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論文題目:探討傳統建筑風水理論與現代景觀設計學說的映照
摘要:當代爆發的環境危機提醒人們應該重視傳統文化中有利于人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學說, 吸收傳統建筑風水理論的精華從而促進現代景觀設計學說的發展, 要探討兩者的相互映照就要對比兩者起源的時代思潮及其理論成果, 并思辨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的博弈。
關鍵詞:景觀設計; 風水; 可持續發展;
引言
景觀設計學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 目的是為某些使用目的構造最合適的環境, 在諸多“人與環境”問題亟待解決的今天迅速發展。風水作為探求建筑的擇地、方位、布局與天道自然、人類命運協調關系的傳統學問, 在當代被很多人看作迷信和糟粕, 因而長期未受重視。然而隨著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了解, 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傳統文化中農業時代的造園藝術、前科學時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術 \\(即風水\\) 、不同尺度上的建筑工程經驗、風景審美藝術、居住及城市營建技術和思想等, 都是寶貴的技術與文化遺產, 它們都是現代意義上的景觀設計學說的創新與發展的源泉。[1]要研究傳統建筑風水理論對與現代景觀設計學說的補充與發展具有哪些積極作用, 就要探討兩者的時代思潮以及理論成果的映照, 思辨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的博弈。
一、“天人合一”與“可持續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是注重倫理型的、和諧統一的文化, “和”的思想在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先秦儒家倡導美、善合一, 強調藝術對社會的積極作用, 重視個體與整體、個人對社會的對應和諧關系, 這是對現代社會有積極意義的。[2]當代中國急于展示強大的經濟實力而建造了諸如中國國家大劇院、中央電視臺新大樓、上海中心大廈等很多大型現代建筑, 盡管這些號稱“與世界接軌”的建筑夠大、夠新、夠奇, 但我們卻發現它們似乎屏蔽了傳統文脈的內在價值。城市中龐大的建筑群讓人感到精神壓抑, 同時超大的建筑容量無利于外部交通的通暢。曾參加國家大劇院競標的意大利設計師Vittorio Giegotti說:“中國現在是一個急于擺脫過去, 不愿意提起過去的時代。他們急于要讓世界和國人看到經濟高速發展的結果?!盵3]可見建造者因為過于重視建筑的表象作用而忽視了對社會、環境的積極影響, 并由此產生了對于當代建筑要傳承傳統文化的呼吁。
道家的陰陽五行學說構成了我國古代自然科學和哲學的基礎, 其中包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著名命題, 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由此引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4]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垃圾地過度排放使得自然環境不斷惡化, 人與自然在破壞與懲罰中對立起來而非傳統文化所追求的和諧相處。
為了保護自然資源、締造一個健康和富有生機的自然環境,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于1987年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的核心思想是正確辨別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 目的是創造一個和諧的世界, 這與儒家思想中“和諧美滿”的理性目標和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不謀而合。2008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亞歐會議于10月26日發表了《可持續發展北京宣言》, 說明了全球如期實現目標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認識到社會和諧包括人與自然和諧, 并認定可持續發展是世界各國未來發展的長期目標?!昂汀钡乃枷朐趥鹘y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滲透在中國文化、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之中, 成為中國文化區別于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和內容??梢娭袊鴤鹘y文化包含了超前的造物思想, 我們希望從這些思想中提煉出具有具體指導意義的東西出來。
二、“風水形勢”與“人機工程學”
