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我國建筑表皮材料視覺特點探究
【第一章】建筑表皮材料視覺特征探析緒論
【第二章】建筑表皮視覺表現力的概念及相關理論
【3.1】通過材料的視覺要素進行變化
【3.2】通過建構手法來改變建筑表皮材料的視覺表現力
【4.1 - 4.3】玻璃、混凝土及石材視覺特性及優秀案例分析
【4.4 - 4.6】金屬、木材及磚石視覺特性及優秀案例分析
【5.1】改變建筑表皮材料視覺表現力的具體創新手法
【5.2】有助于建筑表皮材料視覺創新的理念
【結語/參考文獻】建筑表皮材料視覺藝術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5.2 有助于建筑表皮材料視覺表現力創新的理念
本章節為有助于建筑表皮材料視覺表現力創新的理念,分別為地域性融入帶來的表皮材料視覺效果增強與生態型融入帶來的表皮材料視覺效果增強。
5.2.1 將地域性記憶融入建筑表皮材料以增強視覺表現力
正如千人有千面,每個地方也會因為氣候、風俗、文化的不同而擁有自己的特征。把地域性記憶融入到建筑表皮材料的表現之中,不但可以使建筑本身與地方文化氛圍更加協調,也會使建筑表皮的表現力更獨特,更加富有標志性。
地域性來自于當地條件、文化、氣候等的特殊性,地域感是對特定自然、文化模式、氣候狀況的體驗,從根本上講是人們對當地自然氣候,文化模式,歷史習俗等的記憶。所以本文認為在對地域性特征進行抽象提取時,重點不是現實中的地形地貌,而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對當地氣候、文化、習俗的綜合記憶。
在建筑表皮材料融入地域性的嘗試中,建筑師的任務就是以我們共同記憶中的意向為根本,把人們對原有環境的記憶物化,從而讓人們產生存在熟悉的認同感。同時必須要看到,建筑材料的地域性嘗試并不總受地域條件的限制,他是由體驗主體的主觀需要產生的。將地域性融入建筑表皮材料主要有三種方法:
1 運用地方材料再現地域記憶
運用地方材料是取得與地域性記憶聯系的常用方式,較為容易喚起人們心理上的認可,手法較為常用。由于運用地方材料取材地點近,搬運距離就短,避免了昂貴的長途的運輸費。它的另一個優勢就是材料的本身就帶有很強的地域色彩,很多地方由于其氣候不同,材料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甚至只有這個地方才有。
當人們看到這種材料時,很自然就會聯想起這個地方。
2 運用地方材料的某種視覺特質
地方材料是具有多種視覺特質的,如材料的顏色、形狀、質感、傳統建造方式等,通過對某一種或多種特質的引用,使新材料與人們局域性的記憶發生了聯系,而新材料其他屬性的不同,則會給人新穎感,讓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3 提取地域傳統精神。
謀求地域性記憶色彩的建筑,并不一定必須用地方材料。從主觀體驗出發,從地域傳統的文化特點出發,謀求一種傳統精神上的共鳴,即使這些建筑運用混凝土,鋼材等現代常用的工業化材料,也可以使主體產生存在于此的精神共鳴。
由劉克成設計的大唐西市博物館就成功的將地域性記憶提取并融入了建筑表皮材料,使該博物館極具地域性特點,并為其表皮在表達西市遺址"絲路起點,盛世商魂"的主體思想上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數千年前,在科技還不是太發達的農耕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穿越茫茫的沙漠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極大的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為了體現西市的深厚歷史與絲綢之路的不易,設計師在用建筑表皮材料對地域傳統精神的詮釋上下足了功夫:
首先,絲綢之路是一條沙漠之路,所以建筑師在選擇建筑表皮材料的顏色時就選定了跟沙土幾乎一樣的黃色,與絲綢之路中的沙漠形成呼應。在形的選擇上,建筑師選擇了沉穩的石材,并在上面用機器拉溝的方法處理出許多互相平行的橫條紋,看上去就像一層一層的砂礫經過成千上萬年沉積而成,就像是這座建筑的年輪一般,暗喻絲路文化千年積淀,西市歷史悠久。質的方面,設計師在機器拉溝的基礎上又把磚進一步做鑿毛做糙,一條一條的"沉積層"上充滿了磕磕碰碰,像經歷過無數次的刀砍斧鑿,經歷了無數歲月的風霜洗禮,歷史的沉積的厚重感馬上就出現在心里,令人過目難忘。
整個博物館的表皮材料沒有用西安的本地常用材料和符號,卻通過對要表達主題的地域精神分析及材料特質重組,達到了神似的效果,創造了一個極具視覺表現力的"絲路"表皮。
在這里值得一提的還有建筑師在材料的搭配上,若整個建筑都為石材的表皮都為石材,難免會過于沉重,也會有太強的"陳舊感".而象征現代化的玻璃的加入,馬上就讓這座建筑迸發了新的活力。玻璃的代表的現代與石材代表的歷史,玻璃的虛與石材的實,玻璃的輕與石材的重形成了一個協調的組合,使人感覺既有歷史的深厚文化,又有現代的進取意識。
