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是意蘊深厚、多姿多彩的,我們看到的許多優秀的語文課堂呈現的也是“百花齊放、千姿百態”的。到底什么樣的課是一節成功的課,評課者眾說紛蕓。
下面,筆者想結合親身經歷的一節研究課《假如》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深入研究,讓語文教學更具科學性
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即語文教學應符合語文自身的學科規律,同時又符合學生學習語文的認識規律。要上好一節研究課就要抱著研究的角度去備課,要深入鉆研教材,要充分考慮到每個年齡段的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思想認識。接下來,我以《假如》為例來談談我是如何做的。
首先,研究教材自身的學科規律。 《假如》是一首兒童詩,有以下特點:第一,詩歌瑯瑯上口;第二,內容淺顯易懂;第三,情感因素濃郁,能夠打動學生內心。作者大膽采用想象的藝術表現手法,抒發了一個小朋友要用神筆給小樹以陽光雨露,給小鳥以米粒,給不幸的西西一雙好腿的強烈心愿,表現了新一代兒童關愛他人、希望給人快樂的美好心靈和人文情懷??傊?,研究教材要讀懂文章,理解情感要素;通過理解,發揮育人功能。
其次,研究學生學習的認識規律。低年級學生雖然喜歡閱讀,喜歡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但因年齡小,頭腦中已有表象少,不能更好地進行加工創造、再造想象,只能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情感的認識只停留在表層,觸動不了內心情感,并且注意力時間短,不能有效地連續學習40 分鐘。 結合以上特點,我設計了故事引入課文、趣味識字等多種形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了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我采用了以下方式:抓關鍵詞重讀,通過重讀“紅紅的”“快活地”體會被陽光照耀下的小樹的溫暖。聯系生活實際去讀,如在導學第二小節時,讓學生回想自己一個人晚上在家等待媽媽的情景,從而體會文中小鳥的心情,理解“苦苦等待”的含義,觸動了學生內心的情感。表演讀,做“縮著身子”的動作,體會小樹的寒冷。想象讀,想象小樹在寒冷的北風里輕輕嘆息,嘆息什么?配樂讀,在《愛的奉獻》中體會作者的愛心。運用以上策略,幫助學生讀中理解詩句,讀中感悟語言,讀中體會情感,從而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他人發自內心的關愛,引起共鳴,使讀文如同出自內心。綜上所述,備好一節語文課要緊緊圍繞課標對教材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知,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學生,讓語文教學更具科學性。
二、精心設計,讓語文教學更具嚴謹性
一節成功的課教學設計很重要,就像一部好劇要有好的劇本才行。設計中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適中、重難點突出、練習設計緊扣本課教學目標,課的設計成功了,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備課時要考慮設計的創新性,結構的嚴謹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教學重難點的突破,環節的邏輯性,多方面融入到教學設計中,使重點突出,輕松突破難點,學生學起來才會興趣盎然。
接下來還是以《假如》為例來談談我是如何精心設計的。
1.首先,故事講解,情景再現,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入情入境地講述《神筆馬良的故事,再配上動畫,讓學生沉浸在故事情節中,課堂伊始就受到愛的熏陶,同時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走進文本,從而實現與文本的對話。
2.其次,趣味識字,加深文章理解。 此環節的設計注重多媒體的運用。利用課件創設識字情境,課件背景為馬良的圖片,字詞藏在神筆的后面。學生們把自己想象成馬良,施展神筆的魔力,很快讀出神筆后面的字詞。
3.問題導讀,深化文章主旨的認識。 運用一個問題切入:“善良的小作者用馬良的神筆給誰畫了什么?請同學們認真聽電腦老師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 ”學生先在小組內自學,交流收獲與體驗,然后教師導學,通過電腦圖片、音樂以及動情的語言創設情境,把自己想象成小樹,小鳥和西西,指導學生朗讀。
4.環環相扣,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朗讀這首詩,學生可能會產生許多共鳴,也可能會產生許多新的“假如”,還可能產生寫詩的沖動。因此,我們把課的最后一個環節設計為仿寫詩歌,在《愛的奉獻》音樂聲中讓學生受到愛的熏陶。
三、反復磨課,讓語文教學精彩不斷
一位教育家說過,“好課”是從課堂實踐中熔煉出來的,沒有任何捷徑可行,這是教育行為修煉顛撲不破的法則。磨課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研究、實踐的過程,也是一個合作交流、反思創新的過程,更是教師專業素養不斷提升的過程。
第一次試講,發現因教學環節相似,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降低。因此,課的設計改為:第一小節導學,利用電腦圖片和美術作品相結合的形式,溫暖陽光照耀下的小樹和被凍得瑟瑟發抖的小樹比較來讀,讀出感情。第二三小節自學,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去充分琢磨、體會。
第二次的試講發現在指導朗讀上還有所欠缺,學生沒有真正走進人物內心。在其他教師的提議下,我又創新了朗讀方式,加入了教師的范讀。范讀時抓住關鍵詞,夸張著讀,學生一下被教師的朗讀所感染。于是我讓學生同桌互讀,小組賽讀。對于讀的好的孩子讓他們上臺朗讀。學生的小手一雙雙高高舉起。他們那聲情并茂的朗讀深深地打動了自己、同學以及我的心!
第三次試講,我欣然采納了其他教師的建議,上了一節比較成功的課。我讓學生把自己放到課文當中,閉上眼睛去想象,學生體會到了文中人物的心情,自然就把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讀出來了。學生純真、善良的心靈已經達到了和詩人的融合。我順勢利導讓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想畫什么?此時的課堂沸騰了,學生的小手舉得是那么高。想象并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我想正是自己在教學中充分抓住語言材料,讓學生將這些材料通過讀深深地印入孩子們的大腦,自己的想象活動才得以完成。
磨課讓課堂精彩不斷,也讓我嘗到了甜頭。通過這次磨課,我明白了:好課需要多磨,要“以生為本”,課堂再怎樣花哨,再怎樣熱鬧,如果不把課堂變成學堂,如果不能讓學生感興趣、有收獲,能力得以提升,那就不是一節成功的課。
總之,一節成功的語文課是抱著研究的態度精心設計,是通過多次磨課不斷調整,是教師和學生內心的體驗。讓我們每一節語文課變得更科學、更嚴謹、更精彩,課堂效率也會隨之提高,從而大大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