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是中年級最后一個學期,同時也是由中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一個學期.通過學習,要能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中年段的教學目標,為高年級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個基礎除了扎實的語言文字的基礎外,還包括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特別是學生在低年級、中年級養成的學習習慣,不管好與壞,到了高年級是不大容易改變的.可以說,四下級下學期是很關鍵的一個學期.
一、教材的基本結構
基本結構與四年級上冊教材一致:以的專題形式組織教材內容,導語、課例\\(精讀課文、略讀課文、思考練習、閱讀鏈接、資料袋\\)、詞語盤點、語文園地\\(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展示臺或成語故事等\\).從五年級上冊開始,口語交際、習作不安排在語文園地中,單獨作為一個體系;我的發現改為 交流平臺;課后思考練習題的敘述語氣也有所變化,主要從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來考慮的.
二、加強目標意識,明確四年級下冊教材的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只規定了中年段的教學目標,編寫教材依據的是課程標準,要考慮怎樣實現課程標準中的教學目標,還要考慮將中年段的教學目標分解到中年段四冊教材中,通過課文、課文后面的思考練習題、語文園地中的口語交際、習作以及其他的一些內容來體現、落實這些目標. 學生語文的能力發展與其他能力發展不同,它不是直線式的發展,是環環相扣、螺旋上升發展的.這就需要教材編寫遵循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編排原則.
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教學目標,有的不是一學期或一學年所能達到的,既可能是階段性的目標,又可能是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的目標,如中年段的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低年級是"學習"、高年級是"能"\\);又如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是小學階段一以貫之的目標.
我們在編寫四年級下冊教材時,既注意了落實必須一以貫之的目標,又注意了落實階段性比較明顯的目標,并且注意階段性目標之間的聯系與銜接,力求準確體現語文教學目標的整體性、階段性和連續性.
1、認字200個,會寫200;累積認字2600個,會寫2000個左右.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不認識的字要想辦法認識,如查字典\\).提高漢字書寫的速度.\\(修訂的課程標準,要求中年級累計認識2500個左右的漢字,會寫1800個左右的漢字,減少了200個\\)中年段的識字、寫字教學,往往被忽視或重視不夠,識字、寫字教學應該作為小學語文的常規教學,但是,低、中、高不同的年段,處理識字、寫字的方法要有所不同.
2、會使用字典、詞典.能用鋼筆熟練書寫正楷字,用毛筆臨摹字帖.\\(修訂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查字典、詞典的方法: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
3、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學會默讀.\\(修訂的課程標準把原來在低年級的默讀要求提到了中年級,即"做到不出聲,不指讀"\\)養成好的默讀習慣應該從低年級開始,學習默讀時培養,到了四年級,應該訓練學生默讀要有一定的速度.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和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
6、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感受作品中生動的人物形象和語言.\\(語文園地中"我的發現"給予方法的提示,如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與復述課文是互相聯系的,在第八組的"我的發現"中給予一些方法的提示\\)
7、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誦讀優秀詩文.\\(這是一項經常性的要求,在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的情況下,可以多積累一些精彩的句段\\)
8、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外閱讀要有一定的量的要求\\(課程標準對中年級的閱讀總量是不少于40萬字,教科書在第八組推薦了學生課外閱讀《伊索寓言》《西游記》和寓言故事、民間故事\\).
9、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并能簡要轉述.\\(這是與閱讀教學的訓練目標相一致的,由讀到說\\)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語文園地五、六中口語交際和習作,將說、寫感受和體會作為一項內容;語文園地八中的口語交際:推薦一本書,其中一個要求就是談感想;評價的標準為"說得清楚 、明白",語文園地四也將表達得"最清楚、最明白"作為評價標準\\)
10、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能把內容寫清楚、寫具體.能修改習作中有錯誤的句段\\(整篇習作的修改,安排在高年級進行訓練,三年級開始習作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句子的修改\\).嘗試寫讀后感、讀書筆記\\(一些課文后安排了小練筆,要求學生寫感受、寫體會 \\).教材在編排上,一方面考慮說寫結合,說感受、想法和體會,再下來;另一方面,教材在五年級上冊,提出了寫讀后感的要求.這是為高年級寫讀感做一些鋪墊.
11、能在綜合活動中,提出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討論;初步學會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與運用.\\(高年級教材中每冊安排的一個大的綜合性學習單元,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搜集資料與運用資料的能力\\)
以上從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等方面,提出了四年級下學期的教學目標,這些目標不可能在每一組、每一課的教學中都能體現、落實.在教學中,每一組、每一課都應該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側重點,訓練的目標應該更明確,更到位.下面就每組教材的編排和教學中注意的問題\\(每組教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不展開來說,教參中有說明;下面側重介紹語言文字訓練的目標\\)
三、每組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組
本組課文以"走遍千山萬水"為主題,雖然是選取有關山水景物的文章來組織單元,但實際上暗含著圍繞學習描寫景物的方法來編排.如按照一定的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除此以外,還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學習運用,體會用優美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這一組課文語言優美,易于朗讀背誦,教學中要重視語言的積累,在誦讀中體會山水景物的美好.
