者和文章進行對話,并聯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書理解新詞,如“德高望重、歲月悠悠、津津樂道”等,并批注在詞語旁。把新詞認真、規范地抄寫一遍,并在課文中畫出自己喜歡的詞句。
3.三讀:批注和質疑,說說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在文中畫出來;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請把相關語句標注出來。
(二)我的發現
讀了課文,我發現作者用詞很準確,我要積累下來。
( )的山泉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男高音
( )的懸崖 ( )的身軀
這樣的預習作業,學生不再徘徊于“無米之炊”的困惑中了,他們通過讀書、寫字、概括、質疑等活動,不僅嘗到了參與和成功的喜悅,而且鍛煉了自己的語文實踐能力。當然,預習的方式不一而足,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創新。
二、課堂教學———唱響語文實踐的旋律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句話準確界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明確告訴我們:學習語文教學的重點在于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因此,課堂就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主陣地,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保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強化語言文字運用,把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引導學生抓住相關詞句進行聽、說、讀、寫、思。
我在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第三自然段時,有段話把德國街頭的花寫得太美了,讓人陶醉其中。這樣的文字怎能草草走過呢?于是,我對教學目標有了定位,把教學的重點之一放在“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這兩個詞的品讀上。首先,我把句子展示出來,動情地范讀,并讓學生體會這句話美在哪里,找出關鍵詞;然后想象這兩個詞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同桌交流后寫下來;再次,播放“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美麗畫面,并提問這樣的畫面還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作者為什么就用這兩個詞呢?最后,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引讀,同學們讀得繪聲繪色,仿佛置身于德國花團錦簇的街道中。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不僅帶領學生關注課文“寫什么”,還學習作者“怎樣寫”,將“感悟內容”與“學習語言、揣摩寫法”有機結合,扎扎實實地落實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2011版新課標》在關于閱讀教學的具體建議中還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1)通過課件演示葉子和葫蘆的關系,解決了小朋友理解為什么之前長得那么可愛的小葫蘆會落掉的難點。(2)在學生理解原因后,訓練他們用關聯詞“因為……所以……”說話。(3)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究:那個人那么喜歡葫蘆,現在看到葫蘆落了,心情會怎樣?然后進行想象說話的練習:看到葫蘆一個個都落了,那個人的反應是怎樣的。(4)師生共同梳理出種葫蘆的人錯在什么地方,然后安排小練筆:第二年種葫蘆的人會怎么做呢?
課件出示小故事讓學生填空。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理解,讀懂了種葫蘆人的心情,明白了說話要注意人的心情,朗讀時也要讀出這種心情。特別是對第二年種葫蘆的人會怎樣做的想象,學生興致勃勃,展開豐富的想象,說得有條有理,興致盎然。
由此,我深切地感到,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引領和點撥,不斷地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在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習得語言的規律,培養良好的語感。
三、課后拓展———回響語文實踐的余音
課堂固然是語文實踐的主陣地,但不能一下課就放任自流,我們要讓語文實踐這支“紅杏”無限地延伸到課外廣闊的空間。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生活和現代教育技術,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樹立大語文的理念,讓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一)開展拓展性閱讀
《新課標》強調:“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钡拇_是這樣,讀書猶如蜜蜂采蜜,只有博覽群書,才能豐富文化底蘊,提高閱讀能力。我一貫以來都十分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通過多種激勵手段讓更多的學生愛上閱讀。本學期,我為了更有針對性地拓展教材的人文性特點,設計了一份“拓展閱讀單”,在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后,根據課文內容,再打印一篇與之相聯的文章,如:教學完《少年閏土》,我就印發《故鄉》中寫中年閏土的片段供學生閱讀;教學完《詹天佑》,我就印發《詹天佑在美國》一文進行拓展,并設計五個左右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學生興趣很濃厚,既豐富了教材內容,又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擴大了實踐的空間,效果很好。
(二)布置實踐性的作業
語文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具有開放性,是多種多樣的。作為教師要盡可能多的給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性的作業,這樣可以開拓他們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廣闊天地,培養語文實踐能力。如:教學完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珍惜資源,保護環境”后,我讓學生自己設計環保標語,并制作一個精美的圖畫,貼在需要提醒人們做好的地方,并讓學生在生活中收集人們在環境保護方面做得不好的地方,以小組為單位,寫建議書。教完“有趣的漢字”這個綜合性學習,就讓學生找商店或廣告語中的錯別字。這些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又增強了他們在與自然、社會和他人互動中的應對能力。
(三)整合學科資源
《2011版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如:教學“走進魯迅”地組課文時,由于那個時代離學生太遠了,他們對魯迅先生的愛國心并不能理解得那么透徹,教師就必須帶領學生走進當時的那段歷史,充分地與歷史有機整合起來,學生對人物的高大形象就“摸得著”了。再如:在學習古詩時,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自己配上曲譜,動情地唱出來。
總之,小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做一位有心的教師。一切課程資源、一切活動形式都能為我們所用,將學校、家庭、社會的語文教育形成一個整體,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自然、社會的廣闊天地里,引導學生不斷獲得學習語文的樂趣,不斷享受學習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