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 》 指出 :“情緒情感是能否滿足個體需要的一種體驗, 當客觀事物或外部情境符合主體需要時, 就能引起積極的、肯定的情緒情感。 ”為了更好地實現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情感培養的目標, 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 選擇小學語文課本中語言優美、思想情感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 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需要, 使其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在理解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引發學生情感產生共鳴, 從而使語文學習因學生積極情感的參與而變得生動有趣。
一、在語言情境中激起情感波瀾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具有感染性, 在一定條件下, 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響,從而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 ”
語言情境憑借語言表達的形象性能使聽者的腦中呈現出一幅畫面, 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語義代碼。 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深入挖掘教材情感因素的基礎上,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用豐富的情感、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肢體動作, 去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激起他們情感的浪花,從而引導學生依托情感體驗,正確感悟文本。 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時,我在導入新課的教學環節, 創設了如下的教學情景:“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 為了打敗窮兇極惡的日本帝國主義,無數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
在狼牙山戰場上, 五位英雄用生命演奏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戰歌。 ”當學生讀到五壯士英勇跳崖的那一段課文時, 我又這樣引導:“跳下萬丈懸崖的五壯士以他們的光輝形象,和他們熱愛人民、仇恨敵人的革命精神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 同學們,請你們再讀一讀課文, 再去細細體會五壯士的感人事跡吧! ”在這樣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情境的引導下,學生會帶著感情去朗讀課文,演繹文本。
二、在音樂情境中激發情感共鳴
音樂借助其音調、 旋律的藝術感染力,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想象力,啟迪其思維力,并能凈化、升華學生的情感,使之產生共鳴。 因此,在音樂與語文課堂之間架設一座橋梁,激起學生情感共鳴,巧妙利用音樂可以化解語文教學的難點。 如教學《我家住在大海邊》一課時,在揭示課題的教學環節,我用教學課件把《我家住在大海邊》這首歌播放給學生欣賞,并引導說:“同學們 ,這首關于大海的歌讓大家向往大海吧,那好,現在老師就帶你們去大海那里玩一玩吧。 ”通過這樣的引導,巧妙創設了一個富有情趣的課堂氛圍, 激起了學生對大海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激情。 在引導學生理解 “大海嘩嘩地歌唱” 這個擬人句時,我又通過課件出示如下情景:波濤洶涌的大海,不斷地拍打著海灘,發出一陣陣優美動聽的“嘩嘩”的響聲。 學生通過視覺與聽覺,在課件所展示的情境中受到感染,輕而易舉地理解了“大海嘩嘩地歌唱”這個句子。 接著我運用多種朗讀方式來進行強化,讓學生閉上眼睛聽配音朗讀, 讓學生在具體的意境中,受到大海美景的熏陶。
三、在畫面情境中引發豐富想象
畫面可以把課文中所描寫的景色、場面等等具體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使他們獲得生動的形象感知, 進而體驗蘊涵于文本中的情感。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各種插圖呈現的畫面內容豐富多彩, 如美麗的日月星辰,壯麗無比的山川河流,富有特色的各種建筑等等。 這魅力無窮的大自然、歷史悠久的文化藝術、 想象力豐富的童話世界和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 讓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 因此,教師要針對教材特點,用畫面里鮮明的色彩、多樣的線條,以及生動的藝術形象,去激發學生的感知力,去叩擊學生情感世界的大門,去打開學生的心扉。
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我根據課文教學特點,引導學生利用“志愿軍戰士同朝鮮人民話別”的課文插圖,以畫面展示、配樂朗讀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語言渲染、音樂烘托來展現課文內容, 從而引導學生穿越時空, 把他們帶入到 1958 年那激動人心的時刻。 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的重點段落時, 我通過播放電影———《狼牙山五壯士》,讓學生目睹五壯士英勇跳崖的悲壯場面, 以激動人心的情境畫面來引導學生的想象, 促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五壯士豐富的內心世界。
四、在實物情境中喚起美的體驗
實物情境是通過展示具體事物、 模型、標本以及實驗、參觀等活動,引導學生在實際感受中認識世界,激發情感的條件。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力求做到在整個童年時期內, 使周圍世界和大自然始終都以鮮明的形象、圖畫、概念和印象來給學生的思想意識提供養料……”在語文教學課堂中,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事物, 這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 例如,引導學生體會如下句子:“啊,一只扇貝的殼,像一把打開的扇子,真漂亮啊! ”“瞧,一只小巧的花螺殼,像一個雕著花紋的小花瓶,真可愛啊! ”“看,一只細長的螺螄殼,像一只張著嘴的小喇叭,真有趣啊!”等等。然后,我呈現出這幾種形式各異的貝殼, 并讓學生在課文中用橫線畫出與之相關的句子。 這樣學生在 “文本形象———實物形象———文本體驗” 中走了一個來回, 使知識變得具體可感,學生興致勃勃地參與到了學習之中。
五、在表演情境中展現內心世界
余文森教授指出:“表演是高層次的形象性展現, 因為它不僅是教學內容的外觀形象,而且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小學生不僅具有潛在的表演天賦, 而且還有著愛表演的個性特征。 表演能有效地調動并發揮小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宣泄其積極而真摯的情感,促其敞開自己的心扉,把自己最為真切的話語傾吐出來。 例如,在進行一次有關寫人的作文指導課之前, 我先引導學生扮演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角色,如“老師 ”“媽媽 ”“清潔工 ”“交通警察 ”…… 讓學生充分體驗這些角色的苦與樂。 于是,學生興趣盎然,參與到各種角色的表演之中。
課上,學生激情四射地參與表演,表達了心中最想說的話語, 整節課被濃濃的真情包圍著……隨后,學生提起筆,把自己心中的人物一氣呵成地寫了下來。 作文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