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 在“ 課程性質”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 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和聽課學習中,對課堂探究閱讀的成敗得失頗有思考,現以《 祝?!?教學為例,闡發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課堂閱讀探究頻率的多與少
課文中值得探究的內容很多, 但由于受到時間的制約,就其頻率來說,既不能過于頻繁,也不能過少甚至沒有。筆者在教學《 祝?!愤@篇課文時,主要探究了四個問題,一是祥林嫂嫁給賀老六以后,為什么人們“ 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叫她“ 老六嫂”?二是為什么要多次寫到錢數? 三是為什么要多次寫到幾個人的年齡? 四是電影《 祝?!分性黾恿讼榱稚┛抽T檻的情節好不好?通過師生共同探究,分別明確了其中的主要觀點: 寫人們對祥林嫂的稱呼不變是為了揭露“ 從一而終”的封建“ 夫權”思想;寫錢數主要是從族權和神權兩個方面來表現對祥林嫂的迫害, 揭示了導致主人公悲劇命運原因的復雜性與多元化;多次寫人的年齡是為了說明舊社會早婚現象的嚴重和窮苦人命運的悲慘;增加砍門檻的情節不好,因為這既不符合作者的思想狀況和創作經歷, 也不符合主人公的性格特點。 這些探究,涉及的點都比較小,內容都十分具體, 但與課文的重難點及主題都能直接聯系起來,對解讀課文起到了“ 四兩撥千斤”的巨大作用。
二、課堂閱讀探究方向的縱與橫
課堂閱讀探究的方向,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縱深開掘,就是讓探究逐層加深,循序漸進,由表及里,從現象到本質,以增加課文的厚度。 二是橫向延伸,就是讓探究不斷擴展,使課文內容增加寬度,由此及彼,由近而遠,有利于對課文主題信度的認知。 也就是說,探究時,既要有深度,向文章縱深處發展,防止教學浮在表面;又要有寬度,避免視野狹窄,二者缺一不可。這種辯證探究,要以課文中某個知識點為緣起,這個點可以是疑點,也可以是重點或難點,也可以是某個詞語或句子。 然后沿著這個點或縱或橫的方向分別進行探究,使文本解讀達到理想的程度。例如“ 祝?!币辉~在文中出現多次,小說也以“ 祝?!睘轭},向縱深處探究其意義,形成由淺入深的層次:1.“ 祝?!笔钱數匾荒甑拇蟮?,表示祈神賜福,除夕致敬盡禮, 迎接福神, 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2“. 祝?!闭故玖吮疚牡淖匀缓蜕鐣尘?,祥林嫂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活動的, 也是在這樣的環境里告別人世的;3“. 祝?!苯衣读唆斔睦蠣數睦淇崤c罪惡,因為祥林嫂就是在被魯家辭退后死去的;4. 祥林嫂在祝福時慘死,構成悲喜對比的格局,以喜襯悲悲更悲,具有極大的諷刺意義。 這樣探究,逐層加深,使學生對小說以“ 祝?!?為題以及它的深層含意有了立體認識。再向寬處探究,在紹興,在本文中,與“ 祝?!敝苯踊蜷g接關聯的習俗有:“ 撣塵”,準備“ 福禮”,“ 福禮”擺放,“ 拜菩薩”,送“ 灶神”,“ 請羹飯”,“ 散?!迸c“ 關門”,貼春聯、窗花、年畫和“ ?!弊?,守歲,放爆竹,拜年,致“ 祝?!闭Z等。 這些內容在文中有的有表現,有的則是向寬處探究后獲得的。通過探究,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擴展了課文的基本內容。
三、課堂閱讀探究角度的正與反
探究教材內容的角度,主要是正反兩個方面。正面探究, 就是對課文某處或某個內容和形式進行欣賞式的認知和研究,以進一步明確作者用墨的匠心,把握作品表達的深意;反面探究,就是將教材顛覆,將課文中某些文字改頭換面, 意在動態地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于是,真理越辯越明,問題越探越深,就在這正反探究中, 學生的真知灼見也就建立起來了。例如對《 祝?!分袑β撁撀涞募毠澾M行探究,先從正面思考:作者讓上聯脫落有什么好處? 通過探究,明確它具有多種意義: 顯示了魯鎮年底將要更換對聯的實情;提供了擴展文本內容的引子;展示了當時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生成了留白想象的空間;增加了故事情節的波瀾;與“ 我”的思想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揭示了魯四老爺的封建思想本質;表達了“ 我”對四叔不滿的情感??梢娮屔下撁撀?,主要是為了讓魯四老爺的“ 品節”脫落“, 德行”喪失。 這樣探究,就對脫落上聯的寫作價值進行了全方位認知。 再從反面探究,讓墻上留著上聯“ 品節詳明德性堅定”,而脫落的下聯“ 事理通達心氣和平” 又會是怎樣的揭露效果呢? 結合魯四老爺在文中的表現,他雖然是“ 講理學的老監生”,可是他對祥林嫂被綁架無動于衷,甚至認為綁架有理,這明顯是歪理,“ 事理通達”何在? 他在文中的兩次“ 皺眉”,得知祥林嫂悲慘死去之后,他還大為“ 生氣”,甚至罵其為“ 謬種”,毫無同情之心,“ 心氣和平”何在? 以此揭露魯四老爺既不“ 通情達理”也不“ 心氣和平”的特點,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
可見,脫落上聯與脫落下聯的深意不同,但對重要人物魯四老爺思想性格的揭露則是一致的, 這就讓學1四、課堂閱讀探究問題的難與易。
