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
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由于小學生的閱讀經歷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性塞給學生,要他們去背;更不能以讓學生學會讀書為借口而放任自流,讓其“暗中摸索”。我認為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而又生動活潑地學習,積極發揮其主體作用,使“教材”變成學生的“學材”,在師生共同實踐探索中使學生領悟學習方法。
二、清除文字障礙,為掌握課文內容做準備
閱讀課文前,教師要提醒學生,閱讀時會有文字障礙,要邊讀邊想,把不會讀的字詞畫出來。讀課文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清除文中的文字障礙,利用工具書、師生交流、同學交流等方法解決閱讀過程中所遇到的疑難字詞。讀懂了文章內容,才能透過表面現象看到其本質,才能進一步領會文章的寫作意圖,提煉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閱讀課,應該努力讓學生自主讀書,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閱讀與訓練是相輔相承的,學生的字詞語言思維等閱讀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長期的訓練。不同的年齡段,學生的閱讀水平是有差異的,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也是有層次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有明確的規定。中高年級也可以按照“讀通——讀懂——品讀”這樣幾個層次引導學生閱讀課文。
學生一旦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產生兩個飛躍:一是學生能力的飛躍,即由“學會”變成“會學”;二是學習習慣或學習態度的飛躍,即由“被動地學”變為“主動地學”,即能達到自主讀書,不等老師講,自主習作,不等老師改的理想境界。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就會被很大地激發,學習自覺性就會極大地增強,其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高,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四、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信息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如今社會要求學生有很強的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這也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要求?!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睂⑴囵B學生的信息素養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導學生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絡等查閱資料,并在教學設備中對學校的硬件建設作了具體的要求。
閱讀能使人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進行相關知識、情感、態度的交流,讓人身心愉悅。以上的幾種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幾種方式的探索,都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之上,注重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注重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自學語文的能力,并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