以“天人合一”思想為背景, “風水形勢”理論是傳統建筑風水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追求“以人為本”與“可持續發展”的今天, 研究人與環境交互關系的“人機工程學”在建筑、景觀、環境規劃等領域被廣泛應用?!帮L水形勢”理論圍繞“形”與“勢”的基本概念通過實踐和經驗積累研究改善自然地理環境的方法, 使環境適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并且讓人感受審美愉悅?,F代人機工程學建立在實驗科學的方法之上, 通過生理學、心理學、工程學、美學等相關學科, 運用其理論、原理、數據和方法進行設計, 以優化人與環境系統的工效和人的健康幸福之間的關系。[5]通過“表1”的對比可以發現, 兩種理論有著及其相近的目標, 即滿足人的需求、實現人性價值?!帮L水形勢”理論的內涵豐富深刻, 取其中一例運用現代人機工程學有關理論與其對照詮釋, 以體現傳統風水理論與現代景觀設計學說的映照。
作為建筑外部空間構成的尺度衡量基準, 風水形勢理論給出了“千尺為勢, 百尺為形”的定量。百尺約為23~35米, 是形勢說規定的基本尺度。在百尺內能夠看清人的面部表情和細節動作并能保證人耳聽到的聲音與眼看到的口型同步, 即風水形勢理論所說的“近以認形”。依據百尺構筑的建筑單體在百尺距離觀賞角為45°左右, 這正是經過人機工程學研究認為傾向于觀看建筑局部和細節的一個限制視角, 也是讓人心理感受富于“人情味”的合宜尺度。千尺約為230~350米, 一般用于限定群體性的大范圍環境圍合及遠觀視距, 人在這個距離內步行不會感到疲勞, 并且這個距離可以通過輪廓和動作區分行人, 這是一個景觀空間設計中以人的活動為中心的科學尺度規定。此外, 通過當代理論分析, “百尺為形”的景觀形體在千尺之遠觀看時視角為6°。當視角小于6°時, 空間的景觀效果將明顯消失, 景觀趨于空曠并產生疏遠感, 因此6°是景觀空間設計中的一個極限視角。實際上也會存在景觀空間的圍合尺度超出千尺的情況, 風水形勢說強調“積形成勢”, “聚巧形而展勢”, 只要適當加大單體景觀構成尺度仍保持大于6°既可。當遠景超出千尺之限時, 風水形勢說注重“駐遠勢以環形”, “形乘勢來”, “形以勢得”的藝術處理, 即在遠景上, 使一些個體性的“百尺之形”借山勢地形或大尺度的建筑空間組合作為背景得到襯墊烘托, 從而獲得遠觀上宜人得體的景觀效果。[6]風水形勢理論的尺度規定是古代哲匠在深刻認識和把握了有關人的行為及知覺心理規律的基礎上, 極其準確凝練地給出了建筑“外部空間模數”, 符合現代景觀設計學說的相關技術理論的同時還兼顧了建筑的美學原理。
三、“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
現代科技產生在西方, 那是一個歷史的結果, 是由其特殊的綜合的因素所致, 就像唐詩宋詞、中醫中藥產生在中國一樣, 是自然而然的。正如哲學家黑格爾所講:“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爆F代科技為什么不在中國產生的問題, 有如《本草綱目》為什么不是李白杜甫寫出來一樣, 毫無意義。若以此來否定傳統文化, 是站不住腳的。今天產生于西方的自然科學一統天下, 其他文明應對自然的知識體系和技術體系被冷落。[7]為追求“與世界接軌”的城市風貌與環境, 我國當代的景觀設計學說引入了西方景觀設計學的理論思辨并在實踐中廣泛應用。由于長期對傳統文化中建筑風水理論的冷落, 使得多數城市失去了傳統的城市風貌與文化特色。在20世紀中期以后, 由于西方社會工業的迅速發展, 城市的日益擴大, 城市問題成為人與自然對立的焦點, 相伴而生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競相出現, 人與自然的對峙和分裂日益加劇, 人類生存環境日趨惡化。在這樣的情況下, 人們對大自然的羨慕和向往之心油然而生, 崇尚自然、重返自然, 追求人與自然的和睦相處成為現代意識的重要內容。[8]因此, 追求自然情懷、提倡“人之居處, 宜以大地山河為主”, 要求人類居所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中國風水文化引起西方學界的興趣, 他們從科學和哲學的角度對中國傳統風水加以重新審視, 給它以很高的評價。
人們或許為追求功利而不斷增加城市中鋼筋混凝土建筑的體積與數量, 忽視了傳統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當“可持續發展”被廣泛呼吁的時候, 城市人居環境的惡化已經對居民的精神和身體健康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我們承認西方自然科學在認識、改造自然方面顯示了巨大的力量, 技術的進步創造了如中國國家大劇院、中央電視臺新大樓、上海中心大廈等諸多建筑奇跡, 但同時也使正在快速城市化的中國面臨嚴重的環境危機和精神危機, 因此在當前“可持續發展”背景下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景觀設計理論和方法。風水作為一種具有獨特意蘊的文化事象, 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歷程中, 曾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過重要的影響?,F今遍布全國各地的古村落, 無論在村落選址、宅院布局, 還是園林構景、居室設置等方面, 無一處不講究風水形局、環境宜忌, 因此有人認為風水相當于我國古代的景觀設計學, 它所探求的是建筑的擇地、方位、布局與天道自然、人類命運的協調關系。
