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初級階段,其教育重點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由于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教師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未考慮小學生的特點,教學理念和方式過于守舊,忽視了教學中正確學習方法的引導。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小學教育更應注重學生素質培養。其中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與學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以幫助學生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這對小學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教師存在的問題
目前,小學語文教師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就教學理念而言,許多小學語文教師缺乏創新的教學理念,課堂教學模式化和簡單化,未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語文教育缺乏針對性和合理地定位,只是簡單的將課本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種教學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師很少于學生進行有效地互動,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整體效果偏差。就教學方式而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并沒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轉變教學方式,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比如“填鴨式”“滿堂灌”等。
這些教學方式很難考慮學生對知識的介紹度,教師也沒有明確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下新課程改革的推行,也無法真正意義上實現國家的素質教育。
二.新課程對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的新要求
由于我國教育在較長的一段時間以應試教育為主,而隨著我國經濟多元化發展,社會對綜合性素質人才的需求逐漸提高。這就導致應試教育下培養出來人才與社會人才需求出現矛盾。針對這種矛盾,國家就教育實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也對教育事業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小學語文教育同樣如此,新課程下對小學語文教師要求也有所提高。
(一) 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加強課堂互動
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不斷普及的情況下,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不斷擴充,師生間的關系也不再是傳統的傳授與被傳授,更多的是知識的平等對話。
雖然小學階段的學生了解的知識有限,但并不代表其完全的無知,同樣對教師講授的知識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因此,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改變過去過于重視知識單方面的傳授,而是應該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只是作為知識的灌輸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單純地知識講授并不能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小學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那么,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教育,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安排的教學活動中。
(二) 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
小學階段的學生的特點是年齡小,思維方式不成熟。小學語文的教學不能與初中和高中教學方式一樣,教師除了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之外,更應是學生生活上的朋友,即良師益友。那么,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講課的過程中,就不能過于死板和模式化,而應與學生多進行交流與溝通,讓小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其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多安排一些教學互動,比如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小學生自己闡述通過故事所學習到的知識和道理。除了課上的交流,小學語文教師在課下也應多與學生互動,參加學生的活動,比如跳繩,踢足球,各種學生之間游戲等。同時,教師也可以組織一些與語文教學有關的課下活動,比如成語接龍,講述身邊故事,課本情景再現等。通過這些活動,師生之間的交流更為密切,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與教師形成和諧平等的關系,從而使小學生更愿意聽教師教學安排。
三.結束語
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教師最重要的素養要求就是加強學生互動。為此,本文提出了小學生語文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增加與小學生的交流。因為,小學生特殊的年齡特點,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應盡量與學生形成良師益友的關系,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