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彼未逃龑W家朱熹也說過: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教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笨梢?,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學會質疑是創新的開端,學會質疑是啟智的關鍵。所以只有教學生學會質疑,才能激發他們的創造才能,才能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智慧發現和解決問題。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學生尋疑有方。
一、對文章的標題進行質疑
俗話說: “題好文一半,”課題濃縮了整篇課文的精華,是文章的靈魂,可以幫助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出示課題后,可以讓學生說說你有什么疑問? 這樣,為學習課文設置了懸念,又激發了學生探究內容的興趣,拓展了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如,出示《威尼斯的小艇》的課題后,老師問: “有什么問題要問嗎?”有的同學說: “小艇是什么樣子的?”“坐在小艇里舒服嗎?” “小艇有什么作用?”“威尼斯的小艇和我們這里的船有什么區別嗎?”“威尼斯的小艇多嗎?”面對孩子們的質疑,老師抓住契機引導學生仔細讀課文,學生們帶著問題學習,激發了學生主動解疑的積極性,從而深入地理解了課文。
二、對重點詞句進行質疑
讀一篇文章只有抓住重點詞、關鍵句子,一邊讀一邊想,才能讀懂文章。在精讀課文時要求學生對重點詞句進行質疑,尤其是那些與中心緊密相關的詞句。如 《將相和》中,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F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理直氣壯、撞”能體現什么? 《金色的魚鉤》中,“我端起搪瓷碗,覺得這個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邊?!币粋€碗怎么會有千斤重呢? 為什么我覺得這個碗有千斤重? 又如,《橋》中,課文寫到老漢像一座山。為什么把老漢比作成一座山? 比作其他的東西可以嗎? 如果能把這些重點的詞句理解透徹,對文章中心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對文章的矛盾處進行質疑
在課文中常有看似矛盾,而實屬精彩之筆的描寫,在閱讀過程中找出這些矛盾之處并加以質疑,可以幫助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課文。如 《軍神》中,“手術臺上,一向從容鎮定的沃克醫生,這次雙手卻有些顫抖,他額上汗珠滾滾,護士幫他擦了一次又一次?!?/p>
為什么一向從容鎮定的沃克醫生,這次雙手卻有些顫抖,而且他額上汗珠滾滾?!督鹕聂~鉤》中,老班長看著我們吃完,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嘴邊露出了一絲笑意??墒俏业男睦锖孟袢算U塊似的,沉重極了。為什么老班長嘴邊露出了一絲笑意,而我的心情沉重極了? 讓學生們從矛盾之處細細推敲,從矛盾之中感悟,原來這一切其實并不矛盾,而是文章精彩之筆,含義深刻之處。當學生們讀懂了這一個個矛盾之處,文章自然就讀懂了,也學會了質疑的技巧。
四、在文章的空白之處質疑
愛因斯坦說: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币驗橹R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限的,想象力是創造的前提和目標。它是一種酶,能夠活化知識。在教學中可對課文情節進行補描,如 《橋》中,小伙子被洪水吞沒了。老漢似乎要喊什么? 老漢會喊什么呢? 《金錢的魔力》中,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聲輕快的口哨,老板為什么要吹口哨,他邊吹,邊想什么呢? 在這里都可以讓學生結合語境,對情節進行補描。還可對故事結尾進行推理,如 《凡卡》中,學生讀了凡卡寫的信封 “鄉下,爺爺收” “康司坦丁·瑪卡里奇”問: 爺爺能收到信嗎? 會來接他回鄉下嗎? 也可對文章細節進行拓展,如 《威尼斯的小艇》課文第五段列舉了小艇的作用,你還能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搜集的資料,補充小艇在人們的生活中還有什么作用?針對這樣的問題,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了,他們聯系上下文,進行合理的想象,學生自然而然地把書讀 “厚”了。
五、在標點符號處質疑
標點符號各有各的作用。因此,抓標點符號質疑,有利于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在 《草原》一文中, “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 ”為什么在河的后面加了感嘆號? 作者想表達什么呢? 《窮人》中,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會說什么呢? 這是鬧著玩的嗎? 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 ……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 ……他會揍我的! 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此處,作者連續使用省略號,這些省略號起什么作用? 通過細化質疑細節,逐步培養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力,提高閱讀能力。
六、對文章的結構,表達的方式進行質疑
每篇文章的布局,都是作者經過精心謀劃的,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結構、表達方式的質疑,對學生的寫作大有幫助。如 《再見了,親人》中,為什么要列舉大娘、小金花、大嫂三個人來寫,寫一個人行不行? 前三段在寫法上有沒有共同之處? 在 《索溪峪的 “野”》中,從全文上看作者采用了什么樣的結構? 每一段又采用了什么樣的結構? 這樣的質疑,探究,既明確了文章的寫作特點,又很快地梳理出文章的脈絡,讓學生很快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又比如在學習了一組文章后,可以進行文章與文章的橫向比較,學完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 《山中訪友》和 《春雨》后,可以比較兩篇文章在表達方式的共同之處。還可以繼續延伸,進行縱向比較,同樣是寫景的文章,這兩篇文章和以前學過的 《觀潮》、 《桂林山水》有什么不一樣。這樣的質疑、探究,對學生今后的寫作是一個良好的鋪墊。愛因斯坦說: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痹谡Z文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在疑問中學習,讓質疑、解疑成為課堂的主旋律,那才是高質量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