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語文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語文課堂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
語文教學中古詩文為傳統文化的植入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早在遠古時代孔子就把詩教引為學生必修的六門主科之一,指出詩有“興、觀、群、怨”等多種功能;歷代教育家也十分重視詩教??梢哉f,在古詩文教學中以傳統文化育人,對促進學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將大有裨益。我在教學過程中,逐步認識到應充分發揮古詩文教學“立德、啟智、怡情”的教化功能,把語文教學與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結合,以此來完善學生的心靈世界。
一、在傳統文化的滲透中凸顯道德教育,增強學生心靈世界的厚度
司馬光說:“才是德之資,德是才之帥?!眱炐愕牡赖缕焚|對人的一生都起著統帥的作用,決定著一個人一生的發展方向。我們應在古詩文教學中融入道德教育,把傳統文化作為德育教育的源頭活水,從而真正實現我們所貫徹的素質教育的目標。
孔子面對奔流不息的大河,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告誡自己和弟子莫要虛度時光;杜甫登臨泰山,作出“一覽眾山小”的詩句,建功立業的壯志油然而生;周敦頤觀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表達了自已潔身自愛、絕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范仲淹登岳陽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直抒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我們應引導學生去體會那種俯仰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以陶冶情操,培養崇高的思想品德和愛國主義情感。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充分挖掘教材中古詩文的優勢,收集整理相關詩作,然后組織學生開展專題學習活動。如屈原的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低吟;顧炎武的一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呼;岳飛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愛國豪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膽忠心;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報國之慨……我讓學生自己去品讀、去感悟、去交流這些經典名句,讓詩人的人品和詩情激蕩學生的心靈,引發他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學生被詩人、偉人的愛國熱忱、獻身精神所感染、所激勵,一顆顆愛國主義的種子播撒在了他們純真的心靈里,“由此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成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座右銘。
以詩詞為德育載體,宛如春風化雨般于“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不自覺地受到了深遠的影響。
二、以傳統文化啟智,開掘學生心靈世界的深度
所謂的傳統文化,就是融合了古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的文學形式的表現,“詩關乎情,亦關乎智”。古人用形象、生動、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著深刻的道理,“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詩句清晰明朗地表述了事物變化發展的原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則說明了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結果,形象地詮釋了“變”與“不變”的哲理。
在古詩文教學中,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
1.引導學生去感受詩人筆下所描寫的自然景物的美,調動學生去想象,讓學生置身于作者所描繪的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之中。如《山居秋暝》,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實踐,利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來喚起學生內心的視象,全方位地調動起感官,將詩中的景、物、情變成可以“看到”“聞到”“感觸到”的客觀景象,想象詩中各種景物所組成的美好畫面,然后啟發學生用美好的文字描述自己的內心感受,達到“情之于中,形之于聲”的境界,從而使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
2.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詩歌中的意象極為豐富,甚至同一意象會有不同的感情抒發,這就為學生提供了最佳的研究素材。以最常見的“水”為例,我引導學生收集與“水”有關的詩句進行辨析,在合作探究中,學生能夠發現李白筆下的“水”氣勢磅礴,一瀉千里,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王維筆下的“水”清新秀麗,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筆下的“水”大氣深沉,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蘇軾筆下的水綺麗可愛,如“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這些內容豐富了學生的認識,開啟了他們的智慧,也給了他們以全新的閱讀體驗。
在學生“獨特體驗”的形成和深化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技能也得到了有效的積累,習慣方法得到了有效的改進,心智和精神得到了最有效的充實。
三、以傳統文化怡情,拓展學生心靈世界的廣度
文學教育是種審美教育,說到底其又是重情感教育。情感是生命的源泉。文學教育重感性,重直覺,重形象思維,就人的培養而言,離開情感的熏陶,生命就不再激情、張揚,人就不會再有靈性和創造力,也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德育、智育了。在語文教學的傳統中,審美教育一直若隱若現地存在著?!墩Z文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br>劉勰《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痹娢木褪窃娙恕扒閯佣o發”的產物。在古詩教學中,我常引導學生“披文入情”,體驗詩詞中蘊含的豐富情感,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獲得審美愉悅,得到心靈的陶冶。
如在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司馬遷的遭遇,讓學生理解古人“發憤著書”的觀念,讓學生在閱讀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能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彌補自己審美的缺失,而當學生完成了這種審美體驗后,他們所得到的收獲就是空前的。
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古詩文能夠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完善學生的健康心態,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審美境界?!白x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教師應引領學生多去鑒賞傳統文化瑰寶,以汲取精神營養,完善心靈世界,讓學生詩意地棲息在這個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