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是和智育、德育、美育等一起,構成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素質教育的理念告訴我們,我們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智力水平,還要關注他們的情感體驗、情緒變化、學習態度和生活信念。 幫助學生培養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正確的“三觀”, 用情感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品質。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需要教師在提高自身修養的基礎上,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有感情朗讀等方式對學生加強情感教育,培養小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愛和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為了更好地進行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教師可以把以下三方面作為努力的方向。
一、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和終身教育,提高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度和學科知識素養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到:“好的教師就像吸鐵石一樣, 他一吸小鐵屑就構成了美麗的圖案。 ”教師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熏陶學生,帶來正能量和積極的影響。
要做好情感教育,首先,教師要提高職業忠誠度和對教育事業的熱愛,發自真心地喜歡自己的職業和學生。 羅曼·羅蘭說過:“要撒播陽光在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 ”教師要以端正的態度和積極的心態為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熏陶,讓他們耳濡目染、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和語文知識的意境美。 其次,就是要加強自身的知識內涵和道德素養建設, 嚴于律己,做出表率,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樹立正面的榜樣。 充分利用身邊的圖書館、資料室、數據庫等資源,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了解語文學科的相關時事動態和命題趨勢, 時常更新課件,保持隨時充電和終身教育的積極心態。 兢兢業業、全情投入到班級建設和知識傳授上來。
二、教師要運用創設教學情境、帶感情朗讀等方式,加強小學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點燃學生的探索激情
(一)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文學氛圍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情境教學,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興趣, 提高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求。 通過分角色朗讀、演講、分組答題和競賽、 舞臺劇等多種形式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營造良好的文學氛圍。 在良性的師生互動中,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觀察和思考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從而更好地讓學生在趣味盎然、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中感受語文知識的意境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和人生閱歷,感受作者的情緒起伏和思維波瀾,加深對文章情感脈絡的把握。
(二 )結合多媒體技術帶感情朗讀課文 ,營造語文的美好意境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口頭講授為主,滿堂灌、 死記硬背成了學生攀登知識高峰的唯一工具,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不僅造成知識理解困難, 還不利于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 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為教師營造良好的文學意境提供了技術支撐。
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在音響、圖片、視頻等營造的全方位環境中, 跟著教師的有感情朗讀,慢慢融入其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起伏和情緒跳動, 就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文章的主旨和內涵。 比如,在朗讀《凡卡》時, 教師盡量使用低沉、 緩慢的語氣進行朗讀。 回憶美好生活時的片段,語調輕快、語速適當加快,充滿幸福感和喜悅,可以把學生的情感帶入其中,激發對小凡卡的同情心。 朗讀《我的戰友邱少云 》時 ,充滿悲壯感 ,讓學生對戰士的忠于祖國、嚴守軍紀的精神充滿敬意。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傳情達意,引領學生揣摩作者的情感。 除了聲音變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表情、動作、音響等營造更立體的文學氛圍,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三、教師要構建更加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把情感教育、人文素養的提升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說:“人人都有感情 , 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是由于情感推動力的薄弱,而要轉弱為強,轉薄而為弱,有待于陶養。 ”可見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教育界泰斗的認可。
小學語文教師也要把情感教育作為智育、美育、德育之外的重要教學目標,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如春風化雨般感染學生的情緒,培養起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向上的學習心態。
小學語文教師要改變過去只看分數的單一評價體系, 而是要綜合學生的課堂和課外表現, 為學生建立綜合的評價標準體系。 比如,學生是否喜歡提問、經常觀察和思考、課上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 對課堂活動的參與程度、課前預習和隨堂練習中的表現、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課外材料的拓展閱讀等等。 只有多維度考查和評價學生, 才能更好地指導以后的教學工作, 也為加強小學生語文課堂中的情感教育提供參考指標。
總而言之, 小學語文是一門兼具情感價值和思想內涵的課程, 這就需要語文教師不僅專業知識過硬,還要用語言、表情、動作、多媒體等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情緒, 使學生全方位地感受文學的藝術美, 從而得到情感的升華和心靈的洗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