有人戲言:“道家的‘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這一命題, 按現代物理學角度看, 不正是氫生氦, 氦生鋰, 然后恒星通過氫, 氦和鋰, 開始制造其他元素嗎, 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樸素的世界觀和現代科學的一次不謀而合?!眰鹘y文化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演化生成的, 不同的文化模式中會誕生不同的科學形態, 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誕生不出西方意義的科學。然而中國傳統文化卻能為現代科學的發展提供適宜的養料。通過傳統建筑風水理論與現代科學的舉例對比, 從某些角度看這同今天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訴求不謀而合。
結語
無論景觀設計學說如何發展, 它的一些根本的東西是不變的, 那就是熱愛土地與自然的倫理 \\(天地\\) 、人文的關懷 \\(人\\) 和對待地方文化與歷史的尊重 \\(神\\) 。[9]從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到現代科學的“可持續發展”, 都是延續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美好憧憬。21世紀的競爭將取決于‘文化力’的較量, 對建筑來說是非常確切的。所以, 中國建筑設計要贏得競爭, 就應熟悉本土文化、擁有這個優勢。我們不能忽略傳統文化在現代科學探索中發揮和即將發揮的重要價值, 對于祖先留下寶貴遺產, 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現代科技學說分析傳統建筑風水理論, 將其與現代景觀設計學說進行映照, 思辨其中的內在聯系, 可以發掘更多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實踐策略?!?/p>
參考文獻
[1]俞孔堅, 李迪華:《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3.9:52
[2]王巖峻:《莊子》,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7:41
[3]蕭默:《“關于中國建筑的反思”》, 藝術科學通訊, 2007.3:36~37
[4]楊天予:《禮記譯注》, 上海, 上海占籍出版社, 2006.6:36
[5]趙江洪:《人機工程學》,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5:9
[6]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 第二版, 天津, 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5.8:143~149
[7]單之薔:《“風水:中國人內心深處的秘密”》, 中國國家地理, 2006.1:14
[8]周耀明:《“傳統風水文化的民俗學分析”》,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4.5:123~125
[9]俞孔堅, 李迪華:《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3.9:52
注釋
\\(\\)[1]俞孔堅, 李迪華:《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3.9:52
\\(\\)[2]王巖峻:《莊子》,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7:4
\\(\\)[3]蕭默:《“關于中國建筑的反思”》, 藝術科學通訊, 2007.3:36~37
\\(\\)[4]楊天予:《禮記譯注》, 上海, 上海占籍出版社, 2006.6:36
\\(\\)[5]趙江洪:《人機工程學》,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5:9
\\(\\)[6]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 第二版, 天津, 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5.8:143~149
\\(\\)[7]單之薔:《“風水:中國人內心深處的秘密”》, 中國國家地理, 2006.1:14
\\(\\)[8]周耀明:《“傳統風水文化的民俗學分析”》,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4.5:123~125
\\(\\)[9]俞孔堅, 李迪華:《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3.9:52
點擊查看更多:建筑風水學論文