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近年來,地震災害儼然已經成為了人類面臨的一個巨大難題,如何在建筑結構設計階段采取必要措施來減少地震來臨時所帶來的損失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而建筑結構是整個建筑物的承重體系,一旦結構設計階段不過關,將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本文結合近年來發生的地震的震害特點,就建筑結構設計的“兩觀三性”做出簡明闡述。
1 建筑結構的安全觀
我們經常強調“安全第一”、“安全重于泰山”等,安全問題貫穿與整個建筑工程的始終,必須把安全觀放在首位。
1.1 建筑結構設計中存在的安全問題
1.1.1 建筑物質量得不到保證有些建筑施工單位 , 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 , 在建筑結構設計施工當中偷工減料屢見不鮮。還有一部分建筑公司, 為了節約成本,不按國家規定的安全指標進行設計 , 導致建筑物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
1.1.2 建筑結構設計不合理許多設計師在設計建筑結構的時候達不到國家的安全標準 , 一方面可能是設計師本身的知識水平不高或缺乏經驗 ; 另一方面是在建筑施工當中都為了謀取利益 , 直接對建筑物造成了質量上的影響。
1.1.3 建筑抗震性能不達標從歷次地震災害對建筑物造成的損失來看,是由于設計者在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并沒有考慮到其抗震性能。
有些建筑公司的技術達不到國家的標準 , 不重視建筑物的抗震性以及建筑結構設計規范性等 , 嚴重影響了建筑物抗震性能。
2 建筑結構的整體觀
建筑實施的全過程,就是一個持續整體化與綜合的過程,需要每一部門和每一個環節協同配合,服從整體,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建筑結構抗震能力的強弱取決于結構的空間整體剛度和整體穩定性,汶川地震震害也證明了建筑結構整體性抗震和構造的重要性。
3 建筑結構的耐久性
混凝土結構耐久性是指混凝土結構及其構件在可預見的工作環境及材料內部因素的作用下 , 在預期的使用年限內抵抗大氣影響、化學侵蝕和其他劣化過程 , 而不需要花費大量資金維修 , 也能保持其安全性和適用性的功能。
4 建筑結構的經濟性
結構工作者的主要任務是用各種材料、結構型式 , 安全、經濟、可靠地實現建筑功能,其中經濟性的要求十分重要。優秀的結構設計師總是能在經濟性與安全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使建筑結構在滿足使用條件下所費成本最低。企業想要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必須不斷地對結構設計進行優化,使房屋質量安全得以保證,還能減少相應項目資金的投入[1].
5 建筑結構的先進性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經過大量理論推導與實驗研究,總結出兩種較為先進有效的減震措施,即消能減震技術與隔震技術。
5.1 結構消能體系
消能減震就是把結構的某些構件設計成消能部件,或在節點、樓層空間、相鄰建筑間、主附結構間等部位設置消能裝置。地震下較主體結構率先工作,通過消能裝置產生摩擦、彎曲 ( 或剪切、扭轉 ) 彈塑非線性滯回變形耗能來吸收并耗散輸入結構中的地震能量,達到迅速衰減結構的地震反應,減震抗震的目的[2].
5.2 結構隔震體系
結構隔震體系是指在結構物底部(或某層間部位)設置隔震裝置而形成的結構體系。它包括上部結構、隔震層(由隔震裝置或加設阻尼裝置等組成)和下部結構三部分。
隔震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延長結構的自振周期來減小結構的加速度反應,從而減小結構由于地震所產生的地震荷載,通過增加結構的阻尼,來減少地震引起的位移反應[3].
6 結 語
本文基于近年的所發生的地震分析了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兩觀三性”,指出堅持結構設計中“兩觀三性”的重要性,希望對以后的防災減災工作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范國興 . 建筑結構設計優化方法在房屋結構設計中的應用 [J]. 雞西大學學報 ,2014,(14)。
[2] 楊淑紅 . 消能減震原理與技術探析 [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13, (5)。
[3] 宋建波 . 淺析鐵路橋梁隔震技術 [J]. 魅力中國,2009,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