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改的深入,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行為已發生了根本性變革,教學中不再單純以教師為中心,不再是以教師傳統的分析講解為主導。新課改背景下的閱讀教學則是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整體把握,自主探究,從中體味,獲得感悟,培養鑒賞水平以及審美情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探究性閱讀的基本內涵。
探究性閱讀作為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目前成為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所謂探究性閱讀,是指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學習,主動探究,主動發現,從閱讀材料中篩選信息,處理信息,獨立思考,推論驗證,形成閱讀方式。
從發展的角度看,探究性閱讀不主張消極地接受,而是強調自主地參與,探究閱讀材料的內涵,從中尋找出規律性東西?,F代教育認為,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密切地關注人生,關注社會,關注自然。探究性閱讀就在于引導學生把閱讀與人生,閱讀與社會,閱讀與自然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并加以整合。具體說來,探究性閱讀就是引導學生聯系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內部語境與外部語境,對閱讀材料進行思考與賞析,加深理解為體驗,從中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思想啟迪。
從課改實踐來看,語文閱讀能力,必須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主動探究來建構。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講授、分析來促進學生對原材料的認識與理解。應該說,這種接受似的閱讀教學對學生獲取一些必要的語文知識是有一定益處,但是由于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自主閱讀與主動探究,沒有形成學習的內驅力,因而對閱讀材料的整體感,內容的理解,語言的推敲與品位,都是遠遠不夠的。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應建立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基礎上,都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從課堂組織形式看,探究性閱讀主要以學生個體和合作的學習小組的形式實施。探究性閱讀是個體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對閱讀材料進行有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返回到整體的探究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再是一個被動者,而是一個參與者。在學習行為中,學生要主動反思。
在探究閱讀過程中,教師不再是一個管理者,而是一個引導指,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與交流; 教師也不再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組織學生回到閱讀材料進行自主閱讀與探究,在探究閱讀過程中起到引路、牽線作用。
從課后研討與練習看,閱讀教學突出了探究的特點。這些研討與練習應遵從語言學科的規律,又符合語文學科的性質。一般情況下,不搞一個問題一個答案,而是倡導多元化思維,倡導探究性學習,促使學生在探究閱讀中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靈氣,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與創新意識是很有利的。
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的策略。
1. 步步追問法。
在講讀“在山的那邊時”,我們可以要求學生這樣來探究: 請同學們通讀課文,探究作品中的海和山含義是什么? 這個問題可能答不好,或者答不上來,這時教師可以進一步點拔,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看一下作者是怎樣說的? 學生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就很容易找出來。教師可以在起步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談一談什么樣的世界是全新的世界!
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討論探究,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首先,從小的方面說,我們家由棚戶區搬進新的小區,住進新的房子,這對我們家來說就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因為搬進新的小區,住進新的房子給我們一個全新的感覺,感到街道寬敞。其次,從大的方面說,今天我們這個興旺繁榮的社會主義國家,相對于半個世紀以前的革命老前輩來說,就是他們為之奮斗的全新世界。由此推論,我們在經過半個世紀的奮斗,我們國家就將跨入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通過這樣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就會引導學生一步步走近作品,與作者進行信念上的溝通與交流,這樣學生的認知水平魁不斷提升,探究能力也會逐步提高。
2. 結尾質疑法。
探究閱讀《石壕吏》時,教師可通過質疑的形式引導學生閱讀探究,詩人在暮投石壕村時,老翁與老婦均在家中,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談到老翁此時會是怎樣的心情? 學生圍繞這兩個問題,先自主探究,形成問題質疑準備,再進行合作交流與準備,即可得出結論。
學生結合課文經過思考討論交流,既不能探究出“恨的是戰亂帶來的災難,痛的是死去的兒子,憂的是被捉走的老婦,憐的是未成年的孫子?!碧骄看藭r的感想是什么,學生可能說,非常痛恨石壕吏的無情,非常同情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教師可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經過教師的點撥,學生就自然得出,作者還懷有深刻的憂慮國家前途與命運的情感的結論。
簡言之,探究性閱讀是一種全新閱讀方式,是一種促進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優化閱讀過程的先進的閱讀方法,對學生探究能力與創造能力的形成,對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與人文精神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