課堂閱讀探究涉及的問題自然有難易之分,這是客觀存在的。一般情況下,應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進行探究,意在化難為易、突破難點,這是符合教學規律的;而對一些比較容易的問題,也可以進行理性思考,向難處探究,先易后難,由易到難,意在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里必須明確的是,設計的探究問題既不能太難,又不能太易,而應適中。 例如,在《 祝?!方虒W中,筆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小說中逼死祥林嫂的兇手是誰,在文中又是怎樣體現的?通過探究進一步明確: 小說中逼死祥林嫂的兇手是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是迷信,是麻木的民眾,依次落實到具體的人物則是魯四老爺、 祥林嫂的婆婆和賀家的大伯、柳媽、周圍民眾等。 中國兩千年的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對婦女的迫害尤其深重,婦女必須遵照“ 三從”,嚴守貞操。祥林嫂受封建思想毒害甚深,她認為再嫁是女人最恥辱的事,再加上封建迷信思想作祟,讓她內心恐懼。周圍麻木的民眾冷漠殘忍,使祥林嫂始終生活在孤獨之中,沒有溫暖,沒有憐憫。 這些方面的共同作用,導致了祥林嫂的悲劇。這個探究問題就有明顯的難度,但因為它幾乎涉及全文內容,面廣點多,學生又容易在文中找到依據,有話可說,所以難易度又是比較適中的。
五、課堂閱讀探究時間的多與少
探究是需要時間的,一節課 40 分鐘或 45 分鐘,探究時間應占多少,應該有一個大概的計劃安排,確定時間多少的主要依據是探究內容的多與少和探究問題的難與易。 一般情況下,單獨用于探究的時間,多則 15 分鐘左右,少則 8 到 10 分鐘。在一節公開課上,一位青年教師在教學《 祝?!窌r,對標題是這樣探究的:1.什么叫祝福?(對祝福一詞進行解釋并舉例,同時與傳統佳節手機短信祝福語聯系起來---用了4 分鐘)2.祝福的歷史淵源有多長?(闡述祝福的歷史沿革與變化---用了 5 分鐘)3. 標題有哪些含義和作用?(交代背景、 點明事件、 增加趣味、 揭示主題---用了 7 分鐘)4.標題若改為《 祥林嫂》 是否可行,為什么?(一是行,二是不行---用了 6 分鐘)還未正式進入課文教學, 光解題探究就用去了 22 分鐘,占去了這節課的一半時間,究其原因,是在探究時缺乏掌控、信馬由韁,我行我素。實際上,這四個探究題就是對“ 祝?!币辉~進行全方位探究,有的可刪去,有的可合并歸一,有的可放在后面進行,3 分鐘就夠了。 可見,探究時間的多與少,是由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共同決定的。
六、課堂閱讀探究內容的虛與實
課堂閱讀探究主要是針對課文內容進行的,而課文內容又是通過語言文字來呈現的。 無論何種體裁,如果從文本角度來說,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或是觸手可及的形象,或是波瀾起伏的情節,或是催人奮進的激情,或是啟人心智的哲理。對于這些內容的探究,都屬于“ 實”的分析,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忠于文本的研究。 但這還不夠,還應有“ 虛”的方面的介入。 這是因為,無論篇幅多長的課文,文字承載量總是有限的,而與文本有關的課文以外“ 虛”的東西則永遠是無限的,通過無限來補充有限,是探究的主要途徑之一。 試想,如果僅就課文本身進行探究,那是十分狹窄的,有時甚至無法開展。如果探究時在“ 實”的基礎上又補充若干“ 虛”的內容,就會使課文深度和寬度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和擴展。 例如《 祝?!分杏羞@樣一個情節,即柳媽給祥林嫂出主意,要她捐一個“ 門檻”,這是文中的“ 實”情。 探究時,假設一下“, 如果讓衛老婆子來出這個主意又會怎樣呢?”這是與文意不合的“ 虛”情,然后讓學生轉換角度,思考探究,得出如下結論:柳媽吃齋念佛,迷信守舊愚昧,由這樣的人來為祥林嫂生前死后出謀劃策合情合理,說明閻羅地獄、今生來世、陰陽輪回等封建迷信思想已經深深烙在一些農村勞動婦女的心里, 柳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而衛老婆子雖然也是下層勞動婦女中的一員,但她的思想和行為都比較活躍,做事風風火火,來去匆匆,有時“ 喝得醉醺醺的”,她能說會道、花言巧語、言不由衷、見風使舵,有時還耍點兒潑辣和尖刻,與《 故鄉》中的“ 豆腐西施”楊二嫂近似。這樣一個貪求小利的“ 中人”角色,怎么會給祥林嫂規劃未來呢?怎么會出“ 捐門檻”的主意呢?怎么會為他人考慮呢?這樣將人物換位探究,有利于對人物本質特點的理解和文本深層內容的把握。
以上談及的六個方面,都是針對教材實施的,但在實際運作時,遠不止這六種途徑,限于篇幅,這里不再贅述。 探究閱讀既具有獨立性,又不乏綜合性,但就整個課堂運行而言, 它是一項系統性的創新工程,探究得適度、適時、適當,就會產生顯著效果,反之就會失效、失誤甚至失敗,影響整堂課的教學。 通過有針對性、有意義的多角度、多層面的探究實踐,真正形成勇于創新、大膽求索的課堂教學風格,要求廣大中學語文教師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加強研究、終身學習、完善自我、走出誤區,掌握探究規律,總結探究經驗,為課堂探究閱讀開拓出一條適合自己、屬于自己的新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