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山區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缺少系統的作文教學方法指導,導致在作文課程中很難開展有效的教學。 作文既是語言文字的積累,更是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因此,提高山區小學學生習作能力將直接關系到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
1山區小學作文教學的尷尬局面
小學作文一般有寫人、寫事、寫物、寫景四類。 從看圖寫話到寫景狀物,抒情議論,對學生的習作要求都在逐年提高。小學中低年級習作要求與課文的學習緊密結合,因此按照寫作目標,往往要求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廣泛搜集材料,如:人物特征、山水景觀、風景名勝、家鄉變化、動畫課件、模擬情境等,在實際觀察中組織語言,進行創作。在山區小學作文教學中,由于客觀環境的局限性,以及特定范圍的交互影響下,學生很難開展有效的觀察,收集資料和思考。學生在遇到命題作文時,只能以自己的知識容量直觀地描寫和刻畫,常常導致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語言組織混亂,語句不通順,作文沒有要領,沒有層次。
另外, 教師很少利用大量時間集中精力對學生習作進行專門指導,自身也缺乏系統的作文教學方法。在習作指導時,往往只能作出臨時的口頭提示。 如:要怎么入手? 抓住哪些特點來寫? 如何突出中心?如何處理文章結構等等。 當然,學生習作就不能達到教師所期望的要求。 在實際教學環節,教師未能與學生一起根據要求對寫作細節進行探究,總結,課文中所學過的詞匯,修辭句式難以呈現在學生的思維中。二年級的看圖寫話,部分教師只是簡單地口述畫面內容,再要求學生自主想象:圖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怎么干? 發生了什么事? 他們是怎么互相幫助的?……顯然,這樣的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重復表達教師的口述內容,很難讓學生自主思考對畫面內容展開描述。 在三四年級的命題作文中,部分教師在遇到習作題目時,同樣也是用少量的時間簡單歸納作文提綱,層次,教師自我的習作心得,這樣的簡單提示只能讓學生知道習作框架而無法構建一篇精致自然的作文。山區小學的客觀環境和特定的社會氛圍, 邊遠山區與中心城鎮間的經濟斷層,文化觀念斷層是學生習作難的外在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山區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并沒有發揮好主導作用。直接口頭描述和簡單勾勒寫作要領,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下,學生容易產生寫作的疲勞感和壓力感,不能從根本上擺脫長期習作形成的思維慣性,難以從多角度,多技巧來分析和思考。
2山區小學作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2.1 在習作中密切聯系所學課文,強調模仿運用
中低年級的習作都有相關的主題,如:寫景作文,記事作文等。 密切聯系所學課文,積累豐富詞匯,從中學習生動的修辭方法,在習作中對詞匯和修辭進行模仿運用,指導學生不斷嘗試,從段落中的特定語句出發,從生疏到逐漸掌握,讓學生自我感知好詞佳句在作文中的美感,通過培養其成就感而激發習作的樂趣。 例:三年級習作《秋游》,一個同學是這樣開頭的:十月的一天,我和幾個小伙伴到山上去郊游,我們早上九點種就起床了。我們吃過早飯后就出發了,我們高高興興地走在路上,一邊走一邊說話。
我們還看到路邊有許多果子,果子非常好吃,走了一個多小時,我們就到了目的地。這個同學能夠結合所學的課文,明白這篇作文的寫作順序以及開頭所要交代的時間,人物,地點。
但文章顯得羅嗦,并缺少對路邊景物的描寫。 結合單元課文,我們發現,這一單元的課文是運用生動的詞匯和優美的修辭方法來展示秋天的美好。在班內可以一起對該作文進行共同修改。如:我們什么時候出發? 路邊有什么景物? 它們像什么? ……經過討論,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對原文作出修改:國慶節長假,我和幾個小伙伴到山上去郊游。清晨,我們順著一條小溪向山上爬去。
小溪的水從高處落下,好似山巖上掛著一串串珍珠。幾片黃葉漂浮在水中,象一只只小船。小溪兩岸是一株株高矮不一、錯落有致的白楊樹,一片片落葉在晨風中偏偏起舞。溪水的盡頭是一塊草地,不止不覺中我們發現到達目的地了。
2.2 指導學生觀察事物,對待定事物進行思考
仔細觀察事物是獲得習作材料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這并非是單一地對事物進行口頭描述,需要在課余或生活中留心觀察,觀察動物的習性,觀察不同季節的氣候,植物生長,觀察人物的外貌,神情舉止,并在觀察中捕捉相關內容,在大腦中進行信息存在和加工。周期性作文教學或活動中, 以獨立或合作的方式讓學生相互交流、 討論、思考,在交流中確定和完善自己的寫作內容。例:四年級作文《勝似親人》中,一位同學寫到:
我們村有個老奶奶,她已經80多歲了,穿著青色的衣服和帽子,她家里只有她一個人,在生活上有許多地方是不方便的,她每天都要做飯,撿柴,非常辛勞。有一個小女孩覺得她很可憐,就經常去幫老人做飯,洗衣物,還給她捶背。
小女孩還要上學,又要幫助老奶奶,她是多么善良呀! ……可以看出這位同學能夠根據畫面內容進行細致地觀察,并聯系生活實際對可能發生的事進行分析。 然而由于觀察積累過少不能對事情進行細致描述,所描寫的事件和人物神態不夠清晰,不知從什么地方來抓住要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再在黑板上共同修改:我的鄰居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奶奶,她的雙頰已布滿了深深的皺紋。
它時常穿臆見青色長褂,頭上盤一條灰色的頭巾。老人一個人在家中,身體還算硬朗,但畢竟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很多事情做起來都很吃力。每到周末,姐姐總要到老奶奶家看看---有沒有柴火了,有沒有白菜了,有沒有生火了,有沒有要洗滌的衣物……
2.3 練習不同句式修辭,從語感上升華作文境界
在山區作文教學中,教師應特別重視學生習作的點評,并遴選出較好的文章進行輔導和修改,并時常與全班學生共評。 在此過程中不斷使學生取長補短, 并感受語巧妙組織構思語言所形成的獨特魅力,不斷激發學生的競爭欲望和創新欲望。例如,五年級一同學的習作《責根草甸》,全班師生共同對原文進行修飾:它似乎沒有香山的秀美神采,沒有泰山的雄渾富貴,沒有桂林的熱鬧非凡,也缺少雪山的氣勢磅礴。
它躲在一個偏遠的角落,它默默地保持著低調的自我---寧靜,淡泊。大多游人到了鳴音攬雪亭就嘎然止步,輒歸城市。只有少許探險者繼續徒步北上,雖只享受片刻的責根草甸的愜意陽光,帶走的卻是幾多繾綣,幾多留戀……看,那一串串花兒爬上了樹梢,攀上了巖石,游過了溪水,飛過了山澗!
放眼遠望,便是叢林后一座座被雪浸得發白的懸崖,高高的崖頂時常鉆入縹緲的云霧中。不被人注意的角落往往藏著最美麗的風景,最悠遠的地方往往蘊涵著最別致的韻味!別了,責根草甸---但愿我們還能不期而會!
3結語
總之,在山區小學的作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長期與學生共同參與習作環節,指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做到在課堂教學中知識積累和反思運用的全面結合。 山區小學有它自身的客觀環境的局限,教師只有通過與學生共同持久地觀察,討論,想象,運用,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習作思維能力和培養語言運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