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師很困惑:“這個知識點我明明強調了很多遍,學生怎么還是錯??? ”“為什么學生記得特別牢靠的,總是錯誤的知識?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學生大腦中的“前概念”及由此產生的“相異構想”的干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教育理論上把學生由感性認識得出的偏離科學現象本質和科學概念的理解與想法稱為“相異構想”。 有研究表明: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學生頭腦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相異構想,也就是說,他們已經具備一種原始的認知結構, 他們是以這種原始的認知結構來構建對新知識的理解的。 由此可知,相異構想是一種客觀存在,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潛意識, 它錯誤地阻礙了正確知識的接受,也錯誤地“同化”著一些新知識和新材料,其消極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相異構想”膚淺、隱蔽,但又相當頑固,這也就可以解釋教師的那些困惑了。 由于沒有徹底解決學生的“相異構想”,正確的知識,學生強記了一小段,“相異構想” 被壓下來了, 不久正確的知識又忘了,冒出頭來的還是潛意識中的“相異構想”。
因此,關注學生“相異構想”的呈現與解決,是語文教師要直面的問題。
一、掌握學情,了解學生的“相異構想”
學生有形形色色的“相異構想”,有的甚至是讓我們成人感覺匪夷所思的。 在備課中,教師要結合過往的教學經驗, 更多地思考學生可能出現的“相異構想”,摸清正確知識形成和接受的可能障礙, 從而為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效引導學生呈現并有的放矢地解決 “相異構想”打下基礎。
二、創造機會,鼓勵學生充分暴露“相異構想”
很多課堂,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嚴格地控制著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和學生思維的每一個進程,學生都是按照教師的“預設”徑直地獲得了正確的答案, 沒有給學生充分暴露“相異構想”的機會。 有的課堂教學有“暴露”,教師津津樂道的也是“閃光點”,而不是關注班中還有哪些“相異構想”,這些“相異構想”
有沒有得到充分的解決。 這樣的課堂,即算是上得花團錦簇, 其課堂學習效率也是打了折扣的。 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創造機會,讓學生的“相異構想”得到最充分的暴露,從而得到有效的解決。
(一 )精心設置問題情境 , 激發學生暴露“相異構想”的欲望
關注同題常態課,我們會發現,相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在不同的執教者手上,效果截然不同。 有些班級課堂氛圍輕松活潑,“相異構想 ”得到較好地呈現與解決 ;有些班級氛圍沉悶,學生的潛意識基本上沒有暴露。
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在于教師沒能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觸動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暴露“相異構想”的欲望。 學生沒有興趣參與課堂活動,教師變為“一言談”,課堂沉悶,效率很低。
以《生物入侵者》為例,同樣是“概念解釋”,甲教師要求:“請解釋‘生物入侵者’的定義。 ”學生也快速地找到課文相應的句子進行解答,但在延伸部分,教師讓學生列舉自己所知道的“生物入侵者”,仍有學生列舉“西紅柿”之類的生物,其他學生也不覺得不妥;乙老師直接導入,說:“同學們,老師今天入侵八年 X 班,給大家上課?!睂W生七嘴八舌,馬上指出老師說法不對的地方了,討論得可熱烈了,很快就掌握了生物入侵者的兩個特征: 外來的、有破壞性的;同樣是“把握說明方法”“品味說明語言”的教學內容,甲師問:“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教師找到幾個典型性的語言,問:“加點字能否刪掉?
問什么? ”課堂流于學生機械性的問答;乙老師改寫了原文(去掉每段的枝葉,留下各段中心句, 個別中心句或改換一個關鍵詞或刪去一個關鍵詞),讓學生與原文比較,討論能否取代原文?并探究原因。學生的興奮點一下子就被點燃了,各種“相異思維”也出來了。 在學生比較、討論、暢所欲言的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歸結本課的知識要點: ①說明方法的運用及作用; ②說明語言的準確性與科學性,“相異思維”得到有效的呈現和解決。除了精心設置問題情境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小組交流討論、辯論等方式,盡可能創造機會,激勵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潛意識。
(二)小組合作,有效解決“相異構想”
《語文課程標準 》倡導 “合作 、 探究 ” 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這一學習形式盛行。 小組合作學習的價值, 很大一方面就在于解決學生“相異構想”問題。 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要讓每一位學生的“相異構想”都得到呈現,讓一個教師來面對、解決所有學生的“相異構想”,這是不現實的,只有借助小組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學生資源,幫助學生糾正“相異構想”。
學習共同體產生的學習效能是巨大的, 就如2012 年 4 月,著名物理學家、首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做客中國農大 “名家論壇”,與師生分享他的學習與研究經歷時所說的“多年經驗告訴我 :和同學討論是極好的真正學習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到處走走轉轉,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身臨其境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或處理各種偶發情況,“學生力所能及的, 教師避之,學生力所難及的,教師助之”,適時就學生典型的“相異構想”,由會的學生糾正,大家都不會的再由教師解決,引導學生展開對話,讓“相異構想”得到有效的呈現與解決。
(三 )作業檢測 ,跟蹤學生 “ 相異構想 ” 的解決情況
作業設計批閱、課堂檢測,是語文教學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 很多語文教師只注重對作文的批閱, 其他的筆頭作業往往被忽略了,導致學生的“相異構想”被隱藏起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大多時候只是處于 “順其自然” 地發展的層面, 沒有得到很好的實踐機會。 教師要精心設計題目,及時批閱,對學生的“相異構想”進行整理、歸類、分析,并在下一節課上進行有的放矢地點評, 在此基礎上補缺補漏,鞏固提升,不斷糾正學生的“相異構想”。語文教學的低效性歷來為人所詬病,在教學實踐中, 我們要用心地掌握、 耐心地面對、潛心地解決學生的“相異構想”,為語文教學之舟的順利航行掃清障礙, 實現減負提效的語文教學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