大唐西市博物館在對建筑表皮材料的選擇上,尤其是在對地域傳統精神的文化的詮釋上,絕對是一個杰出的作品,它成功的將地域性文化融入到了建筑的表皮材料之中,為建筑表皮的創造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的杰出也證明了將地域傳統性記憶融入到建筑表皮材料中不但可行,而且會使建筑表皮的表現力更具有獨特的"個性"色彩。
5.2.2 將生態理念融入建筑表皮材料以增強其表現力
首先,從道德層面上來講,將生態理念融入建筑表皮材料是一個必須執行的過程。我們一直在向自然索取,毫不節制的使用自然中有限的不可再生資源,我們為了使當代的建筑看起來更加氣派些更加好看些,不惜使用那些本屬于后代人的資源,甚至破壞環境。從這方面來看,單純的追求表皮材料的視覺效果的行為是丑陋的,甚至是可恥的。我們需要生態的、綠色可持續的理念注入到表皮材料的創作當中,讓它在視覺上,精神上看起來都美麗。
其次,綠色、可持續的生態性表新的思路模式(圖 5.15)。它的原材料選擇、加工過程、以及對最終材料的要求都與以往思路不同。新的模式總會帶來新的事物,而這些新的模式正是我們材料創新所需要的。
再次,生態理念融入到建筑表皮材料創作中會帶來許多其他方面的益處,比如生態性表皮材料一般都取自于自然,大多數還可以在使用壽命到達之后再歸還自然或者再次利用,材料可持續循環無污染;生態性表皮材料為了保證其生態性,在加工過程中不會進行過多的化學物品添加,甚至會有意識的簡化其加工工序,這樣不但在生產中很少產生污染,而且會節省人力物力;生態性表皮材料由于采用自然材料為原材料,其最終形態也常常帶有濃重的自然屬性,人對自然材料有著天然的親近感,這也成為生態表皮材料的優勢。
2014 年普利茲克獎得主-日本建筑師坂茂一直在生態性建筑表皮材料研究方面不遺余力。他曾與 2015 年的普利茲克得主弗雷奧托一起設計了 2000 年的漢諾威世博會日本館。這是一座建筑歷史上體量最大,重量最輕的,表皮完全用紙建造的建筑,所有材料全部用生活廢紙加工而成,生態性建筑表皮材料的優勢在這座建筑上被體現的淋漓盡致。它的骨架結構全部用再生紙管構成,而建筑的外表皮則全部采用了一種半透明狀的紙膜,由于白天光線可以透過紙膜進入室內,因此完全不用人工照明。其中它的主廳由 440 根 12.5CM 的紙筒編制而成,并用再生紙膜做表皮,由于都采用了再生紙做原料,結構與墻體渾然一體,整個建筑看起來非常的協調。在為期半年的世博會展覽期間,這座紙質建筑經歷了風吹日曬,但直到世博結束也沒有發生漏雨、垮塌的情況。世博會結束之后,這座建筑的所有材料又被全部運回了日本,做成了小學生的練習本,從建筑的建造到拆除完全的做到了零廢料。漢諾威的日本館可以說是生態性建筑表皮材料研究的經典之作,雖然它最后被拆除了,但是這座用再生紙作為表皮材料做成的建筑還是給予了建筑界足夠的震撼。
本章小結:
本章是論文的創新章節,是經過前幾章的理論研究、具體材料研究、實際案例分析后,自己得到的啟示。本章的第一部分是四種可以改變或增強表皮材料視覺表現力的具體手法:第一種方法是對常用表皮材料進行視覺要素互換,在前文中提到過,表皮材料有四種基本視覺要素,分別是形、色、質、光影,隨著材料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視覺特性,如果對兩種材料的某種特質進行互換,就會得到新的視覺效果;第二種方法是通過去除不必要的視覺干擾來展現材料的本真美;第三種方法是把氣候與時間作為一個積極的因素考慮,并讓它們參與到表皮材料視覺表現力的創作中去,最后一種方法是引入強大的數字化技術,它可以創造出極度復雜的肌理,從而增加表皮的視覺表現力。這四種方法都是較為具體的創作手法。
需要指出的是,本節是通過對成功案例提煉、總結、發散后,得到表皮材料創作手法,是一種共性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創造出更多獨特的表皮材料。本節雖舉出了一些已經存在的實例,但都作為支持觀點正確性的佐證存在,不具有方法的普遍性適用性。如對"常用表皮材料進行視覺要素互換"一節,雖已有透明的混凝土,但是通過"要素互換"的方法還可以研制出更多不存在的新型材料,比如木材可以通過高壓軋制出具有金屬光澤及質感的"木頭金屬板材",可以軋制出既具有木頭的視覺屬性也具有磚的視覺屬性的"木頭磚",還可以有"金屬磚"、"玻璃瓦"等等。"展現材料本身美"的章節中舉了"不涂漆的木材"和"外墻貼天然石材"來佐證,同樣的方法還可以有"帶木皮的木材"、"帶樹杈的木材";也可以將不同色彩的石子裝入玻璃磚中,再將這些玻璃磚按顏色排布組合,或者將一些色彩斑斕的石塊鑲嵌到玻璃墻中。只要抓住這種手法的宗旨,就可創造出更多的獨特表皮材料。
本章的第二部分是兩種有助于建筑表皮材料視覺表現力創新的理念,其中,建筑表皮地域化的理念雖常被人提及,但總是限制在"一些象形符號的使用","地方性材料的使用"等淺顯的層面上,本文指出地域化從本質上講是人對某地區氣候風俗的綜合記憶,是一種較為主觀的感受,建筑師應當提取地域性記憶并使之物化才能真正的讓鮮明的地域化特點成為表皮創新的源泉;第二種是將生態理念融入,綠色、可持續的生態理念不但是將來建筑表皮發展的必然方向,而且其獨特的思路模式也會給建筑表皮材料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