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是根據有關創造性發展的原理,運用科學。藝術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造就創造型人才的一種新型方法。以下是筆者多年的創新教學總結。
一、以人為本,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ue80b\ue80b要實施創新教育,首先必須打破過去那種被動教學方式,要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來源于教師的創新意識。教學手段有獨創性、新穎性,自然而然地會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執教 《五人墓碑記》 起始課時,拿了一架托盤天平走進教室,學生大惑不解,語文老師又要搞什么新花樣?上課一開始,教師在天平兩端各放上一張白紙,天平保持平衡。接著,教師問學生,如果在左邊紙條上寫周順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邊紙條上寫眾多凡夫俗子或高爵顯位卻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嗎?學生各抒己見。這樣,就有效地啟發學生研究課文,學生不僅很快掌握了教學內容,而且從教師這一富有創新意識的教法中領悟到許多有益的成分,萌發了創新的欲望。
\ue80b\ue80b二、張揚個性,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ue80b\ue80b創新精神包括過于否定、大膽懷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險精神??梢?,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應該尊重學生個性,張揚學生人格力量。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在問題情境中對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們之間的聯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級反映過程,是一種有創見性的思維活動。它可分為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性思維等形式,當然也包括幻想。如講到 《祝?!?中祥林嫂死因時,許多學生提出了種種看法,有的認為是環境迫害而死,有的認為是流言淹沒而死,有的認為是個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學生提出的這些說法,教師都應鼓勵,應該肯定學生對問題的創見性。
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全神貫注中愉悅身心,激發靈感,求得最佳創新狀態,淋漓盡致地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如在教學 《為了忘卻的記念》 一文時,為了使學生準確把握魯迅在聽到“左聯”五烈士被槍殺的消息時的情想,我采用了層層鋪墊的方法,靈活運用多種媒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粗环嬅?,伴著雄渾的旋律,再加上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誦與講解,營造了一個悲壯的氣氛,學生完全沉浸在無比悲憤的情境之中。接著,我讓學生進一步展開想象,魯迅寫完文章后干了什么事?學生一個個發言,眾說紛法,如魯迅背著手在房間里踱著;魯迅點燃一支煙,手抓著短短的頭發,痛不欲生;魯迅一直坐在書桌前,久久凝望著漆黑的夜空,一言不發……學生這些富有創見性的見解,無疑是得益于教師營造的良好教學氛圍。
三、注重實踐,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ue80b 沖破寫作藩籬,讓學生放膽作文。我們在作文創新教學中,首先在內容上大膽突破,提倡“揚個性、抒心靈”.中學生處于思想是活躍時期,情感豐富,心中充滿著對未來的美好向往。我們要求學生“我手寫我心”,怎樣想就怎樣寫,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即使寫出偏激的思想,也應鼓勵他們能說真話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沒有思想。如一些學生大膽評說中國足球,寫出了思想犀利的評論文章:
《霍頓,何罪之有?》 《中國足球不能拒絕雅凱》 《長傳沖吊,是利劍還是鈍器》,一些學生尖銳評說學校教育: 《語文課,讓我歡喜讓我憂》《標準化試題,下崗吧) 《學習,什么時候輕松起來?》 等等。廣泛開展語文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學生語文創新能力。一是確定主題,開展讀書活動,如以“怎樣培養青少年的成人意識”為主題,向學生公布基本書目,以班級、小組為單位進行閱讀評比。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進一步了解社會、了解自己,從而提高認識、評判能力。
二是開設選修課,要求學生每周至少參加一門選修課,這給開展語文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三是舉行辯論大賽,讓學生思想的火花在撞擊中迸射,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在爭辯中鍛煉。四是創辦學生文學社。學生自己結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組,你組稿、我排版,鬧得不亦樂乎。這種自由的形式正為發揮學生創新能力提供了繽紛的舞臺。
投身社會實踐,讓學生充分展示語文創新才能。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充實了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了社會,提高了對事物的判斷力和語文實際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它有創新意識的語文實踐活動也使學生學到了書本上所缺乏而學生真正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語文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