《古詩詞三首》,可背誦、默寫,了解詩詞句的意思并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詞這種形式,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可以講講詞與古詩的不同.《憶江南》這首詞共有三節,后兩節可以讓學生搜集,也可有老師告訴學生,但不作為學習要求.選做題可在第一課時進行布置,第二課時課文上完后進行交流.
《桂林山水》,作者采用一步一景、再把所看到的景融為一體的方法來描寫桂林山水的,對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理解,要結合第二、三自然段的內容和課文 中的插圖,引導學生體會,想象畫面;還要學習把"……比作……"的形象的描寫方法,發現排比句式的主要特點.這是本組課文的一個訓練點,在語文園地"我的發現"中明確提了出來.這里不要教給學生語法術語,只要求讓學生了解和體會這些用法,比如,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桂林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在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自己對身邊一二處景物的描述中.閱讀鏈接中的短文是節選,可以讓學生找一找全文讀讀,不作為統一要求.
《記金華的雙龍洞》,重點讓學生了解作者游覽過程中的所見、所感.學習按游覽的先后順序記敘的方法,以及初步了解有詳有略的敘述方法.在閱讀中還要體會遣詞用句的妙處和表情達意的作用,課后思考練習第3題設計目的就是引導學生體會遣詞用句的妙處和表情達意的作用.
《七月的天山》,在寫法上既按照瀏覽的先后順序,又體現了一步一景的描寫方法,作者抓住七月的天山雪峰、飛濺的雪水、原始森林和天山深處的野花來展現天山的美.這些特點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課文中許多優美的比喻句子,可以讓學生抄下來.\\(雖然強調略文課文粗知大意,在詞句訓練方面一般不作過高要求,但有的略讀課文,可以有摘抄、仿寫或拓展的練習,如三上的略讀課文《聽聽,秋的聲音》.\\)
口語交際:"走,我們去春游".不是強調春游過程,而是側重春游活動的策劃,在策劃中進行語言的交流.教學中可以擴大春游活動的范圍,可以是能夠實行的計劃;也可以是以后才能實行的計劃,目的是打開思路,讓學生有的想,有的說.
習作:寫校園景物,著重引導學生把在課文中學到的描寫景物的各種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來.由讀到寫比較容易做到的是《記金華的雙龍洞》描寫景物的方法,即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先回顧一下課文的記敘方法.同時強調要抓住校園中一兩處重點景物來寫.寬帶網:是本組走進千山萬水的拓展內容,可以讓學生通過畫面,了解五岳,有條件的還可以再擴展,搜集資料,注意如何引導學生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
第二組
本組專題是"以誠待人".四篇都是寫人記事的課文,二篇精讀和二篇略讀.訓練的重點是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討論解決;初步了解描寫人物外貌、動作和語言的方法.本組課文是通過具體事例來講誠信故事的,語文園地中的口語交際,要求運用一些真實的事例來交流怎樣真誠地對待每一個、每一件事,這樣安排的目的是強調學習的遷移,讀與說的結合.另外,課文中的故事內容有一定的時代感,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認識,受到真誠待人、重諾守信、寬容理解良好品質的教育.
《中彩那天》,在學習中可以引導學生找出母親講的話和描寫父親的神態、動作語句,認真讀讀,體會父親矛盾的心態,懂得父親是在生活艱難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從而體會其內心情感的高尚.課后"小練筆"是想象情景的練習,既能豐富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可以訓練想象能力.
《萬年牢》,可以通過課文泡泡中"課文中三處提到了'萬年牢',這中間人什么聯系呢?"的問題,先引導學生找出課文相關內容認真讀讀,再體會做糖葫蘆與做人之間的關系,前兩處"萬年牢"是講做糖葫蘆這件事,后一處"萬年牢"是講怎么做人.對怎么做人,可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還要學習課文中通過一些具體事例來表現一個人好品質的寫作方法.
《尊嚴》,重點學習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和語言,來體會人物的內心感受,感受人物的良好品質.在了解事情的經過,弄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描寫年輕人外貌、動作和語言的句子,體會人物的內心變化.《將心比心》,是講人和人之間的寬容和理解,課文簡短易懂.可以抓住課文最后一段,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口語交際:與本組專題內容緊密結合,由課文內容延伸到生活有沒有以誠待人的事例,來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教學中可以不受圖和文中的事例的局限,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尋找以誠待人的事例,來交流討論.討論是提高認識的過程,對一些不正確的想法、認識,老師要加以引導;講的事例力求做具體、生動,讓人受到感染,得到啟發.
習作:把自己想說的心理話寫下來.這次作文比較好寫.習作指導的重點放在怎樣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把他們的情感激發出來.想好傾訴的對象,即想對誰說,注意運用具體的事例,防止學生說大話、說空話、說假話.
我的發現:是三年級、四年級上學期學習要求的延續,目的是引導學生養成留心周圍的事物、勤觀察和勤動筆的習慣,同時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這也是一個有關寫的訓練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