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這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啟發與點拔。教師在平時的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還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讓數學理論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讓高中數學知識生活化、實踐化。在教學中,教師應緊緊把握住這一點,做好課堂的引入工作,創設好情境,讓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高中數學知識。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著眼于學生,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苯處熢趥湔n的過程中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他們的學習內部動機由好奇逐步升華為興趣、志趣、理想甚至自我價值的實現。比如在教學數列的遞推公式之前,我為學生講述了多米諾骨牌的故事并進行了實際演示,使學生親身感受,并讓他們自己總結出本節課的重點:已知數列的首項和遞推關系,這兩者缺一不可。此外,在教學幾何中的平面內容時,我以武打片中的“棍掃一大片”來闡釋“線動成面”這一數學問題。同時,我讓學生拿一只筆在課桌上掃動,并趁機提出問題:“旋轉后形成的是面嗎?”這樣就適時引出了“平面”的概念。
二、恰當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學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實踐活動空間,能讓學生通過豐富的活動而非僅依賴語言來理解知識。如用《幾何畫板》探討直線與雙曲線的位置關系時,由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可變抽象的內容為直觀生動的圖象,從而真正實現“數形結合”,再加上教師恰到好處的點撥講解,學生很快就理解、把握住了數學知識,突破了學習的重點、難點。
又如,在講解一般正弦函數y=Asin\\(ωx+φ\\)\\(A,ω>0\\)的圖象與性質時,可以利用《數理平臺》軟件,先將A、ω、φ分別用一條可變的線段來表示(相當于三個參數),然后利用“標準函數工具”在屏幕中畫出一條正弦曲線,接著依次改變A、ω、φ所對應的線段長度,同時改變A、ω、φ的值,這樣,學生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圖象的縱向伸縮、橫向伸縮與平移變換,操作非常簡單、快捷,比教師在黑板上徒手用粉筆來描點作圖要有效得多。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選擇恰當的時機,合理地運用多媒體這種教學手段,發揮多媒體課件的教學優勢,可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設計活動化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構建數學知識
學生是否能真正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取決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程度。
所以,我們要放下教師的架子多給學生發言或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完成一些他們能夠做到的事,如分析解題思路、總結解題方法及經驗、組織學生對各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評價等。以上這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有很好的激發作用。
以前在講解“圓錐曲線”時,教師上課用一塊黑板講解一道題,一節課講1-2道題,教學效率低。針對這種情況,我使用了學生講解為主、教師適時點撥為輔的方式,激發了學生討論和自我探究意識,學生收獲很大。由于整堂課是學生做主角,所以他們是活躍的;知識由他們自主探究和討論交流獲得,所以印象很深。
四、及時檢測
檢測是教師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知識掌握情況的一個重要手段,它是教師教學效果的一個反饋,也是學生鞏固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是加速學生“懂—用—熟—巧”進程的有力措施。日常教學中,如果不注意對學生進行檢測,學生就不能及時地發現問題,同時教師也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補救與調控。且如果沒有檢測這個環節,在一定程度上還會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所減弱,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并做好檢測這項工作。
檢測所選的題目要經典,針對不同課型,檢測的比例也應該不同。如對于新授課型,一般檢測時間在10-15分鐘之間,題目的數量一般在10道小題以內。小型檢測最好要在課內當堂批改,形式可以是集體對答案式的自批,也可以是小組內的互批,以便讓學生當堂就能知道自己對于每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從而更好地進行課后彌補和加強。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新課程理念來指導教學,精心設計活動化的教學程序,認真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以促進學生主動構建新知、提高學習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應之寧.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及案例分析[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