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網絡閱讀因其豐富、便捷、開放等特點,已成為大眾最喜愛、最常用的閱讀方式之一。通過信息技術與傳統語文閱讀教學的完美融合,豐富和積淀學生的人文素養,共同促進學生的感性、理性和靈性的和諧發展。激勵學生胸懷坦蕩,感性做人;心存原則,理性做事;自在無拘,靈性生活。
一、網絡閱讀與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
(一)什么是網絡閱讀?
網絡閱讀,又叫 “網上閱讀”.即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來獲取包括文本在內的多媒體合成信息和知識,完成意義建構的超文本閱讀行為。
(二)什么是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普遍把閱讀能力的本質概括為感知、理解、欣賞、評價等環節。部分教師長期、機械地講授教材設置的文本,并把自己多年來對文本的所思、所感、所悟一點不漏地 “喂”給學生。通常按照解題、介紹作者、介紹背景、逐段分析等模式由教師一講到底。部分教師為了追求所謂的課堂氣氛活躍,不加區分地提問,低質量地提問,導致閱讀課堂呈現 “滿堂問”或 “滿堂灌”的怪象。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缺乏以人為本的教學思維方式,把學生當成 “知識容器”,忽略了學生對文本的獨特體驗,甚至剝奪了他們與文本的對話,與生活溝通的權利,扼殺了學生的個性,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在文本和教師兩方面的鉗制下無法實現。
(三)網絡語文閱讀教學的內涵是什么?
網絡語文閱讀教學是按照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有計劃地借助現代化手段 (網絡)進行的一種閱讀教學。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網絡語文閱讀教學與網絡閱讀相比,體現了更多的計劃性、目的性和科學性。
文化文學網站、師生博客、語文學科論壇、QQ語文課堂、搜索引擎和語文教學資源庫等,都是在語文教學中切實可用的網絡資源形態,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研究性學習能力和探求信息的素養,以及良好健全人格的養成,都有重要作用,并且是以往任何時代的資源形態所不可比擬的。
二、網絡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內容上呈現信息海量、良莠不齊的現狀
網絡閱讀在呈現它信息豐富、便捷、開放等優勢的同時,也呈現出了信息的良莠不齊、旁雜無序等劣勢。面對海量的、良莠不齊的信息,學生往往會陷入無所適從的茫然狀態。作為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選擇信息、鑒賞信息、應用信息和免疫信息。
(二)方法上呈現盲目、簡單、膚淺閱讀的狀態
網絡閱讀中,大多學生隨興趣而定:盲目、簡單,很少有學生閱讀經典作品,大多數學生喜歡閱讀言情、武俠、虛幻等網絡文學。閱讀過程中大多只關注故事情節,一目十行,走馬觀花,缺乏思考,忽略了閱讀的質量,呈現膚淺閱讀的現象,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不到應有的積淀。
(三)環節上呈現評價體制和標準尚不完善的尷尬
評價是網絡環境下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網絡環境下的閱讀教學,評價體制和標準尚不完善,對定量和定性沒有很好的標準,不能很好地掌控閱讀情況,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
三、信息化教學環境中大學語文網絡閱讀教學實施策略
(一)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
網絡時代信息日新月異,對語文教師的從業素質帶來了嚴峻挑戰。它呼喚著高職語文教師角色更深層次上的重塑與轉換,促使語文教師由教書匠向教育專家轉變,不斷完善人格品質,以富于創新的精神開創師生平等交往、共同 成 長 的 語 文 教 學 新模式。
一是網絡時代要求語文教師要轉換角色。在網絡時代,教師角色應從傳統的具體信息的提供者轉換為信息源 (途徑)的提供者。在信息社會,教師要教給學生能力和方法,最核心的能力便是教會學生正確選擇有效的信息源并判斷信息的可靠性,而不是傳遞具體信息。
二是網絡時代要求語文教師要完善個人能力結構。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需具備的教學實施能力主要包括:信息選擇處理能力、教學研究能力、教學監控能力、教學評價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
三是網絡時代要求語文教師要不斷完善自我人格。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傳達給學生一種觸及心靈的影響,教師應以自身對公義與真理的執著追求,使語文學習中的審美、交往和認知真正地培養人的精神,成為學生生活準則、人生價值的導向。
四是網絡時代要求高職語文教師要能夠 “授人以漁”.教師要想達到 “授之以漁”,使其 “認同其理”,從而 “身正為范”,必須堅持不懈地追求與學習,不斷 完 善 自 身 的 知 識 體 系,成 為 學 生 學 習 的標桿。
五是網絡時代要求高職語文教師創建平等交往的語文教學新模式。在網絡時代,教師不再是權威,應以自己的學識、魅力、能力等去影響學生,與學生在平等、民主、普遍的教學交往中共同成長,并因此而贏得學生的尊敬,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